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孩子接觸到電子產品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

鄰家王爺爺家裡發生了一件事,導致全家氣氛非常緊張。王爺爺的孫女婷婷今年5歲了,相比較其他的小朋友,太過安靜,每當有小朋友想跟她玩,她都默默的躲到了角落裡。

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忙,都是爺爺奶奶在帶婷婷玩。婷婷非常喜歡玩電子產品,每天都是纏著爺爺給她看動畫片或者拿著平板玩電子遊戲,每次都是自己弄好,玩的特別開心。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爺爺奶奶還逢人就誇婷婷聰明,不需要別人教,自己就可以玩的很好,不吵不鬧,特別乖。直到爸爸媽媽回來察覺到不對勁,才帶著去了醫院。

醫生簡單的溝通之後,給婷婷診斷為“電子娃娃”。因為長期的依賴於電子產品,屏蔽了外部社交活動,長期下去,婷婷會越來越懶得思考,進而影響正常發育。

全家愁容滿面,王爺爺更是嚴重失眠,不知道怎麼跟兒子交代。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電子娃娃”指的是哪種類型的孩子?

“電子娃娃”指的是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長時間拒絕與外界同齡人的溝通,在語言表達、思考能力、想象力多個方面與同齡人拉開差距;長此以往,不僅性格怪異難以接近,還特別容易急躁易怒,視力也會出現問題。

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電子娃娃”?

1.嚴格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是特別差的,家長一定要起到監督的作用。與孩子規定之後,嚴格執行,不能找任何理由妥協。當然,有條件的家長最好的還是讓孩子從小不接觸電子產品。我身邊有朋友孩子現在幼兒園大班了,回家從來不要求看動畫片。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2.通過其他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電子遊戲都是成年人設計的,思維固化不說,還缺乏創造力。孩子玩電子遊戲的時候,自然就吸收了這些,給自己形成了固定的思維,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益智類的玩具,既能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3.告訴孩子電子產品的作用

很多電子產品在孩子看來就是一種玩具,她們並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它。現在有很多網絡授課、教學,家長可以正確引導孩子電子產品真正的功能,這樣能改變孩子對電子產品的認知,正確的利用電子產品。

4.家長多與孩子互動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沒時間陪孩子玩,把孩子主動“送給”電子產品。比起冰冷的電子產品,孩子更喜歡跟親近的人一起玩。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家長可以試試這款兒童益智棋類玩具桌遊多合一

這款玩具包含了20種玩法,多種遊戲融合了數學運算、音律感知、邏輯思維、觀察力等多功能於遊戲中,2-4人都能玩,爺爺奶奶也可以陪著玩。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套盒中游戲分為休閒類、益智類、經濟類,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要,特別適合不能外出陪孩子玩。

5歲孫女被診斷為“電子娃娃”,醫生說出原因後,爺爺低頭不語

點擊下面圖片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