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鴻門宴項羽不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說他是婦人之仁對嗎?

大馬哈魚12


項羽為什麼死後讓世人敬仰,就是因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如果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且不說改變歷史,項羽必背上無情無義 過河拆橋的罵名。

其一是他們兩是結義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當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種過命的兄弟,弒兄的罵名項羽是不會背的。在後期兩軍對峙時,項羽為什麼不烹劉邦的父親,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不殺的原因是項羽太過自信,也有自信的理由,背水一戰一戰成名,堪稱戰神,各路諸侯無不俯首稱臣,這個時候項羽有點飄了。劉邦在項羽眼裡有如螻蟻。項羽說過劉邦只是一個亭長根本不放在眼裡,就沒有理會范增建議。殊不知這是殺劉邦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最後就是項伯輔助打的太好了,但也不能全怪項伯,畢竟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

所以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沒有合適的理由去殺,並不是他的婦人之仁。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


林奇110


項羽乃蓋世英雄,慷慨大氣,豪俠仁厚,恰恰也正是因為這些,他成就不了帝王霸業。對於這一點,金庸先生在其大作倚天屠龍記後序中,對張無忌為何成不了皇帝有過精闢的論析,我想,對於分析項羽為何不殺劉邦,並最終敗者為寇也頗為適用。

金庸先生認為,歷古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政客,並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忍字”,即:對政敵的殘忍;對同僚的容忍;對自己的堅忍 。若不具備這“三忍”,是成不了太事的!

我個人認為金庸先生的論析非常到位。劉邦以及從古到今成功的帝王或政客,均具備這“三忍”;而項羽缺少的就是其中的第一忍,即對政敵的殘忍,所以他只能是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大豪傑,卻成不了千古一帝。


引杯觀劍擘水取魚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是鴻門宴之前項伯有求於項羽,要他不要殺了劉邦。所以從親情上說,項羽為了尊重項伯,不忍失信於人。從道德上說,項羽講究仁義,得饒人處且饒人。所以人們稱他為英雄!其二是鴻門宴其實就是一個可以相互交流的聚會。彼此坦誠相待,合作多於對抗。畢竟當時項羽還是實力雄厚,量劉邦也不敢做出什麼危害項羽的事情!其三是項羽太過自信了。他不相信劉邦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畢竟自己可是會打仗,而且都是勝仗。區區一個劉邦,他哪會放在眼裡。所以劉邦才會從鴻門宴上安全脫身。如果項羽那時候和劉邦的實力相當,不分上下。那麼可能會威脅到項羽。項羽會放過他嗎?所以形勢所逼,項羽不是站在歷史最高點看待的。不是什麼婦人之仁!


找一個字代替77


在項羽,劉邦滅秦之後,范增己經看出18諸侯中,只有劉邦會跟項羽爭天下。

在項羽生日之際,范增設計殺害劉邦,當初一是項羽高估了自己的實力,2人又是拜把兄弟,念兄弟之情,不忍心殺害劉邦。

二是項羽胸無大志,沒有一統天下做皇帝的想法,只想做個西楚霸王。


襄陽匯


楚霸王魯莽剛愎自信性暴有時又心軟的矛盾性格註定被奸猾任賢的劉邦打敗。他以為劉邦成不了氣候放過他一馬,不料劉邦非善馬乃惡虎,放虎歸山終把項羽這隻蠢豬吃了。若聽范增計在鴻門宴把劉邦殺了,天下就可能姓項了。天乎命乎?項王臨死曰"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至死仍不覺悟。


2968186160


項羽乃"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大英雄,自不屑宵小之為。故鴻門宴上,范增暗示再三,羽終不為動。此真英雄也者,豈婦人之心可以度哉!

況天下者,惟德者居之。劉氏之得天下者,必全天時、地利、人和之數也。豈特一人之力哉?項羽自恃勇力,征伐四方,勇則勇矣,與劉氏約法三章之妙腕,相距何可以道里計也!

故,假使羽於鴻門宴上害得劉氏性命,而定論天下遂歸羽之握中,斯謬之大矣!


法眼稽古


不是婦人之仁,而是認為劉邦根本不是對手,沒必要落個不仁不義的名聲。重要的是劉邦畢恭畢敬,滿足了項羽自大的英雄心理。


6217734701364523


我倒不認為是婦人之仁,只是項羽太自負,再就是年輕人喜歡戰場上見而已,真英雄


歷史痴蟲


因為項羽太相信自己的武力了。項羽是一個超級猛將。再一個劉邦在項羽面前示弱,所以項羽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認為劉邦就是一個糯夫,所以才沒有殺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