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輕舟”,開啟傳統IT變革之路

數字時代,消費者正在拋棄傳統觀念。用戶需求隨時隨刻變化,企業面臨新的挑戰。


如果說傳統軟件架構是矩陣式的,不同業務部門所建立的應用軟件各自獨立,一旦用戶有新的需求往往要牽一髮而動全身,那麼應對靈活變化市場,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新型架構又是什麼呢?

企業數字化轉型,微服務不可替代

很顯然,微服務架構將原本大而複雜的單體架構,重組為小而精美的獨立服務,讓工作變得更加高效、便捷、直擊重點。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從業務角度來說,它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調整業務邏輯,適配客戶需求;從IT角度來說,它能加快交付速度,易於開發和維護;從創新角度來說,它能降低新興領域試錯成本。因此,毋庸置疑微服務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對於這個結論,網易雲產品總監李振濤也深信不疑。


解讀“輕舟”,開啟傳統IT變革之路


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微服務已經替代雲服務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眾所周知,數字化的核心價值是將企業運營過程沉澱為數據,這使管理者可以從數據視角而非過程視角來審視業務。而微服務是一個數據流動的框架。如果將數據比喻成水,那麼微服務就是渠道。如何有效的將水資源利用起來,這些渠道就至關重要。


同時,微服務在產業聚集方面也成為數據共享的關鍵點。“傳統行業產業聚集尤為明顯。除了地理上的聚集外,另一種方式就是O2O,從線下做到線上。那麼當企業發展線上業務時,微服務為行業內知識、經驗、數據的流動和分享提供便利條件。”李振濤說。


此外,正如前面所講,瞬息萬變的市場讓用戶的需求變化越發急迫,這就要求IT必須快速響應業務需求。而微服務的核心優勢之一正是提升IT開發敏捷性,在這個方面雙方不謀而合。


在網易雲看來,微服務分為1.0、2.0、3.0三個階段。1.0較為簡單,其架構涉及註冊中心、服務發現這一類基礎能力,大部分傳統企業處於這個階段。而微服務2.0就會涉及較為高級的服務治理、降級、限流這些能力,以及日誌、APM等工具。只有把這些工具都運用起來,才能發揮微服務的價值。目前,絕大多數的互聯網企業處於這個階段。微服務3.0是未來,架構將平臺化,並集成AI的能力,實現自動化運維。現在一些互聯網公司正在這個方向探索。因此,網易雲的目標是將微服務的能力帶入到傳統企業,這也是它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在軟件開發行業,微服務正從一個流行術語轉向實戰戰略。而對於硬件廠商英特爾來說,他們對微服務也有自己的見解。英特爾雲計算行業技術總監宋仲儒認為,越來越多的計算資源將會以彈性的方式呈現給客戶。從起初的簡單使用到服務治理,再到智能化監控。若要將微服務有效的使用起來,企業勢必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來支撐。英特爾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多資源,目的就是用海量的計算資源去支撐微服務架構的1.0、2.0、3.0,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


輕舟微服務,來源於實踐,值得企業信賴

據瞭解,網易雲輕舟微服務是圍繞應用和微服務打造的一站式 PaaS 平臺,目的在於提供用戶快速實現易接入、易運維的微服務解決方案,從而讓業務系統開發者無需關注和學習治理相關技術,無需修改業務系統代碼就可以快速引入服務治理能力。基於如此願景,他們立足於市場的根本是什麼呢?


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輕舟微服務的亮點,那麼非標準、開放和開源莫屬了。“首先,我們希望通過輕舟微服務平臺,來幫助企業構建一種研發標準。這個標準包含研發流程、研發工具、軟件架構。其次,開放的意義在於通過微服務把企業的數據接口、功能接口開放出去。而開源則是希望在微服務架構裡整合大量的開源軟件。在這個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不小的成績。” 李振濤說,通過標準接口的開放,企業數據得以順暢流動,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複用,而開源則保證了標準化的實現。


誕生於企業業務,輕舟微服務的壯大是在網易內部通過解決自身IT問題而磨礪出來的,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據記者瞭解,網易內部最先部署了雲平臺,它支撐了業務資源的快速配置。不久後,他們又進入到容器階段,這是為了能夠讓底層的計算資源可以更加方便的調度,彈性伸縮。最後網易進入到微服務階段。


提及輕舟微服務的優勢,李振濤認為有三點。首先是實踐經驗。“舉例來說,市場上常見的微服務框架是Spring Cloud,這裡邊涉及到20多個開源組件。如何能將這些組件應用到日常業務,其實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摸索,這裡邊的經驗就值得分享。比如Eureka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組件,它扮演著微服務註冊中心的角色,所有的服務註冊與服務發現都是依賴它的。但是當我們選擇源開源技術時就會面臨一個抉擇,究竟是偏CP還是偏AP,也就是偏一致性(如ZooKeeper、Etcd)還是偏可用性(如Eureka)。這就是一個實踐經驗的問題,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的業務類型,不同的IT能力,不同的應用偏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其次,一站式也是輕舟微服務平臺值得關注的亮點之一。企業實施微服務架構會涉及到很多功能和組件。就拿服務治理來說,當它成為微服務之後,企業就面臨著分佈式日誌管理、分佈式運營監控、故障定位、測試平臺等。CI/CD是微服務的基礎,可以輔助企業完成架構的搭建。但是如果都靠IT團隊去研究開發,這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所以隨著網易內部業務的豐富,他們把輕舟微服務打造成一個全棧式的平臺,包含各式各樣的服務,從而讓業務部門將精力完全專注於業務,擺脫開發的束縛。


第三,諮詢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在軟件研發領域,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是問題發現的越晚,成本就會成指數級上升。尤其對於微服務場景來說,這是一個高度依賴於經驗的領域,諮詢尤為重要。網易雲的諮詢團隊由一線架構師組成,他們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在微服務的經驗儲備上是值得企業信賴的。


英特爾,隱形的幕後英雄

網易雲一路成長至今,少不了夥伴的支持和幫助。在眾多合作伙伴中,英特爾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扮演著幕後英雄的角色。面對高峰流量,面對大吞吐數據,面對網絡延遲,每每出現類似的問題,英特爾都會從計算、存儲和網絡三個方面為網易雲深度定製。


英特爾雲計算行業技術總監宋仲儒說,在計算層面,網易雲採用了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並在指令集方面實現了並行化加速,從而使整個微服務能快速響應巨量請求。在存儲方面,網易雲採用了英特爾的傲騰和NVMe SSD,很好的支撐了網易的分佈式存儲以及大量IOPS請求。在網絡方面,憑藉英特爾開源技術DPDK的技術積累,雙方展開了很多合作,致使網易雲的latency(延遲)成為業界排頭兵,從而給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解讀“輕舟”,開啟傳統IT變革之路


一年前,網易雲和英特爾還推出了聯合創新計劃,其目的就是在計算、存儲和網絡合作之外,在核心軟件層面進行更多深度定製化合作,為輕舟微服務提供更多的技術儲備,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雲服務。如今這個計劃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並且會一直保持下去。


“伴隨著英特爾向數據中心轉型,我們與網易的合作,更多的是在軟件優化層面上。在AI領域,英特爾用高級指令集,用數學核心函數庫MKL這些開源方案去加速網易雲的計算能力。同時我們利用SPDK釋放原有的硬件資源,從而提升IOPS和吞吐量。而DPDK也可以為網易雲提供安全可靠有彈性的網絡服務。雖然我們看上去是一家硬件公司,但是英特爾提供給客戶的是整體化解決方案,客戶可以在應用硬件的同時依賴於底層軟件來調優。”宋仲儒說。

傳統企業選型微服務,有理可依

成功實踐了各類微服務場景,那麼有多少經驗是可以值得分享的呢?李振濤總結了三個方面。


首先,企業是否具備自身的技術實力,包括IT人員規模和整體技術儲備。以人員規模50人為分界點。低於50人,考慮到使用成本,企業需要儘量將微服務應用簡單化,可以通過開源工具鏈,降低使用微服務架構的門檻。反之則是一個很適合部署輕舟這樣的一站式微服務平臺的規模。


其次,企業在應用微服務架構時,一定要選用開源工具,並且一定要選擇互聯網公司實戰演練過的,在可運維的同時在可靠性和性能方面有保障。



第三,企業要選擇較為活躍的開源社區。在應用微服務架構時勢必要解決一些難題,而開源社區能夠給企業很大的支撐。如果企業選擇封閉的產品,那麼出問題時只能依賴第三方,從而延遲問題的解決。


有一個典型案例可以分享,就是網易考拉(下文簡稱考拉)對輕舟微服務的應用。電商擁有海量的C端用戶,在大促期間會集中爆發。伴隨著輕舟微服務,考拉完美的實現了一個三級跳,即從雲平臺化到容器化和微服務化。在最開始運營的過程中,考拉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人力耦合。研發規模越來越大就會出現代碼衝突、配置衝突;其次是架構耦合。由於考拉是一個單體架構,所有功能只能一起發佈。對於比較小的特性和產品,只能等著大版本的發佈週期,從而導致發佈涉及面較廣。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微服務。通過微服務的解耦,可以把整個電商平臺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功能,分別交由單獨的團隊去實現。兩個功能之間通過標準的接口進行交互,而不互相影響。這大大提升了研發效率,將溝通成本降到最低。


同時,在考拉微服務架構中,由於每個服務通過API進行交互,所以就避免了在升級過程中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在頻繁的自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此外,微服務架構是通過分佈式軟件來提升平臺的可用性,所以通過工具可以增強性能和穩定性,及時發現性能瓶頸,找出故障。


儘管有不少傳統企業認為微服務有坑,或者價值未知,但是仍有不少CIO把它看作是數字化轉型的必備良藥,並且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謹小慎微。而即使是這樣,仍會出現重複造車的情況。那麼傳統企業微服務化該如何避免重複造輪子呢?


李振濤說,就目前情況來看,傳統企業在微服務化的過程中存在兩種方式。一類是在公司層面構建大中臺,例如整個企業的用戶中心,所有業務都可以調用這個統一的用戶中心,從而避免重複構建,最大限度的挖掘用戶價值。



第二類是通過微服務將功能組件化,把企業的各層數據抽離成一個基層操作系統。這就好比通過服務調用的方式把員工、產量結合起來,計算每個成員的績效這樣簡單。“在網易內部,我們提供了一些基礎服務,比如容器、微服務框架、視頻服務、IM服務、人工智能服務等,這些基礎服務封裝出來後,供給各個業務部門直接調用,他們則可以更加關注核心商業邏輯。因此我建議任何類型企業從頂層架構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微服務模式,分別根據不同產品和功能抽離大中臺或者小中臺。”他說。


2019,微服務的“傳統之旅”

解讀“輕舟”,開啟傳統IT變革之路

2019年,經歷了驗證期的微服務勢必要在傳統行業裡落地開花。原因不由分說,正是由於變幻莫測的市場給企業的各方面挑戰。在這種場景下,微服務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同時,在製造業層面結合《中國製造2025》,網易雲將一些工業的激勵模型和知識通過微服務封裝起來,在行業內進行傳播創新。這需要每家企業基於一個平臺進行IT能力貢獻,這是多人聯合開發的典型實例,是具有很大挑戰的。


此外,應用微服務架構可以減少新技術對於現有平臺的衝擊。新時期IT越發複雜,如果企業堅持自身實現每一項技術,那麼就無法享受技術紅利帶來的各項能力。傳統企業IT能力較為侷限,採用外包的模式往往會受制於後期產品的運維。只有在雲端構建微服務平臺,才能在軟件標準之外,獲取研發的流程標準。因此,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構建為服務平臺是不可替代的一環。而2019年將會有更多的案例落地。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