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沒有繼位,而是八賢王,清朝的命運會是怎樣?

常盼飛


仕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民制度;平青海羅布臧丹津。

他不推行這些政策,沒錢平青海;後面,乾隆帝也難勝準格爾,難佔領新疆。

清朝歷史上懲治貪腐,雍正帝和咸豐帝最強力。

明朝想去火耗,結果兩百年都沒幹成;康熙帝想去火耗,排了于成龍去做兩江總督,死在任上也沒幹完;到雍正帝,強力推行火耗歸公,終於幹成了。

雍正還是一位很勤奮、很勤儉節約的皇帝。

胤禩也是一個很有才華、有抱負、有理想,很實幹的人;康熙朝、雍正朝王公大臣們都很喜歡他。

雍正的國策得罪了人;他出頭表示自己賢能,功高能震主,賢德過高也一樣能震主;雍正帝做事就會很孤立;後面胤禩的悲劇自然就會發生了。


溫榮KM


我始終認為,老八比老四更適合做皇帝。心機、智謀、手段以及狠毒等各方面,他都表現的更為出色!


康熙臨終前說到:朕是以寬仁待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一句話道明瞭老八的妙處。

他作為皇子廣結黨羽,輕財好義,博取了“八賢王”的美名!老四到江南籌款賑災,孩子在家生病他陪了一夜;御醫給老九拔牙,他不忘提醒給賞錢;李紱進京當官囊中羞澀他願意資助等等,小事見功夫,豈能不人心所向!

可是同時他又能當機立斷。為扳倒太子他誘供肖國興,連夜覲見康熙;為試探皇帝他送上張德明;劉八女尾大不掉他下手殺掉除後患;老十四受重用他送死鷹製造混亂等等,大事不糊塗。

他政務上也是精明冷靜。邊將損兵折將卻報告朝廷取得小勝,要軍餉錢糧。雍正馬上怒不可遏,他卻一眼看出關鍵所在,告訴皇帝:這時候不能懲罰邊將,應該以安撫為主。可見政務軍務都很精通!


可惜他是一個人在戰鬥,手下、謀士、兄弟都是豬隊友,最後在奪嫡之爭中敗北!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我相信會收起外表的仁慈,做個更出色的皇帝!


李飛叨


雍正和胤禩是兩種不同風格的人,雍正在皇帝位上所做出的成績的確可圈可點。如果康熙尊重朝臣們的意願,讓胤禩繼位皇帝,我覺得八賢王會給清朝注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風。

八賢王胤禩的身上也有很多閃光點,例如:他是大臣們公舉的太子人選、他尊重自己的福晉、他很善於團結朝中的官員……



第一,胤禩即位是共和的產物

第一次廢太子後,康熙帝當朝宣佈:推舉新太子,惟眾意是從。結果胤禩以高票當選太子位。

封建社會至康熙朝,始終宣揚君權神授、君為臣綱的思想。

康熙生前,對胤禩多有指責。例如:康熙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康熙還說:“凡朕所寬宥者及所施恩澤處,胤禩俱歸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之?”

所以,胤禩即位是拂逆了康熙的意思,是君權向“公議”低頭的表現。

推舉胤禩的朝臣,是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用共和的方式,戰勝了獨裁的皇權。這是一個風向標,它標誌著在密不透風的封建社會吹入了共和的新風,無論其結果好壞,都會給今後的政治決策帶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更適應於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

雍正得位受益於遺詔,他後來在此基礎上開創了密儲制度。那麼胤禩得位受益於共和,他也必定會建立“公議”立儲的制度。

公議立儲弱化了君權,開創了共和的新風。由點到面,那些下面的督、撫、府、縣等,也會層層推進這種方式,國家的運行就會更加健康。

第二,胤禩尊重福晉

胤禩的福晉是郭絡羅氏,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她一生都沒有生育。



(步步驚心中郭絡羅明慧)

郭絡羅氏雖然長得十分漂亮,但為人方面很強勢。

康熙說:“胤禩受制於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允禩迄今尚未生子,”允禟的管家秦道然供稱:“聞得人都說,八府(允禩府)中的事都是福晉做主,允禩頗為所制。平常人家婦人為主,尚且使不得,何況親王府中,如何使得“。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諭旨:“令爾等前去將朕諭旨降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逐回外家……嚴加看守,不可令其往來潛通信息,若有互相傳信之事,必將通信之人正法……”

這三則史料透露出的信息是:胤禩的福晉是八王府的內當家,允禩在她面前稍顯弱勢,然而兩人的夫妻關係挺好的。

胤禩雖然貴為王爺,但他的綱常觀念十分淡漠。他對女性很尊重,不僅夫妻關係處於平等的地位,一生還只娶了二個妾,這在當時的皇室中是最少的。

如果胤禩當了皇帝,他以身作則地尊重女性,朝廷內外自然上行下效,這會促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十分束縛女性的社會生產力,她們一般定位在夫唱妻隨、相夫教子。康熙年間,因為戰亂勞動力減少,康熙嚴禁旗女裹足,並勸說漢家女子放足,這對增加勞動力十分有效。

胤禩即位,在此基礎上會更一進步改善女性的地位,那麼女性參入社會生活的機會就更多。從歷史發展方向來說,女性越有地位,標誌著整個社會更文明。

第三,胤禩獲得朝臣的擁戴

在《雍正王朝》劇中,為了襯托雍正的為國為民,胤禩被塑造成一個反面角色。其實歷史上的胤禩不是這樣的。

胤禩的生母衛氏地位低下,受到他母親的影響,他的生活十分儉樸。他從小性情平和,頗有人緣。他對江南士子大多提攜,以至他死後多年,江南士紳仍偷偷地給他燒紙錢。

從胤禩受絕大多數朝臣擁戴一事來看,他被精英階層的認同度很高。精英們的眼光相較於老百姓,那自然會看的更高更遠。

在歷史上,君臣和諧的朝代,其正面影響往往更加深遠。

例如明太祖,行政有些極端,雖一時得逞,他後代的皇帝多做了修正。

如果胤禩即位,他訂立的制度會更加趨於人性,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文字獄方面,他會更加謹慎地對待,避免無中生有和株連擴大化。

第四,胤禩會實行新政嗎?

1,康熙晚年,官場紀律廢馳,國庫空虛。針對這種情況,任何新上臺的皇帝都會追比欠款,因為國家沒錢皇帝心慌呀!胤禩在追比工作的手段方面,可能要稍顯柔和。

2,人頭稅方面,在康熙朝已經有“人丁稅永不加賦”的制度,胤禩是一定會遵守的。具體是否會使用“攤丁入畝”的方法,我也說不準,但他一定在大方向上改變民生。

3,火耗歸公方面,胤禩應該會改革。當時火耗稅是副稅,收的標準很濫,參考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只要有所作為的皇帝都會這樣做。何況其後還有養廉銀的補貼,這很符合胤禩的做事方法。

4,官紳一體納糧,這個方案胤禩是不會推廣的,因為這會損害精英階層的利益。他會通過獎勵士紳“捐款”、”減租”,來刺激精英階層為國分勞。


鏈天絕


先不說老八的治國和雍正相比會怎麼樣,但是清朝的歷史和走向肯定會發生改變,因為老八繼位的話。乾隆肯定是做不了皇帝的,那麼清朝的康乾盛世就不存在了,然後在我國曆史上或許就少了這麼一個巔峰的封建時期,但是也有可能沒有康乾盛世,會出現另一個盛世。從治國上面來說,我覺得老八和雍正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就從他們同時作為皇子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雍正更多的是兢兢業業,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一心一意把康熙交待給他的事情辦完。而老八做的更多的是去怎麼討好康熙的歡心,他缺了雍正的那份穩重,和在等待皇位時的不急不躁。而且雍正可以說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皇帝中可以說相當刻苦的一個皇帝,他一年到頭基本上都都沒有休息,一直在批奏摺,到了後期的時候身體非常差,但為了處理國政他還是咬牙堅持。可以說乾隆的盛世基礎有一半都是雍正給他打的基礎。而且那個時期年羹堯又是雍正的心腹大患。雍正既怕他造反,又怕把他擼了以後,沒人去處理西北的那個爛攤子。我覺得老八繼位以後,他做不到雍正的這麼刻苦,他更不會不顧身體去處理國事。而且西北的那個爛攤子他也處理不好,有可能年羹堯被他逼急了還會造反。一旦叛亂以後就會讓清朝的江山變得風雨飄搖,也就不一定會有清朝後面的故事了。


WS獨步天涯


有人問,如果雍正沒有繼位,而是八賢王,清朝會有怎樣的結局?

對於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人事廢弛,聰明能幹的老八胤禩難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過胤禩的為人處世來斷定他不會如同雍正一般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在是太過淺見了。在這裡,有個基本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首先掌握權力,才能進行新政和改革。康熙不止在一個場合說明朝政存在的狀況,皇子們參與政務,對時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謂不夠深入,對改革新政的認識不可謂不夠深刻。如果,手中沒有政權,那麼所說一切都是枉然。康熙在世說,要尋求一位“堅固可託”的皇子來當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如果翻開真實的歷史,你就會發現,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時候並非是以一“堅固可託”的形象示人的。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閒散,是一個備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證明:

一是關於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親政葛爾丹後,康熙皇帝對皇子們進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為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經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歲)。有大學士建議對他們都封王,康熙說到:朕對諸阿哥觀察良久,四阿哥為人輕率,七阿哥賦性魯鈍,朕意決,你們不要再請奏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還沒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問題。康熙曾對皇子們有評語,對老四胤禛的評語是“喜怒不定”,這件事被記入到皇子們的檔案之中,老四胤禛為此十分惱火,在經過十年後,上奏取消該評語,康熙方才應允。但是,從雍正登基後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的性格並沒有因此有所改善,應該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隱瞞了許多性格上的弱點。

三是參與有關政務情況。康熙為了磨練皇子們的行政能力,經常交給皇子們差使。作為第一方陣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與差使,在現存的檔案文獻中,很少看到他參與軍國政事的記載,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現存滿文硃批奏摺4千多件中,關於老四的單獨奏本幾乎沒有,康熙獨批給老四胤禛的諭旨也幾乎沒有。這些情況表明,康熙實際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個鬆散閒人,他研究佛經,專心詩畫。絲毫沒有表現出堅固可託的形象。這是不是可以反證所謂老四胤禛繼位就可能實現改革新政的論斷呢?反觀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參與了很多軍國大政,比如處置索額圖,管理朝廷部門等,甚至,老四胤禛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在於康熙的溝通中關於大政事務都多得多。另外,在雍正重要謀士戴鐸書啟中,戴鐸給出的奪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們的關係,啟用府邸舊人為官等,前兩條是彰顯孝義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現堅韌堅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撫遠大將軍王,平定和穩定西藏,展現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這些論述,已經遠可以否定那些所謂胤禛繼位就能大刀闊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論斷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隱瞞欺騙了康熙皇帝,否則,康熙如何將江山交給他這樣的人?

那麼老八胤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與胤禛同時封為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歲,是加封貝勒之中最年輕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歡外出巡遊,而胤禩則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處理政務,在於康熙皇帝的文書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於前列。

老八還獲得康熙信任的兩個重要人物的舉薦,一個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個則是李光地,這兩個人對於胤禩的評價和舉薦從來沒有改變過。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歲的時候,福全就主張廢黜太子胤礽,立胤禩為儲君。更為重要的是,一廢太子之後,康熙實習公推太子,胤禩以絕對優勢獲得朝野諸王大臣的舉薦,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薦已經足以說明胤禩在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雖然對胤禩進行了打擊,但是不久又恢復了他的爵位。當時康熙給出了三條理由其實細細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腳。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滿足康熙的意願,那麼還有誰符合康熙所謂“堅固可託”之人呢?老八胤禩雖然號稱“八賢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聲望極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過的。

很多人以他太賢,怕得罪人,處事圓滑來斷定他就不是一個敢於改革新政的皇帝,這未免有些牽強。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皇權並沒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權,誰又能斷定他不會進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於雍正本人嗎?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了,我們知道雍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軍機處的設置,清查虧空,改土歸流以及養廉銀製度等等。那麼,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於雍正登基之後嗎?非也。

攤丁入畝,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這項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後就開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為了彰顯康熙皇帝的仁愛,對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更進一步,到雍正朝時,只是更加規範和明晰。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項政策連同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本是河南田文鏡首倡,意在廢除士紳階級的特權,但是請注意,雍正在實現這項政策的時候,目標對準的卻是不法士紳,對於那些守法的士紳,雍正是持保護態度的。

清朝番庫虧空。這項政策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展開,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庫的得力戰將之一,雍正上臺後,只是將清查番庫虧空推向深入而已。

設置軍機處。最初設置軍機處是因為西北戰亂的問題,最後演變成皇權集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試問,西北戰亂,國庫空虛,糧草調度困難,難道胤禩就想不出這樣的法子來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對於從政經驗十分豐富的胤禩來說,只怕一繼位就有可能設置這一機構,只不過可能不叫軍機處罷了。

改土歸流。這是一項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統一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我不相信老八胤禩辦不到。

綜上,這些改革或者新政並不是始於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經開始了,有的則是到了雍正那個時代自己就暴露出來了,比如養廉銀製度,無非是雍正對這些事務進行了總結,然後進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庫,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如果擬定了一定的政策,讓庫銀回籠只是快與慢的問題,而絕非是老八為了拉攏人心就放任官員們私借庫銀不還了,他可以命令官員們分期還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勢變化而進行的,若是積弊太深,導致皇權受到掣肘,那麼,任誰當皇帝也要壯士斷腕,鐵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這樣精幹的皇子,難道不懂這點道理?

所以說,老八胤禩要是繼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說,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須要推進的,因為形勢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樣操切急躁硬著陸,也許就是軟著陸了。大清的命運不難猜測,至少不會倒退。


鄉村小天地盼來


八賢王,胤禩,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於康熙二十年,卒於雍正四年,享年45歲。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很得人心,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但康熙最討厭的就是臣子之間的拉幫結派,最終受到康熙打壓,無緣皇位。

個人覺得,八賢王繼位能徹底改變康熙朝弊症,會推行新政嗎?

這個確實不得而知,歷史不能假設。但是雍正應該說做得相當不錯,雍正當了十三年皇帝,每天夙興夜寐,可以說是一勤勉的皇帝,作為康乾盛世的承前啟後者,正是因為有他才有乾隆盛世。 雍正朝大力反腐,同時推行新政主要有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納糧,改土歸流等。

一、攤丁入畝:是把丁稅(人口稅、人頭稅)平均攤入田稅(土地稅)中,統一徵收稅。

二、火耗歸公:火耗是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明清時期在地方上徵收的碎銀,需要將徵收賦稅碎銀熔鍊成整塊的銀子上交給朝廷,但熔鍊過程中銀兩會發生損耗,地方官吏藉著在熔鍊過程中發生損耗為由,通過增加稅收來彌補這損耗的銀子。實際上根本沒有那麼大損耗,但很多各地官員就是以這個明目貪汙。火耗歸公,規定統一的火耗徵收標準(10%-15%),直接徵收到中央。不再由地方官員收取,這樣火耗徵收的標準大大降低了,所受火耗銀子一部分為官員養廉銀,一部分充實國庫。

三、官紳納糧: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就是讓他們也同老百姓一樣交稅服徭役兵役,如果他們不願服兵役和徭役,可以用銀子折算;

四、改土歸流:是指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即改土司製為流官制)。土司是原民族的首領,流官則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同時加強中央對地方的領導統治。

雍正一朝為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掃除了康熙一朝很大的積弊。乾隆繼位後,對新政進行了修改,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緩和雍正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後期他自己生活揮霍無度,放縱官員,很多雍正朝推行的政策被徹底放棄。




萌哥蛋蛋看世界


如果雍正沒有繼位,而是八賢王繼位,那麼清朝的命運會是怎麼樣?題主這個問題大概是來自看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感悟。所以我們就從這部劇談起。在國內大火的正編歷史劇《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原著其實分了三部,上部“九王奪嫡”,講述康熙去世前一眾王子圍繞大位展開的生死博弈;中部“雕工天狼”,講的是雍正險勝之後勵精圖治,選賢用良,與死而不僵的八爺党進行決力;下部“狠水東逝”,講八爺黨垂死掙扎,妄圖逼迫雍正遜位,雍正絕地反擊,一槌定音,為乾隆掃清障礙。所以,從整部小說來看,雍正和八爺胤禩的鬥爭和博弈始終都是主線。那麼雍正和八爺黨的鬥爭主要焦點是什麼呢?

其實八爺胤禩至死都沒有明白自己為何會輸給胤禛。自己禮賢下士,仁義道德冠絕諸王子,在老百姓和大臣中口碑極好,因而又被稱為“八賢王”。反觀胤禛呢?為人陰狠,手段毒辣,幹事情不留情面,不留餘地,獨來獨往,在人們心中印象普遍不好,人稱“冷麵王”。就是這麼一個力量懸殊的比賽,自己怎麼就能輸了呢?這得從當時的國家需求來尋找答案。

仁義道德救不了清王朝,更何況八王的是假仁假義!清王朝發展到康熙晚年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形成了非常多非常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大量兼併土地,壟斷工商業,一方面與民爭利,一方面破壞國家稅收。也就是說,窮了老百姓和朝廷,肥了這些大財團們。康熙其實是看到了這一點的。不過,康熙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平定國內(如三藩之亂)、國際(如噶爾丹叛亂)的各種動亂,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統一。要讓年老的他再實施改革,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他既沒有那個精力,也沒有那個膽量。而這個任務,康熙必然要交給後代。

什麼樣的後代最適合做這樣的事情呢?顯然而且只可能是胤禛(雍正)這樣沒有什麼人際交往,又做事穩重嚴厲的人。而交給胤禩,他為了照顧那些支持他上臺的人的利益,是絕對不敢動真格的。如果他有太多顧忌,不敢動真格,那麼,既得利益集團,就像會蛀蟲一樣,很快就噬光大清的江山。

更何況,八王那一套也不是真正的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假仁假義。

對於八爺的假仁假義,康熙是這樣評價的,他處處學我,卻又處處學的不像,不懂寬仁治國,只懂得以寬仁收買人心。胤禛在江南籌款賑災時,老九和老十因為動力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打算要寫信給任伯安對付老四,老八說了一句“那上百萬災民過冬怎麼辦”。老九說道八哥收起你的菩薩心腸吧,總不能讓這群混蛋騎我們頭上拉屎吧。吃了一塊西瓜以後,老八同意老九寫信給任伯安對付老四,將上百萬災民的死活拋之腦後。可見老八是既要面子又要裡子的主!對於他這樣一個人,老十三的評價最痛快:“什麼八賢王,我就是瞧不過他那假仁假義的樣兒,他要是賢,為什麼苦活難活他都不去做,他一門心思用在收買人心上了。”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老十三的觀點居然跟康熙老爺子不謀而合。這樣一個結黨營私、假公濟私、假仁假義的人物要是繼位了,且不談康乾盛世,估計滿清王朝的氣數也會大大縮短吧!



週週說古今


對於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人事廢弛,聰明能幹的老八胤禩難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過胤禩的為人處世來斷定他不會如同雍正一般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在是太過淺見了。在這裡,有個基本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首先掌握權力,才能進行新政和改革。

康熙不止在一個場合說明朝政存在的狀況,皇子們參與政務,對時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謂不夠深入,對改革新政的認識不可謂不夠深刻。如果,手中沒有政權,那麼所說一切都是枉然。

康熙在世說,要尋求一位“堅固可託”的皇子來當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

如果翻開真實的歷史,你就會發現,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時候並非是以一“堅固可託”的形象示人的。

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閒散,是一個備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證明:

一是關於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親政葛爾丹後,康熙皇帝對皇子們進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為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經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歲)。有大學士建議對他們都封王,康熙說到:朕對諸阿哥觀察良久,四阿哥為人輕率,七阿哥賦性魯鈍,朕意決,你們不要再請奏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還沒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問題。康熙曾對皇子們有評語,對老四胤禛的評語是“喜怒不定”,這件事被記入到皇子們的檔案之中,老四胤禛為此十分惱火,在經過十年後,上奏取消該評語,康熙方才應允。但是,從雍正登基後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的性格並沒有因此有所改善,應該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隱瞞了許多性格上的弱點。

三是參與有關政務情況。康熙為了磨練皇子們的行政能力,經常交給皇子們差使。作為第一方陣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與差使,在現存的檔案文獻中,很少看到他參與軍國政事的記載,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現存滿文硃批奏摺4千多件中,關於老四的單獨奏本幾乎沒有,康熙獨批給老四胤禛的諭旨也幾乎沒有。這些情況表明,康熙實際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個鬆散閒人,他研究佛經,專心詩畫。絲毫沒有表現出堅固可託的形象。這是不是可以反證所謂老四胤禛繼位就可能實現改革新政的論斷呢?

反觀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參與了很多軍國大政,比如處置索額圖,管理朝廷部門等,甚至,老四胤禛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在於康熙的溝通中關於大政事務都多得多。

另外,在雍正重要謀士戴鐸書啟中,戴鐸給出的奪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們的關係,啟用府邸舊人為官等,前兩條是彰顯孝義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現堅韌堅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撫遠大將軍王,平定和穩定西藏,展現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這些論述,已經遠可以否定那些所謂胤禛繼位就能大刀闊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論斷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隱瞞欺騙了康熙皇帝,否則,康熙如何將江山交給他這樣的人?

那麼老八胤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與胤禛同時封為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歲,是加封貝勒之中最年輕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歡外出巡遊,而胤禩則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處理政務,在於康熙皇帝的文書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於前列。

老八還獲得康熙信任的兩個重要人物的舉薦,一個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個則是李光地,這兩個人對於胤禩的評價和舉薦從來沒有改變過。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歲的時候,福全就主張廢黜太子胤礽,立胤禩為儲君。

更為重要的是,一廢太子之後,康熙實習公推太子,胤禩以絕對優勢獲得朝野諸王大臣的舉薦,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薦已經足以說明胤禩在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雖然對胤禩進行了打擊,但是不久又恢復了他的爵位。當時康熙給出了三條理由其實細細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腳。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滿足康熙的意願,那麼還有誰符合康熙所謂“堅固可託”之人呢?老八胤禩雖然號稱“八賢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聲望極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過的。

很多人以他太賢,怕得罪人,處事圓滑來斷定他就不是一個敢於改革新政的皇帝,這未免有些牽強。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皇權並沒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權,誰又能斷定他不會進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於雍正本人嗎?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了,我們知道雍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軍機處的設置,清查虧空,改土歸流以及養廉銀製度等等。

那麼,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於雍正登基之後嗎?非也。

攤丁入畝,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這項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後就開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為了彰顯康熙皇帝的仁愛,對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更進一步,到雍正朝時,只是更加規範和明晰。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項政策連同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本是河南田文鏡首倡,意在廢除士紳階級的特權,但是請注意,雍正在實現這項政策的時候,目標對準的卻是不法士紳,對於那些守法的士紳,雍正是持保護態度的。

清朝番庫虧空。這項政策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展開,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庫的得力戰將之一,雍正上臺後,只是將清查番庫虧空推向深入而已。

設置軍機處。最初設置軍機處是因為西北戰亂的問題,最後演變成皇權集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試問,西北戰亂,國庫空虛,糧草調度困難,難道胤禩就想不出這樣的法子來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對於從政經驗十分豐富的胤禩來說,只怕一繼位就有可能設置這一機構,只不過可能不叫軍機處罷了。

改土歸流。這是一項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統一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我不相信老八胤禩辦不到。

綜上,這些改革或者新政並不是始於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經開始了,有的則是到了雍正那個時代自己就暴露出來了,比如養廉銀製度,無非是雍正對這些事務進行了總結,然後進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庫,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如果擬定了一定的政策,讓庫銀回籠只是快與慢的問題,而絕非是老八為了拉攏人心就放任官員們私借庫銀不還了,他可以命令官員們分期還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勢變化而進行的,若是積弊太深,導致皇權受到掣肘,那麼,任誰當皇帝也要壯士斷腕,鐵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這樣精幹的皇子,難道不懂這點道理?

所以說,老八胤禩要是繼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說,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須要推進的,因為形勢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樣操切急躁硬著陸,也許就是軟著陸了。大清的命運不難猜測,至少不會倒退。


青燈問史


八賢王胤禩為人外善內詐,城府很深並且善於籠絡人心,似乎能做個好皇帝,但是,他接在康熙後面並不合適。

康熙是一代聖君,憑藉他的英明神武,穩固了清朝在國內的政權,也帶來了皇皇盛世。但是康熙也是缺點的,他任恕有餘,嚴濟不足,康熙末年時官場腐敗現象已經十分嚴峻,宮內阿哥們爭權奪利越演越烈,這些都跟康熙的仁義政策不無關係。

實際上康熙深知這些問題,所以他留著下一代皇帝來解決。八賢王處處以仁德自居,擺出的樣子又是一個小康熙的模樣,但是康熙又覺得他處處學自己又處處學不像。既然康熙已深知自己的缺點,又怎麼會選一個和自己相似而能力又遠不如自己的繼承人呢。

最重要的是,八賢王的黨羽滿朝野,如他當了皇帝,這些舊臣就都成了保駕登基的大功臣,權力日益做大,腐敗現象只會更嚴重。

所以康熙選擇了雍正這個冷麵王和孤臣,是因為康熙覺得四阿哥的處事方式正好與自己互補,他和朝中大臣沒有深交,情意不深,而且他冷麵無情,處置嚴苛,正好掃一掃大清的貪腐氣息。康熙帝選擇四阿哥實際上考慮非常深遠,用心良苦。

而雍正確實不負所托,清理吏治,嚴懲貪官,並且十分勤政,在位十三年光批閱奏摺就寫了千萬字,常常通宵達旦。說實話,大清之所以有康乾盛世,康熙帝是開創者,主要是穩定國家,建立國本,而乾隆不過是坐享其成,真正讓大清國富民強的皇帝,還是雍正。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說,八賢王登基做皇帝,都不可能比雍正做得更好。





歷史有趣兒


哪來那麼多八賢王,老八胤禩是在雍正即位之後才被加封為和碩廉親王,在此之前只是貝勒爺。

倘若雍正沒有繼位,讓胤禩繼位的話會怎樣呢?

雍正能夠收拾得了康熙留下來的局面,胤禩卻未必有這個能力,“康雍乾”盛世,沒有雍正可不行。

不論是對於康熙皇帝,還是對於整個清朝,雍正皇帝實際上都是最合適,也是最完美的接班人,沒有之一。

拿奪儲這事來說,競爭異常激烈,為什麼實力雄厚的老八胤禩失敗了,反倒是老四雍正笑到了最後?

原因一點也不復雜,論心智和權謀,胤禩不如雍正。

胤禩奪嫡失敗是經歷了兩件事,第一件事發生在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第二件事則發生在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觸怒了康熙,康熙一怒之下廢除了他的太子之位,康熙也並不是真心想要廢了他,只是想要警告警告他。

可是一幫想要奪嫡的阿哥們卻不這麼想,他們一看康熙廢了胤礽,便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所以不停地活動。

胤禩實力最雄厚,所以他和支持他的勢力集團也最為積極,說實話當時康熙也被他們給逼得有些氣惱。

康熙廢了胤礽之後沒過多久,又想重新立胤礽為太子,但是皇帝好顏面,不能自己說出來,所以便想著開個會議來商量商量應該立誰為太子,他的本意是想讓眾臣工順水推舟地推選胤礽。

可是胤礽的票數卻沒胤禩的多,康熙算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鬧了個尷尬。

好在胤禩當時恰好犯了錯,這個錯倒也不是胤禩自己犯的,是他的“支持者”老大胤禔犯的,胤禔跑去找康熙,一邊說算命先生說胤禩是天命所歸,一邊又說可以幫康熙出手剷除了胤礽這個禍患。

真當康熙廢了胤礽,胤礽就不是康熙的兒子,就不是胤禩、胤禔等人的兄弟了?氣得康熙直接找他們訓話——

你們誰再爭奪儲君之位,我要你們好看!

所以,胤禩這次雖然離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遙,但終究失敗了,敗在沒管好自己的手下,可見他的管理學成績沒及格。

第二件事發生在康熙五十三年,胤礽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已經第二次被廢,所以這時候即將達到奪嫡的第二個高峰。

為什麼胤禩在這個高峰階段卻以失敗收場呢?這得說說“海東青事件”。

當時康熙去了熱河,老八胤禩因為要祭奠生母良妃,所以沒有和康熙一塊去,可是胤禩又覺得還是得讓康熙看到自己的態度,所以讓人找了兩隻海東青拿去送給康熙。

可是這兩隻海東青送到康熙手上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了,康熙一看,頓時怒了,好你個老八,是盼著我早點駕崩嗎?

所以,康熙放了句狠話:“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康熙這話一出,也就意味著胤禩徹底被踢出了局,徹底失去了奪嫡上位的機會。

為什麼海東青已經奄奄一息了,胤禩派去的人還要執意送到康熙的手上?是不敢不遵從胤禩的命令,還是有意為之?

哪怕再笨的人,也應該知道這樣做會是個什麼後果呀!可是他仍然送出去了,這件事的背後也許是個陰謀。

幕後主使者就是要讓這兩隻海東青送到康熙的手上,只有讓康熙暴怒了,才會一舉將胤禩踢出局。

倘若這事真的是一個陰謀的話,那麼最後的得利者必然也是主使者,所以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胤禩選擇的戰術是“猛打”,雍正選擇的則是“穩紮穩打”。

猛了,一旦不能一戰而竟全功的話,那麼就很容易暴露破綻。

穩了,不僅能讓自己幾乎毫無破綻,還能夠趁機找出對手的破綻,同時利用這個破綻發動攻勢。

這次“海東青事件”同樣暴露了胤禩用人之道出了問題,管理能力太弱,也暴露了他的權謀不如雍正的問題。

這樣的胤禩如果成為了康熙的接班人,坐上了皇位的話會怎樣呢?

胤禩太過冒進,冒進的皇帝一般不會像雍正這樣將主要精力放在經濟建設方面,經濟上不去,那麼國力自然也就上不去。

胤禩用人之道不行,管理能力太弱,權謀太差,這些缺陷很可能會讓他坐上了皇位之後被權臣架空或者吏治腐敗。

所以,真讓胤禩即位的話,國家很可能會提前走下坡路,即便他能治理好國家,也絕不會有雍正那麼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