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的兴亡盛衰:帝王的加V认证,为何戛然而止

泰山封禅(fēng shàn)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天、祭地的宏大仪式。按照主流说法,有6位帝王10次去泰山封禅。这个仪式始自秦始皇、终于宋真宗,中间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另外武则天在嵩山封禅,规格、仪式和泰山封禅类似,可以合在一起讨论。很多人认为,帝王贤明与泰山封禅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划上等号。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去泰山封禅的帝王组合就很奇怪,很别扭了。


泰山封禅的兴亡盛衰:帝王的加V认证,为何戛然而止


为什么别扭呢?我们用充分必要条件来论证说明。假设帝王雄才大略、天下太平是A条件,泰山封禅是B结论。那么,A可以推出B吗?不行,因为唐太宗、宋太祖满足了A条件,他们也没有去封禅。B可以推出A吗?也不行,至少宋真宗可以认真商榷一下。于是,就有观点认为,宋真宗打破了非圣明天子不去泰山封禅的规矩,让泰山封禅的神圣性大打折扣,后世的帝王再也不愿意去泰山封禅了。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试着讨论一下。

首先,泰山封禅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从何而来

古人认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离天最近。所以,到泰山祭天,上天肯定听得清楚、听得明白一些。这个理由在物理学上来说很有道理,在地理学上来说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按说,夏朝的中心地带在今天河南的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就在嵩山边上,夏人肯定选择在嵩山祭祀。相土时期(此时商朝还没建立),商族人向东发展,在泰山附近建立了东都,商人习惯在泰山祭祀。嵩山和泰山都有祭祀活动,都可以作为封禅的选择之一。


泰山封禅的兴亡盛衰:帝王的加V认证,为何戛然而止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舍近求远,千里迢迢跑到极东的泰山去封禅呢,这里面是儒家的功劳。与大家想象的有点不一样,“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其实非常想拉拢儒家这个“当世第一显学”。儒家的礼乐文明可以用来强化集权,巩固统治,是始皇帝急需的。另一方面,儒家对于泰山的尊崇来自于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曾多次游历泰山,追寻先人泰山祭祀的遗迹。儒家发源于齐鲁大地,齐鲁也是儒家的大本营。所以秦始皇为了笼络儒家,特意选择在泰山封禅。汉武帝“独尊儒术”,更是先后多次到泰山封禅。所以,泰山封禅的神圣性来自于儒家。至于权威性,有秦皇汉武站台,权威性丝毫不用怀疑。

其次,泰山封禅到底需要怎样的前提条件

太史公认为,泰山封禅需要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不过,太史公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有不小的操作空间,太平盛世由谁来权威评定?祥瑞是否可以人为操作?宋真宗封禅时,各地祥瑞不断,一大批臣子称颂天子圣明,天下太平,于是宋真宗封禅的条件就这么达成了,说简单还真是简单。

其实,泰山封禅的前提条件更简单,只要皇帝有需求,话语权掌控者(后世主要指儒家)乐意配合,那么就达成了前提条件。


泰山封禅的兴亡盛衰:帝王的加V认证,为何戛然而止


历史上,齐桓公曾表现出对泰山封禅的极大兴趣,但是被管仲劝阻了,理由是上天没有降下祥瑞,违背天意去泰山封禅恐怕于国家无益。要是齐桓公和宋真宗一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估计第一个泰山封禅的宝座就归他了。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后,一大波臣子歌功颂德,请晋武帝泰山封禅,却被晋武帝5次拒绝。晋武帝拒绝的理由不得而知,反正不是怕劳民伤财,因为晋武帝也实在不是痛惜民力的主。这两次失败的例子,也侧面证明了两个前提条件要同时具备,泰山封禅才能成行。

最后,泰山封禅为何在宋真宗以后戛然而止

宋真宗并不是破坏泰山封禅的罪魁祸首。宋朝皇帝不去泰山封禅,可能跟宋真宗有点关系。毕竟,宋真宗为了封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没讨得什么好处,宋朝皇帝当然不肯再去封禅了。元明清皇帝不去泰山封禅的锅不应该由宋真宗来背。元明清和宋朝不一样,元朝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清朝皇帝与部族共治天下,明朝皇帝有宦官和特务机构帮忙制衡群臣,儒家在元明清的地位远不如宋,泰山封禅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泰山封禅的兴亡盛衰:帝王的加V认证,为何戛然而止


另外,元朝百年而亡,存续期间也是征战不休,要么打人,要么挨打,元朝皇帝都没心思好好的治国理政,哪有心思去搞什么泰山封禅;明朝朱元璋去除了泰山神封号,只搞祭祀,不搞封禅,明代皇帝都是孝子贤孙,压根不敢想泰山封禅一事。至于清朝皇帝,他们认为长白山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封长白山为圣山,要去封禅的话,估计也是去长白山。对于泰山,他们没有任何感觉。

以上的讨论,比较肤浅且宽泛。其实,研究泰山封禅已经发展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并非第一个封禅之人,有的学者认为封禅关系到地缘政治演变等等。各位小伙伴对于泰山封禅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