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眼裡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作為東亞文明的核心,中華文明深刻影響著日本、朝鮮、越南、琉球四國,進而形成了“漢字文化圈”。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之下,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很早就形成了一致的“華夷”標準,即仰慕華夏、鄙視蠻夷。

被視為“胡虜”的清朝入住中原之後,日本等國對華態度急遽轉變,開始蔑視清朝版的中國,認為自己才是中華正宗傳承,比如日本對清朝使者稱“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19世紀鴉片戰爭戰敗,日本蔑視清朝,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更是瞧不起清朝了。

然而,在17世紀清朝崛起之初,和19世紀清朝接連戰敗,日本這麼看待清朝可以理解,但到了18世紀,清朝統治日固,甚至出現了“康乾盛世”,那麼此時的日本又如何看待清朝呢?答案非常矛盾,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也與多數中國人想的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日本眼裡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17世紀,德川幕府掌權之後,為了穩固統治,日本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但與清朝閉關鎖國不同的是,日本鎖國並不與世隔絕,而是留了一扇窗口,用以瞭解清朝,這就是日本的“風說書制度”,即建立專門機構,培養專門情報人員,詳細詢問來日本貿易清朝商人(包括歐洲商人),記錄問答甚至配以繪畫,最後編輯成冊,報告給德川幕府領導。日本近現代情報系統為何那麼發達?其實就與日本歷史悠久的風說書制度密切相關。

在這些風說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書於18世紀的《清俗紀聞》,其中就有不少日本對18世紀中國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風說書制度,並不意味日本獲得消息非常落伍,或消息不夠全面。《華夷變態》是日本一本風說書,是1644-1724年風聞的合編,其中序文中提到“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而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可見日本基本及時掌握了當時中國局勢,並認為中華文明已變成“蠻夷”。

日本眼裡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清俗紀聞》成書於1799年,日本情報部門為了給德川幕府領導提供清朝信息,耗時一年多做出的一本清朝全面調查輯要,古今都非常受歡迎,在1989年時已經再版9次。這本書是通過詢問清朝商人的所得見聞,主要侷限於乾隆(見下圖,油畫)時代的江蘇、浙江、福建一帶的社會見聞。

此書開頭曰:“古來清國東西風異, 南北俗殊,切不可誤認為此書所載乃清國普遍之風俗。今至崎陽之清人多來自江南、浙江,故宜知此書所錄多為江南、浙江之風俗。”可見,日本對中國認識非常深刻,研究的非常透徹,令人不寒而慄,這是後話暫且不談。

日本眼裡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風說書的內容,相對比較客觀,但序言卻能表達一定情緒,只不過日本對清朝的情緒卻極為複雜矛盾。《清俗紀聞》序言中,有一個叫林衡日本大學頭(相當於國子監祭酒)在序文一中,先是表達了對清朝的蔑視,卻又描述了日本對清朝的羨慕。

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悉就掃蕩,辮髮腥羶之俗,已極淪溺,則彼之土風俗尚真之不問可也。而子信之有斯撰,自有不得已者也。

清朝實行剃髮易服,讓中國失去了先王衣冠,如今是“辮髮腥羶之俗”(《清俗紀聞》中的清人辮子,見下圖),顯示出林衡對清朝的蔑視。但接著林衡又指出一點,卻讓人詫異,日本對清朝江浙福建一帶還是很羨慕的。

餘觀今之右族達官貴遊子弟,或輕佻豪侈是習,而遠物珍玩是貴。一物之巧,寄賞吳舶;一事之奇,擬模清人,而自詫以為雅尚韻事。竊恐是書一出,或致好奇之癖滋甚,輕佻之弊益長。

日本不少達官子弟,以清朝事物為貴,甚至“擬模清人”,反映出當時日本很多貴族子弟對清朝還是很仰慕的態度。林衡的意思是,不能讓這種喜好滋長,勸誡年輕人不要染上情人習俗,所以林衡擔心,這本詳細記錄清朝風俗的書籍,一旦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反而助長貴族子弟學習清朝風俗。

日本眼裡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這些日本達官子弟為何羨慕清朝?其實,準確的說不是整個清朝,而是江南地區,18世紀的清朝江南依然是日本羨慕與學習的榜樣。

《清俗紀聞》中福州夏日能買到冰,“暑期有販冰者。冰可用於冰冷魚類、鮮果等,或盛於盆中賞玩。此外,遠路運魚時可用冰防止損失,故販魚商人日購置冰一二百斤以保鮮魚。

每斤冰價約三四文。”清朝乾隆年間,福州人過得雅尚殷實,很讓隔海的日本國民豔羨,卻讓德川幕府憂心忡忡。

除此之外,《清俗紀聞》裡記載當時三吳之地諸多官民生活實況,日常起居、年節習俗、禮儀往來、言行舉止,事無鉅細,一一記敘,且附有大量插圖,包括屋舍、衣服、工具、器皿、玩物,以及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場景,比18世紀日本而言,更會玩、更好玩、更富裕.......自然容易引起達官子弟的羨慕與模仿。

日本眼裡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序文二的黑澤惟直,也談到了中國如今是“辮髮腥羶”,但卻也指出三代聖王傳承下來的風俗,在中國如今並非蕩然無存,而是還存在部分,還值得日本學習。

又清商之來瓊浦者,多系三吳之人,則其所說,亦多三吳之風俗,乃六朝以來故家遺俗確守不變者,就斯編亦可見其彷彿也。我東方古昔盛時,聘唐之舶留學之員傳乎彼而存乎此者,則皆三代聖王之禮樂。則今日民間通行禮俗有不同於彼變於夷者同也。

簡單的說就是,江蘇、浙江、福建三吳之地的人們,至今還保留中華風俗,清朝並未全部化為“蠻夷”,並未全部變夏為夷,並認為中華與滿清不同,兩者應該區別對待。

序言三的中井曾弘言論與黑澤惟直差不多,認為江南一帶還是傳承了中華遺風,並未由夏化夷,所謂“北京、盛京之間民俗名物,其為滿也純矣。西南方或大滿而小漢矣。其小滿而大漢可以觀唐宋遺風者,獨有閩浙而已。”閩浙的小滿而大漢,其中大漢說的就是還保留傳統唐宋遺風。

日本眼裡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可見,18世紀日本眼裡的清朝,既非徹底一無是處,也非全然美贊,而是一種比較矛盾的態度,承認三吳之地傳承中華遺風,又蔑視清朝“辮髮腥羶”等,與我們多數中國人想的不一樣。總得來說,日本普遍的態度是區別對待中華與滿清,彼時承認推崇三吳之地的中華之風,貶低清朝的“辮髮腥羶”。

《論18世紀日本的中國觀——以《清朝探事》《清俗紀聞》為中心》

《清俗紀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