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死和贾母有没有关系?

用户3950566271420


林黛玉的死跟贾母肯定有关系。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已经深入骨髓,彼此早已把对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两个人不能成亲,两个人都忧虑成病,林黛玉本身就先天弱质,加上忧郁,病情加重;贾宝玉经常发傻、痴呆。按照续书,林黛玉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的当天死去,贾宝玉不久就出家,两人是真正的爱得死去活来。感情到这种地步,近在咫尺,却走不到一起。贾母能说她不知道吗?贾府几乎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贾母没有任何支持林黛玉的行动,就是无限期地拖。所以林黛玉的死,贾母是有责任的。

说林黛玉的死和贾母有关系,表现在:一,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过世前后,贾母的态度转变。

林黛玉的爹林如海在世时,林黛玉不算孤儿,可以说是有根基,林家有显赫的家世,林家祖上是列侯,四世承袭,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林如海在世,贾府绝对不会怠慢林黛玉,贾母是心肝儿肉地叫,林黛玉在贾府的待遇甚至超过了迎、探、惜三春。

自从林如海过世,林黛玉就成了孤儿,她的家世背景也跟着林如海一起走了,林黛玉连个叔伯兄弟都没有。相比史湘云,她也父母双亡,但毕竟还有叔叔,虽然她过得也很苦,但她除了贾府,还有个回去的地方,可以史家和贾家来回住。但是林黛玉,除了贾府就无处可去。

林如海过世之后,贾母的态度开始转变,从比三春更尊贵的待遇转变为亲戚、外人。家庭宴会上,她和薛宝钗同桌。贾赦感冒小恙,贾府所有的子弟,包括三春,包括贾环、贾兰都去看望贾赦,林黛玉和贾宝玉在一起玩,一起葬花,一起读西厢,贾母叫鸳鸯只喊贾宝玉去看贾赦,却不叫林黛玉看望一下舅舅贾赦,这不就是把林黛玉当成了外人吗?

二,贾府需要钱,贾母为了贾府,默认王夫人支持有钱的薛宝钗上位。

贾宝玉和林黛玉葬花、共读西厢的时候,是刚刚搬进大观园不久,元春省亲之后不久。元春省亲,在题联的时候,就透露出不喜欢“玉”这个字,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说明元春在省亲的时候,就已经表示不喜欢林黛玉,虽然她欣赏林黛玉的才情,但没有了家世背景的林黛玉,成就不了元妃需要的“杨国忠”。可以想象,元妃在皇宫,需要强有力的家世背景作支撑,元妃和贾府的荣华富贵是互相依靠,互相支撑的。

薛宝钗体丰怯热,贾宝玉打趣薛宝钗说他们拿姐姐比做杨贵妃,薛宝钗说只是自己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杨国忠的。这里其实是薛宝钗提醒贾宝玉,叫他别忘了元妃在皇宫,需要有能做杨国忠的兄弟支持她。而薛宝钗的薛家有这个经济能力支持贾宝玉成为杨国忠。

薛宝钗虽然哥哥薛蟠不怎么样,但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就能支撑薛家继续走下去。薛家有钱,财力雄厚。在那个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时代,钱的诱惑力是惊人的。

贾府和外部官员来往,打点人际关系,处处需要钱。贾府抄家之前,就已经是进的少,出的多,连堂堂的贾母都有过躲债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贾母、贾府对金钱的渴望,自然而然是非常强烈的。混迹于上层、高层,钱是他们的通行证,没有钱,寸步难行,没有钱,面子、荣光都是虚无。所以,贾府内部会选择薛宝钗,即便他们知道贾宝玉不喜欢薛宝钗,为了他们的面子和需求,为了他们能继续过挥霍的日子,他们需要钱,需要薛家的财力支持。这种对钱的渴望,使得贾府上下顾不了林黛玉的死活,他们只能一厢情愿地希望贾宝玉会忘掉林黛玉,能够和薛宝钗好好地过日子。

三,贾母是贾府的大家长,所有的人都看贾母的眼色行事,贾母喜欢谁,贾府上下都会喜欢谁,贾母不喜欢谁,贾府上下就会打击谁。所以王熙凤拼命讨好贾母,薛宝钗、薛姨妈也学会了拼命讨好贾母。贾母对林黛玉态度的转变,让薛家把准了贾母的脉,给了薛家可乘之机,给了薛家抢夺贾宝玉的信心。

王夫人、王熙凤支持薛姨妈和薛宝钗,让袭人暗中监视贾宝玉和林黛玉,只要两个人在一起说话,就会有各种原因把他们分开。贾府有意拆散贾宝玉和林黛玉。

薛宝钗在帮助探春协理贾府事务的时候,按理薛宝钗很忙。有一次贾宝玉看望林黛玉,贾宝玉进潇湘馆不久,还没说上几句话,薛宝钗就来了,看见贾宝玉喜欢林黛玉的诗,薛宝钗一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把林黛玉教训了一顿,又说林黛玉的诗写得不好,薛宝钗的话句句像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如果从一个老头、老太太的嘴里说出来,可能比较正常,但从一个才貌双全的薛宝钗的嘴里说出来,非常别扭,这不是骂她自己吗?有才的薛宝钗有什么资格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薛宝钗有才是不是无德?

薛宝钗这个时候出现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太不合理。可以想象,贾宝玉和林黛玉被人监视,有人给薛宝钗通风报信。贾宝玉离开怡红院到潇湘馆之前,和下人打了招呼,若有事去潇湘馆找他。贾宝玉去潇湘馆之前又去看了一下生病的王熙凤,然后才去了潇湘馆。这个时间和给薛宝钗报信,接着薛宝钗到潇湘馆的时间差不多。是袭人报信,还是另有其人?估计两种可能都有。

皇宫老太妃薨逝,贾府有爵位的、有职位的人员和诰命夫人全部都要入朝随祭,贾府一个月没有主人管事,贾母特意交待让薛姨妈照顾林黛玉,薛姨妈干脆住进潇湘馆。

薛姨妈提出把林黛玉许配给贾宝玉,替他们保媒,结果不了了之。薛姨妈其实是借这件事一方面试探贾母的态度,只要贾母有意,这件事很快就能定下来。一方面薛姨妈暗示林黛玉,贾府不会同意林黛玉嫁给贾宝玉,让林黛玉死心。

四,贾母对林黛玉的关心逐渐马虎。林黛玉长年累月地吃人参养荣丸,吃有关人参的药物,连薛宝钗都看得出来,这样有问题。人参滋补元气,吃多了会上火,所以薛宝钗建议林黛玉吃燕窝,林黛玉吃了薛宝钗的燕窝以后,感觉好多了,只是心口酸痛。贾宝玉正要和林黛玉谈论薛宝钗的燕窝的时候,赵姨娘到来,打断了贾宝玉的话。贾宝玉此后向贾母、王夫人要燕窝给林黛玉吃。贾母后来又请了几个医生给林黛玉看病,交待医生务必治好林黛玉。

林黛玉吃了燕窝,身体有好转,说明她的病并不是不可治的。长期吃人参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专业医生不指点清楚,明明是可以治好的病,医生为什么会束手无策?病人生病的原因,高明的医生应该是能看得出原因的,为什么他不说出来。这里有迷雾,有问题。感觉和尤二姐怀孕被医生当成闭经,下猛药给尤二姐堕胎一样,在《红楼梦》的世界里,医生是可以被人买通的,医生有时候给人治病是要看情况的。

所以说林黛玉的死和贾母有关系,虽然贾母可能不会直接害林黛玉。但她的不作为,摆明了她不肯帮助林黛玉。








牡丹梅花鑫森淼


谢敬!

林黛玉的死跟贾母有没有关系?我的态度是中肯的,根据《红楼梦》书中本意是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有可能要结婚,就一病不起,随着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时,黛玉为爱情付出了生命,这就是此处宝黛爱情悲剧的点睛之笔,林黛玉是不能染指红尘的,她也应是干净的走完了人生之路,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就是可歌可泣的宝黛爱情故事之泪点!

那么黛玉的死与贾母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愚人之见,宝玉宝钗的婚姻,并非是绝对的贾母做主,这里主导地位还是王夫人和她的妹妹薛姨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你想啊,就是你的儿子 ,也不可能让老太太完全做主呢!虽然封建社会家长制,但贾母年事已高,王夫人的一派势力是不会完全听她的,正好薛宝钗选秀落榜,她本人还那么优秀,就是有个好身体都打败了林黛玉,有谁乐意娶个病秧子做儿媳妇儿呢?!这就是现实!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得的病是肺痨,那时候就是肺癌,绝症,肺病在清朝时期,谈肺色变,那是医治不了的,仅从这一点上看,为了贾家后继有人,香火旺盛,贾母也不可能违背众人所愿,去选择林黛玉



那么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那贾母若是提及林黛玉跟宝玉结合呢,就是不好使,最终还是少数服从多数了,个人认为,贾母对黛玉的爱始终是不会变的,就因为宝玉和宝钗的婚事,你就完全否认了贾母对黛玉的爱,这未免有些牵强!


贾母老来丧女,仅留下一个外甥女,她有什么理由不爱呢!所以说,说是黛玉的死跟贾母有关,这个黑锅我不愿意让贾母来背!爱屋及乌!这对于贾母这个善良的老太太来讲,她还是应该有的!!

(谢悟空!谢阅)!

(千眼看红楼!不同的视角,会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贾母)!敬请指正!


转运中的幸福


林黛玉的死和贾母有没有关系?有,当然有。

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已经阐明,整本书描写的是一场红尘历劫。细细探究起来,非常像现在流行的穿越游戏。有系统,有人物设定,有任务

男女主角分别是贾宝玉,林黛玉。男主贾宝玉是这场历劫的发起者。他本是太虚幻境的神瑛侍者,目的是体验红尘生活。

林黛玉则是有些被动的加入这场历劫游戏。

她是带着明确的任务来的。 这个任务就是“还泪”,用眼泪来偿还灌溉之恩。所以他的人物设定也很明确且贴切,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再说具体一点,爱哭。

五岁之前,林黛玉的生活应该是 平静而幸福。虽然没有兄弟姐妹陪她玩,看上去有些孤单,但是父母是非常的疼爱她的。林如海也没有弄一堆三妻四妾给他们母女添堵,所以父亲和母亲都有很多时间的精力来陪伴和教导她。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转折来源于贾敏之死。黛玉悲伤过度,一下子病倒了。年幼丧母,生活从此蒙上了阴影。

这时候,外婆贾母化身为明亮的太阳,出现在林黛玉的天空中。太阳的出现,送来的无疑是温暖和光明。然而于黛玉来讲,这温暖和光明,是幸运,更是不幸。因为从这一刻起 ,她肩负的系统任务,终于启动了。

因为贾母的原因,林黛玉得以进入贾府,和宝玉相识,至此开启了“还泪”之路。

到了贾府的第一天,发生了很多事。其中有三件非常值得回味的“小事”。

第一件是大家讨论黛玉的病情。黛玉提起她三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赖头和尚,断言“他此生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这个癞头和尚,自然就是前面提到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中的茫茫大士。他是深知游戏规则的人,说的话自然是真的。可是却没有人相信他。

“还泪”的任务完不成,黛玉自然也就不能回到太虚幻境,重新做回绛珠仙草,就只能留在凡尘做一个千金大小姐。

换句话说,假如贾母没有执意接黛玉去抚养,黛玉留在林家长大、嫁人或者招赘,不同宝玉、贾家有任何的纠葛,是有可能平安了此一生的。

第二件是王夫人嘱咐黛玉,说自己有个 “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姊妹们都怕她。嘱咐黛玉“不要睬他”。

黛玉虽然年幼,但是很聪明,她马上就明白指的是宝玉。她说,男女有别,姊妹们养在内宅,兄弟们自然另居别处。自己来了,只是和姐妹们一处 ,根本没有机会和宝玉相处,哪里的招惹之说呢?

原来宝玉和别的男孩子不一样,从小跟随贾母一起长大,贾母拿他当女孩子疼。所以宝玉被养成了一个“共享男闺蜜”,讨厌男子,最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

也正是贾母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养孙子的方式,使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有机会一起长大,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

第三件就是到了晚上,宝玉一见着神仙似的林妹妹,痴狂病发作,又哭又闹把玉给砸了。惹得黛玉好一场哭,害得紫娟苦劝了半天,连袭人也看不过,去劝慰了好一阵子。

两个人的缘分,以“哭”开场,以“泪尽”结束。

宝黛二人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误会了宝玉,生气不肯搭理他。宝玉伤心委屈之余开始回忆起童年往事来了。

宝玉说,他和林黛玉两个人一起长大,“一个床上睡觉,一个桌上吃饭”,从小儿一处同吃同睡。他喜欢吃的东西,听说林黛玉也喜欢吃,连忙收拾的干干净净给留着。下人丫鬟们想不到的事情,他怕林黛玉生气受委屈,都替他们想到了。

可见,两个人是真正的两小无猜,亲密无间。

正是“爱之深,责之切”,两个人的感情越深厚,离别的时候也就越肝肠寸断。

仅仅是一个“不搭理”,宝玉已经难过至此。当最终惊闻二人的感情没有结果的时候,多愁善感如黛玉,感叹着“如何心事终虚化”,怎能不肠断泪干?

正是那,“想眼中 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诗心痴语


由当初的偏爱到后来贾母对黛玉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旋转,贾母伙同王夫人和凤姐一起,用”调包计“骗了宝玉,让宝钗代替黛玉和宝玉成亲,间接的导致了黛玉的死。宝黛之间的感情,贾母应该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既然能用调包计,说明她们心里都清楚黛玉对与宝玉意味着什么,就算不为黛玉,为了宝玉也应该不能如此行事。

我认为有关系…


重阳藏饰


说有关系,贾母是贾府的掌门人,是林黛玉的亲外祖母,而林黛玉是孤苦伶仃,贾母应该顾及林黛玉的感情与幸福。说没有关系,贾母实际上,是很喜欢这个外孙女的,付出了慈爱。但不可能事事由着这个外孙女,作为贾府的掌权者,她要考虑家族的利益,贾宝玉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是一个老者应该做的事。事实上,服从贾母安排,林黛玉一生无忧,是可能的。


千年虫1672


有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贾母早一步去了,未及安排二玉的婚事。

寿松老去,娇花难栖。等谣诼垢起,立身无地,只有举身投环,死证清白。应了娇羞默默同谁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孤标傲世谐谁隐,强于污淖陷沟渠。

其时元妃薨去,贾母继殡,宝玉在外未归。抄捡时已漏闲言,晴雯诔更隐死因。

情归离恨天,泪洒相思雨。

红迷泪眼!


云上无尘


对贾母而言,林黛玉是其女儿的女儿,贾宝玉是其儿子的儿子,二人手背手心都是心头肉,疼爱之心溢于言表。惟王夫人阴险,内心嫉恨林黛玉。所以林黛玉的死与王夫人脱不了干系。


用户5294107256102


林黛玉的死有一半就是因为贾母,因为贾母的凉薄多次呕血,有加之自小体弱,最后病故。

其实贾母看起来慈祥和蔼可亲,其实内心阴暗,只想着自己,根本没有表面那么和善。


蛰伏舵手芦钰


追究本来就是编的小说里面的根底,我也是服了你的智商。曹雪芹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这层。另外文学作品讲究的就是留有空白让读者自己发挥想像,从而把读者带进去,能提出这问题只是说明你被几百年前的死人带进去了而已,读书有几个境界,读情节,读手法,读行文,读编造梗概,读中心思想,读作者内心。陷在情节里说明还有更深读的必要和潜力。


爱上南山1


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因为她首肯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才让本以身体羸弱,疾病缠身的黛玉雪上加霜,心灰意冷,放弃了生的信念,加速了她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