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各位游客:大家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长武县博物馆对外受控开放,热情接待了入馆的各位游客。

今天,我们将在网络上带领大家穿越到长武的青铜时代,共同欣赏文物的工艺之美、色彩之美、造型之美,解读、致敬先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文化创造、价值理念和发展脉络,帮助我们学习历史、研习美德、感悟民族精神。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简称"铜器",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苏美尔人

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青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我们长武境内出土的历代青铜器以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器形为主,比较重要的发现有:碾子坡遗址发掘出土的商代先周豳国青铜器以及刘主河、张家沟、方庄等遗址出土的鼎、簋、瓿、鬲等商周青铜器精品。大都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气势恢弘、造形庄重神秘,花纹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青铜器刚铸造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色彩,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我县出土的鼎多为三足鼎、四足鼎。从文物学角度说,四足鼎发现的数目远比三足鼎要少,要精致,所以四足鼎的主人地位身份比使用三足鼎的人要高。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三蹄足圆鼎

商代时期遗物。1975年路家乡柴厂村出土。通高30.8厘米,口径27.8厘米,重5.9公斤。深腹,口沿为加厚的宽折沿,其立耳作圆拱形。为三蹄足,此鼎不及方鼎庄重,但因曲线圆转显得要轻灵实用些。该鼎胎壁较薄,其通体为素面,未有装饰纹,腹外有铸造范痕线。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饕餮纹方鼎

商代时期遗物。1972年丁家乡刘主河村出土。通高17.7厘米,口径17.5×13.5厘米,为深腹厚壁细柱足式。其口微侈,折沿,有小立耳。直壁深腹,柱足较细。口沿下饰有夔纹带。腹部饰有雷纹补底的饕餮纹,侧加倒夔纹,有八道对称的扉棱。足部饰有蝉纹,此器造型亦很特别,采用了细柱足,这在商周方鼎中少见。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三足鼎

西周时期遗物。1975年路家乡柴厂村出土。高30.8厘米,口径27.8厘米,重5.90千克。器体呈釜形,深而宽,器壁极斜,敛口而唇稍侈,圜底,沿上有两立耳,底下有三个较粗短的蹄足,腹上部饰有一道凸玄纹。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铜 鼎

西周时期遗物。1975年路家乡柴厂村出土。高30.8厘米,口径27.8厘米。立耳,深腹,直壁,三蹄足。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饕餮纹鼎

西周早期遗物。1972年枣园乡张家沟村出土。通高25.2厘米,口径19厘米,腹深12厘米,重2.8千克。直口,深腹,平沿,立耳,柱足。口沿下饰三组饕餮纹,以云雷纹填底,器底有烟炱痕。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亚父纹簋

商代时期遗物。1974年丁家乡刘主河村出土。器高15.9厘米,口径18厘米,重1.6公斤。侈口圈足,腹壁近直,屈舌鋬,兽首耳,耳下饰为长方珥,器沿下岐耳用圈足上均饰夔龙纹。器内铸铭文为“亚父”二字。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夔龙纹簋

西周时期遗物。1974年枣园乡张家沟村出土。器高23.6厘米,口径21.6厘米 ,腹深22.1厘米,重5.8公斤。侈口敛颈圈足,腹壁外鼓,屈舌鋬,兽首耳,耳下饰方饵,器沿下歧夔龙四组,每组间用浮雕牺首间隔,圈足上饰夔龙纹。器盖圈状握,盖上部饰一周夔龙纹。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鬲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叔皇父鬲

西周时期遗物。1974年彭公乡方庄村出土。通高13.8厘米,口径18.3厘米。腹径16.5厘米,重3公斤。平沿,束劲,平裆,蹄足。底部有烟炱痕迹。腰部饰变形鸟纹,以云雷纹衬底。口沿内的铭文一行8字:“弔(叔)皇父乍(作)中(仲)姜?(尊)鬲”。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周颂》中记载周孝王用编钟奖励功臣战绩的事件,说明周的礼、乐本质上是一体的。这些礼乐制度在周代深植人心,而且被朝野广泛认同且并执着地践行。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编 钟

西周时期遗物。1975年从废品收购站拣选收藏。高9.5厘米,口径7.9厘米,重300克,扁圆体,钮残,弧形口,长口角,体两面各施三组不同形式的斜线方格纹。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觯、觚是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我们从《诗经--豳风·七月》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从出土的这些酒器中研究发现,我们的先祖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酿酒、饮酒的习俗。

相传秦27年,太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在我们这里筑城时,用美酒祭祀列祖列宗,慰劳全军将士,不料这酒香却引得一只鹑鸟(也就是凤凰)飞来,落在了一种名为觚的酒器上。秦始皇得知后,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下令在此设县,赐名“鹑觚”,这便是我们原来的地名--鹑觚县的来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西周时期遗物。1974年从县农副公司废品收购站拣选收藏。扁高14.1厘米,口径7.5厘米×6.8厘米。径圆体,高领,侈口,鼓腹,圈足,有铭文。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喇叭口觚

西周时期遗物。1973年枣园乡张家沟村出土。高25厘米,口径7厘米。有残洞。喇叭口,高细柄,高圈足,饰饕餮纹。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车銮是古代皇帝车的仪铃,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方。上部一般为扁圆形的铃,铃内有弹丸,铃上有辐射状的镂孔。下部为长方形的座;座的两面常有钉孔。西周时开始流行。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车 銮

西周时期遗物。1974年枣园乡西河村出土。高15厘米,銎径3.4厘米,厚0.2厘米。首为圆球体,三角镂空纹,内有小球珠,长柄方銎。銎外有一对称的小孔。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雄浑厚重的鹑觚原塑造了长武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奔腾不息的泾河水孕育了长武人民求索奋进的豪情。本期通过对这些文物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长武灿烂的文化,与中华文明同步的历史进程,以此引导全县人民不断继承先祖的创造精神,为全面建成富裕人文美丽新长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一期,还要为大家介绍一部分我们馆藏的青铜器精品,欢迎各位关注!

长武县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会说话》第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