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巫昌祯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生平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巫昌祯

1929.11.17—2020.03.25

巫昌祯,江苏句容人,我国资深法学家,婚姻家庭法学教学研究的先行者,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法学社会活动家、著名法学教育家。作为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多年的会长、名誉会长,巫昌祯为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留下了宝贵财富。

噩耗

中国政法大学官网发讣告:2020年3月25日15时30分,中国政法大学著名法学家巫昌祯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0周岁。

校友缅怀信息刷屏 公益讲课从不收费

2020年3月25日下午16时许,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柳沐白从校友群里得知,新中国婚姻法学科的奠基人、著名婚姻法学家、法大传奇“四大才女”之一的巫昌祯教授,于当日不幸辞世。

“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随后柳沐白从多个信源确定了此消息的真实性,群组里被校友哀悼和缅怀的信息刷屏,纷纷回忆起跟巫昌祯教授交往过的点点滴滴。

柳沐白回忆起十几年前在中国政法大学读本科时候与巫教授近距离接触的一次经历,“印象里巫老师特别和蔼,给我们做过讲座,邀请她的时候,她答应得特别痛快,让我们这些学生受宠若惊。”

一位深受爱戴的老人家走了,远在外地的他搜罗材料写篇文章追忆老教授的生平和成就,一方面是将这个消息告知更多关注巫昌祯教授的人,另一方面也是想表达一下哀思。

文章一经发出,收到了300多条评论,其中有的校友是跟柳沐白一样在本科阶段听过巫昌祯教授讲座的,也有本科论文很幸运地由巫昌祯老师亲自指导的;有1998年新婚姻法出台前去她家专访过的人。

还有博士入校时被巫昌祯老师亲自面试过的学生,“巫老师是我博士进校面试老师之一,她和江平先生一起面试我。彼时,巫老师笑眯眯的看着我,大家风范,如沐春风。”一名自称著名法学家江平弟子、署名为“波波律师”的网友留言,同时他还在评论区转达了江平对巫昌祯教授的哀悼:”我和巫昌祯教授在一个教研室工作64年情同姐弟,她为人善良,专业精深,为法学界所敬佩。对她的去世,向庚以泰及其子女深表哀思。”

评论区中还包括40年前、30年前、20年前听过巫昌祯的婚姻法课程的学生。他们普遍评价,她讲课深入浅出、举例贴切,论证有力,思路表达清晰冷静,学术理念先进,性格和蔼可亲,温文尔雅。

还有人分享了巫昌祯教授晚年热心投入到30多项社会公益活动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巫昌祯就带头创办了专打公益诉讼的第八律师事务所,开了中国公益诉讼的先河。巫昌祯参加社会活动也坚持公益性,上到最高法,下到居委会,请她讲课她不拒绝,但从不收费。

在柳沐白的文章评论区犹如一场网上追思会,不断有人留下追思悼念的语句。

学校发讣告追思 疫情结束将办追思会

3月25日晚间,中国政法大学官网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2015CCTV年度法治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著名法学家巫昌祯教授,因病于2020年3月25日15时30分逝世,享年90周岁。

巫昌祯教授一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关注民生,求真务实;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巫昌祯教授的逝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法学界,特别是婚姻家庭法学界的重大损失。

3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于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遵照巫昌祯教授的遗愿及其家人的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疫情结束后,学校会办一个追思会。”

目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在学院网站设立了悼念巫昌祯教授专栏,后续会不断刊载有关团体和个人的唁电和唁函。

于老师说,由于现在正值疫情期间学校处于封闭状态,今天下午相关老师通过申请批准进校办理相关事宜,对收到的相关材料和追思的文章进行上传刊发。

于老师透露,每年过年时,学校都会到老教师家中看望慰问,就在年前她还跟同事去过巫教授家,“由于之前摔过跤,一直是卧床,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但是得知她去世的消息,于老师非常痛心,“这是法学界的损失,工作群里的同事也在不断表达着对巫教授的怀念之情。”

经历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少年求学和执教经历

成法大四大才女之一

怀着法治的梦想,1948年夏天,刚刚18岁的巫昌祯考入当时闻名全国的法科大学朝阳大学学习法律。然而未满一年,北平和平解放,朝阳大学由华北人民政法司法部接管,成立了“朝阳学习队”。这段学习经历令巫昌祯十分难忘:“茅盾、曹禺、郭沫若等大师级人物给我们开设专门的讲座,以及一些党内外的法律系统的专家也给我们上课。”

1949年10月1日,由谢觉哉担任校长的“中国政法大学”在朝阳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巫昌祯随之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在第三部也就是本科部学习。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并入人民大学,所有的学生也都进入人民大学法律系。1954年,巫昌祯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巫昌祯和丈夫庚以泰一起被分配到创立未久的北京政法学院任教。

到了北京政法学院以后,巫昌祯主要讲授民法。1958年,民法教研室和其他法学教研室都被取消,组成业务教研室。巫昌祯也无法继续教授民法,转而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和古汉语。

70年代初,巫昌祯和丈夫庚以泰来到安徽干校劳动。一年后干校解散,庚以泰被分配在安徽省公安厅工作,巫昌祯则回到北京留守,照顾幼小的孩子们。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复办,随着宪法的修订和大批法律法规进入制定日程,法治建设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法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复办后的北京政法学院经过艰难的争取,从北京市各单位和分散在安徽、河北等地方调回了部分原来的老师。包括巫昌祯在内的老师闻知北京政法学院的复办,都回到学校里来,重新站上讲台,时隔多年真正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给同学们教授法学理论。

在复办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院的建设之中来。重建各个教研室,夜以继日地编写各学科教材,开设各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这一批优秀而敬业的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同学们的广泛赞誉。其中,就有被同学们称为“四大才女”的四位女教授巫昌祯、薛梅卿、严端和孙丙珠。

1986年中国政法大学团刊刊登的一篇文章《法大四大才女》中介绍,她们精深的法学专业修养、深入浅出的授课、亲切随和的性格无不赢得同学们由衷的敬佩和喜爱。

她们敬业的态度、严谨的治学、崇高的品德和各具特色的教学,使复办之初的北京政法学院学子们如沐春风。她们也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为法学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成就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亲历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

推动反家暴立法

妇女群体的生存状况一直是巫昌祯关注的问题。她既是法学教育家,也是法律援助律师。她既是妇女权益的保护者,更是一位立法反家庭暴力的推动者。

巫昌祯曾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能出多少力,一定尽心尽力为妇女服务,为妇女奉献一切。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2016年正义网曾刊文介绍,作为中国婚姻法的泰斗,巫昌祯一生中亲历了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1955年,她参与了民法典的起草,到1957年起草小组解散,共起草了五百多条。

1978年,婚姻法的修改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有起草民法典的经历,中国政法大学派巫昌祯也参与修订。在这期间,她还婉拒了参加民法通则起草工作的机会。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1989年,全国人大制定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起草规划,巫昌祯再任起草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后来,这部法律于1992年提前问世,成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

此后,在婚姻法二次修改、计划生育法等法律的修订与起草工作中,巫昌祯一直为妇女权益争取、呐喊。

虽然地方上早有尝试,但法律上对反家暴立法的突破,则是在2001年修改婚姻法之时。当时,曾任婚姻法起草小组组长的巫昌祯再次受邀成为立法小组专家,她和一些专家均提议要在婚姻法中对家庭暴力予以规制,最后争取到将“禁止家庭暴力”写入了婚姻法总则。

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曾担任过妇女权益保护法起草小组副组长的巫昌祯,又成为参与立法专家。这年,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护法明确了“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并且规定了多机构合作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干预模式。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发布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其中提出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制度”,后来在基层法院试点后推广。巫昌祯作为专家对该制度进行调研,作出了肯定的判断,促进了这项制度的推广。

2014年“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当天,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同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5年8月24日,在巫昌祯等人的推动下,这部草案被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这离1995年“家庭暴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已20年。

记者|宋霞

为“她们”争取权益的老人走了!今天,一起送别这位老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