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都在追随不同的任务


上学期间追求分数排名,上班以后追求工资爱情,再后来开始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


埃里克森将人从生到死的不同阶段划分清楚,并提出了“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与凯特·布兰切特主演,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


导演大卫·芬奇讲述了时间寓言,用一个生长的逆行,别样角度带你去看这纷繁复杂的生命旅程。


今天,晞晞伴你在电影《返老还童》(又名: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引领下,重新审查我们人生的“打怪升级”。


“我们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之人,不然怎知道他们在我们生命中有多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那年,火车站那个倒着走的大钟刚刚建成。

一个叫做本杰明的婴儿诞生了。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老人模样的婴儿

他的妈妈因生他难产而死,他的爸爸随后抛弃了他,因为——

这个刚刚降临在这世界的婴儿,不仅拥有着严重的老人病,他的面容也像极了即将踏入坟墓的老人。

还好,养母收留了他。在养母眼里,他仍是上帝的孩子,是个奇迹

本杰明在养老院安定了下来。

大家都认为这个“老婴儿”命不久矣,而本杰明的老人病却随着年龄有所好转,并且身体逐渐长得舒展开来。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本杰明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强壮


“我一生独来独往,没有朋友。若有可能,希望你可以多陪陪我。”


一次机缘巧合,他随着一位船长出了海。在旅途即将结束时,一名陌生男子主动邀请他喝酒,并向本杰明讲述了他的故事。

最后,男子说:“我可以时不时过来看你吗?”

这名男子,是当初抛弃本杰明的生父。

原来,本杰明的生父巴顿先生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他走之前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唯一在世的亲人说说话。

他将自己的毕生心血与家族交付给了本杰明。

之前种种痛苦回忆,在时间面前,变得再也不重要了。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我永远忘不了,她那双蓝眼睛。”


第一次相遇:这年,12岁一副小老人模样的本杰明,遇见了

6岁的黛西。

这个女孩的容貌,此生刻在了他的心上。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我离开时,她只是小女孩。如今却出落成了窈窕淑女,她是我见过最美的女子。”


第二次相遇:这年,26岁已然英俊青年模样的本杰明,遇见了20岁的黛西。


他们共进晚餐,黛西献舞表白。


突然的幸福让他措手不及,他没有做好面对这一切的准备。


于是他拒绝了黛西的表白。


后来反悔时,却发现黛西身边已经多了一个男人。


他们再次错过。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我庆幸之前没与你在一起,那时我太嫩,你太老。而现在,刚刚好。”


第三次相遇:这一年,本杰明48岁,黛西42岁。

“你现在正是有味道的年纪,50岁。”黛西说:“25岁太精明世故,30岁疲于工作,40岁的故事得抽一整支烟才说得完。”黛西说。

他们在一起了,度过了彼此人生中最幸福的几年时光。

然而,本杰明在日渐强壮,黛西却在日渐衰老。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你怎么能同时照顾两个孩子?”


变故发生在黛西生下女儿后。

“我这样越活越小,怎么能当好一个父亲?这对孩子也不公平,我不想变成一个累赘。”

“你是不是嫌我老了,惹你嫌了?”黛西问道。

“当然不是,你如何照顾两个孩子,你无法把我们一起养。”本杰明意识到自己终将有一天变成黛西的负担。

矛盾在两人之间爆发。

某一天,本杰明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存在银行卡里,留给了黛西和女儿作为经济来源。


再次归来时,女儿早已不认识他,黛西也已另嫁他人。

他偷偷留在了离她们不远的地方。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晚安,本杰明。”


第四次相遇:在赡养院,黛西见到了这个患上老年痴呆的小男孩,他失去了大部分记忆。

她选择留下来,照顾他。

“我感觉自己好像有很多事不记得了……好像,我已经活了很久。”黛西给本杰明擦头发时,本杰明嘴中囔囔道。

黛西如慈母般照顾着本杰明,有时甚至会忘记他们曾经是恋人

本杰明逐渐退化成一个婴儿,在挚爱的人黛西怀中,安详而永远地睡去。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第二阶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动

此时孩子可以理解:自己与父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对世界的好奇心变强,想要去探索、感受这个世界。他开始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

因此,把握住“”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此时,孩子想要超出家庭的活动范围,好奇心进一步加强。

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如果受到

鼓励,他就会形成主动性。一步发展,便会更有兴趣对待这个世界。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讨喜的,无知的。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目的”。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此时,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邻居、同学、老师。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此时,孩子在乎外界的评价,从别人态度中逐步认清自己。想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跳脱出来,到同龄人中间去。

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此时,将把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作为首要的情感目标。渴望建立亲情之外的联系,包括爱情与友情。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第七阶段: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此时,步入这个阶段的人,生活各个变化将非常缓慢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没有生育感的人,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更多时候会注重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最后,将电影最末尾的独白送给大家——


“做你想做的人,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一成不变,这件事,没有规矩可言。


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也可能搞得一团糟。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


观影《返老还童》:人生的8个阶段,你在第几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