韋應物用詩文記錄前半生,放蕩不羈卻真實,最終浪子回頭名流史冊

說到唐代詩人韋應物,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所寫的詩句大多都是一些描寫美麗景色、抒發情感的作品,表達自己對於歸隱山林之間的樂趣。但實際上,人不可貌相,我們也不能完全以他的作品來衡量他的為人,要知道在他年少之時,他的形象可並不如他的詩文那般,相反,而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

韋應物用詩文記錄前半生,放蕩不羈卻真實,最終浪子回頭名流史冊

“千牛衛”這三個大家不會陌生,比如我們都熟悉的李元芳就是千牛衛,雖然李元芳很厲害,但實際上唐朝的千牛衛大多都是一些“高幹子弟”,可以說是魚龍混雜。韋應物的家境很好,是當時著名的韋氏家族,所以他憑藉著家族勢力也成為千牛衛的一員。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雖然他在皇帝面前表現的溫順如養,可實際上他確實典型的“京城小霸王”,絕非善類。

而且,他不僅自己不做好事,還仗著有錢有勢包庇他人,無人敢惹。不過後來爆發了“安史之亂”,這些所謂的千牛衛形同虛設,瞬間潰不成軍,而韋應物也由一個富家貴公子變成了貧民。這段人生經歷終於讓他醒悟,他開始認真讀書,希望能夠重新進入仕途,而他也是在此之後開始寫詩,成為一位詩人。有趣的是後來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記載當時自己胡作非為的生活,今天大家就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韋應物用詩文記錄前半生,放蕩不羈卻真實,最終浪子回頭名流史冊

逢陽開府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武皇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撫惸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坐客何由識,惟有故人知。

韋應物用詩文記錄前半生,放蕩不羈卻真實,最終浪子回頭名流史冊

看過這首詩之後,大家一定會發現這首詩非常好理解,言語無比直白,大家讀到就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這讓我們不得不感嘆,他揭起自己的老底來,當真一點也不客氣。在這首詩的前面12句中,他為我們具體描述了自己當年年少時的荒唐放蕩的生活,為我們非常形象地刻畫出了一個無賴少年的形象。

在14歲那年,他就已經到了皇帝的身邊,詩人在詩文的前12句中向我們交代,他年幼時就仗著皇帝的恩寵,結果變成了一個仗勢欺人的少年。不僅自己橫行霸道,而且還窩藏著許多亡命之徒,早上與他人賭博,晚上就與鄰家的女子偷情,京城之中的治安官對他也沒有辦法,皇帝外出時也要他陪侍在身邊,結果就是因為這樣的聖寵,他恃寵而驕,結果成為一個連字都不識,只會喝酒發瘋的人。

韋應物用詩文記錄前半生,放蕩不羈卻真實,最終浪子回頭名流史冊

在詩文的第十三到第二十句中,詩人講述的則是在皇帝離世之後,他開始了落魄的生活,因為再也沒有了靠山,曾經的日子也就不在了。就為了能夠繼續在這世間生存,他開始讀書,誰知在棄武從文之後,竟然得到了一番成就,只不過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被派遣到外面。在詩文的最後4句中,則是本詩的結束之語,也是點名了詩文的主題,離別多年之後,竟然再次與曾經的友人楊開府重逢,兩人不禁聊起當年的種種,難道萬分唏噓。

縱觀整首詩,結構勻稱,層次清晰明瞭,僅用半數篇幅就將自己曾經的過往交代的一清二楚,並且又在這般直白的敘述中完成情感的轉變,實在是太妙了。最主要的是通過這首詩,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的韋應物,這才是最難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