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文||軍號先生

正文共: 4253字 預計閱讀時間: 11分鐘


自尊,一個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詞兒,可是,大部分人並不理解什麼是自尊,更不知道自尊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影響。實際上,自尊正在決定著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等。同樣的,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也是每一位家長肩負的必要責任。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1


自尊是什麼?


下面是來自360百科的解釋:


自尊,亦稱"自尊心"、"自尊感",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自尊是人格自我調節結構心理成分。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則成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


這個解釋有一點抽象,有一點學術化,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首先,自尊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認知,就是:你是怎麼看待你自己的。包括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的行為準則是什麼,你的信仰是什麼等等。


這些認識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你對自己的認知。


第二個知識點,自尊是一種感覺。它不是我們各個感官帶來的那種感覺,它是來自於思維內部,由於認可某一種信念或者原則,從而產生的對自己的感覺。


假如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你會處處顯示自己的勇敢,並在產生恐懼的時候,想辦法消除恐懼,讓自己表現的很勇敢。長此以往,你會有勇氣面對各種場面,並具有控制恐懼的能力。這種自尊帶給你的感覺就是膽子大。


第三,自尊是存在於我們潛意識裡的。比如,你認為你很聰明。可能是因為在你很小的時候,家人、老師、朋友就會經常跟你說"你好聰明啊",你自己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也經常證明"我很聰明"。時間長了,"我很聰明"這個信念就會進入你的潛意識。


第四,自尊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因為人類本身一直就處於一個變化的過程,所以,對自己的認識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身體會衰老,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就做不了了,你的認知就會接受這種變化。


又或者,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升級自己對世界、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也會讓我們的自我認知發生變化。從某種意義來講,自尊也是學習的產物。


所以,如果給自尊下個定義的話,自尊就是存在於我們潛意識裡的,因為自我認識產生的感覺,這種感覺會隨著認識的變化而變化。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2


自尊的形成


自尊是自我認識形成之後,大腦產生的感覺。所以,搞明白自我認識是怎麼來的,就明白了自尊是怎麼形成的。


因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從出生開始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從出生開始說起。


人一出生,就開始用自己的感覺系統,去認識這個世界,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腳去觸摸,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認識了自己。


比如,當我們形成"原來水是有溫度的,高溫的水會讓我感覺到燙"這樣的認識,既完成了對水的認識,也完成了對我們自身的認識:我可以感覺到水的溫度,太燙的水會讓我疼痛。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通過主動或者被動的方式,接受外界刺激,並根據不同的刺激,產生不同的認識。可以說,是我們的外在環境決定了我們形成什麼樣的自我認識。


剛才的例子,是物理世界帶給我們的自我認識。同樣的,我們生存的社會環境也會讓我們形成自我認識。比如我們的父母和家人,以及我們的生存環境。


如果,父母對孩子經常訓斥、責備。孩子就會形成"父母對我不滿意"的認識,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我無能"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在將來嚴重影響孩子向外探索的動力和信心。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如果,父母能對孩子的各種行動給予讚賞,給予鼓勵,孩子就會形成"我很行"的信念,這種信念,讓孩子有勇氣、有動力去向外界探索和試錯。


比較一下,你會發現,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別會越來越大。請記住: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差別不大,差別大都是後天產生的。


所以,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的人在提倡賞識教育,就是基於這樣的原理。


人的一生會對自己形成很多的認識,比如,對運動能力的認識,對音樂能力的認識,對人際交往的認識,對內在情緒的認識等等,這些認識就會形成一個認識集合,這個認識集合,我們就可以稱為自我認知。


這就是自尊的內核,也是自尊的結構。


這些認識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一個人認為能力是天生的。那麼這種認識可能會影響他對其它事情的認識。他可能會因為遇到幾次比較難的數學題,解答不出來,就認為自己數學不好,甚至覺得自己不是學習數學的料,從而放棄努力。


也就是說,在這些認識當中,有一個或者幾個核心信念,是對我們的自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們的認識會因為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會因為自己學習和經歷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改變的僅僅是外圍的認識,並不能改變核心信念。


所以,心理學家由此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實際上,只要我們發現了自尊的結構,發現了核心信念,要重塑自尊也是可能的,這也是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有效方法。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3


自尊對我們的影響


人類的行為流程是這樣的:先有感覺或者是情緒,在感覺或者情緒的影響下,會產生一些行動的目標想法,然後大腦會調動理智,去思考實現目標的方法,最後,大腦通過調動身體其它器官去執行這個流程。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讓我們有了感覺或者情緒呢?


答案就是:自尊。


我們除了基本的生理性感覺之外,其它感覺與情緒的產生和來源,都與自尊有關。


前幾天,有一個學生上網課,因為上線遲到,被老師指責。這個學生認為還有其它同學也遲到了,老師並沒有指責他們,還認為老師"出沒"(挖苦)他,於是開始情緒失控,大鬧網絡直播課堂。這個事件在告訴我們,自尊是誘發行為的根源性因素。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人們的行為,通常都是基於自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可以說,你的自尊是什麼樣的,你對外的行為就是什麼樣的。


一個認為自己是優秀學生的人,一定會努力學習,用成績和名次來證明自己的優秀;一個認為自己是誠實的人,一定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信任程度;一個認為自己很聰明的人,一定會喜歡做讓自己顯得聰明的事,而對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會參與。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什麼是利?什麼是害?


與自尊相符的就是利,與自尊不相符的就是害。可以說,自尊,就是個人發展的隱形限制。


所以,自尊才是教育最應該關注的東西,所有的智力、行為等外在表現,都是自尊引發的結果。


人類一直在追求所謂的自由,實際上自尊就像一把鎖,已經把自由鎖在一個框架之內,真正的自由,是能打破自尊限制的自由。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4


打破自尊的枷鎖


既然自尊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我們該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樣的自尊是正常的,什麼樣的自尊是不正常的。作為家長這是必修課,因為孩子的自尊首先就是被父母塑造出來的。


有人把自尊區分為高水平自尊和低水平自尊,所謂高水平自尊就是過度自信,認為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強,也可以叫虛榮心。低水平自尊就是自卑,認為自身什麼都很差。


自尊是一種對自我認識的一種感覺,自信或者自卑都是一種感覺,是從感覺層面來區分自尊的高與低,是在現象層面進行分析,並不能真正解決自尊的問題。


其實,如果我們掌握了正確地、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方法,就能重塑自己的自尊,就能解決因為自尊帶來的思維和行為的侷限。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發現自我認知體系。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人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可以語言描述出來的,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發現自己的自我認知體系。


自我認知體系通常會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關於"我"是什麼樣的人,比如"我"是一個聰明的人,"我"是一個勤快的人,"我"是一個誠實的人等等。


二是"我"有哪些優點,所有的優缺點都是比較出來的,比如,我比大部分人跑的快,我比別人記性好等等。


三是關於與人交往的原則,比如什麼樣的人可交,什麼樣的人不可交,與不同的人交往,你有什麼準則等。


四是對待工作的原則,是按部就班式工作,還是把工作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載體,如何對待工作與生活的關係等。


五是對待生活的原則,是追求物質享受,還是追求內心滿足等。


其實,所有這些對自我的認識,都是為了發現第一個內容:"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自尊的核心信念。如果這個認識出了問題,別的方面的思維和行為,都會有問題。


第二是審視自己的核心信念,看看這種信念給你帶了什麼樣的感覺和情緒反應模式。


假如,你的核心信念是:"我"是一個聰明的人,如果有人說你不聰明你有什麼反應?如果有人用事實證明你不如另一個人聰明,怎麼辦?如果有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會有勇氣參與嗎?


上面這些,都屬於思想實驗,你需要好好想一想,也許就能發現自己的核心信念,給你建立了什麼樣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如果你沒能發現自我認知與自尊的關係,你永遠都會活在感覺裡,永遠也脫離不了情緒的控制。只有你真正地覺察到,個人信念與思維行為之間的關係時,才有可能走出這種控制。


第三是重塑自己的自尊體系。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樊登曾經說過一句話:"教育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塑造人們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我認為,這句話點到了教育的本質。


那麼如何塑造自尊體系呢?


改變核心信念是重塑自尊的關鍵。大部分人對自我的認識都是基於感覺的,比如我們常說"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或者"我是一個理性的人","我覺得我不是學習的料"。


這種自我認知正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自我限制。


所以,站在人類物種的角度來看自己,每個人都是頭頂著1000億個神經元的智能動物,我們在出生的時候,大部分人與人是無差別的,所謂差別都是人們強加給自己的。


我們現在的喜好與特長,只不過是過去偶然的經歷造成的。在這些喜歡與特長裡,藏著我們生命的方向和目標。每個人生存的意義就在於發現這個方向和目標,並實現它。


以上,可以作為自我認知的核心信念,也是重塑自尊體系的起點。


有了這個核心信念,我們就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其它方面,比如學習、社交、工作、生活等等,你會發生,在這個核心信念的支撐下,原來所有的認知都會發生變化。


你不會再說"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或者"我是一個理性的人",所有這些認識,只不過是你作為一個有智能的生物的一種想法而已。


應該這樣說才更加客觀:我在想"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我在想"我是一個理性的人"。實際上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怎麼去做,這才是成長的關鍵和真理。


在這種正確的自我認知之下,你將不再受自尊的限制。


總結


作為家長,必須要把建立自尊體系,當作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所有的外界表現只是自尊的表現形式而已。


如果只在表面下功夫,今天報個輔導班,明天學個興趣班,不注重孩子內心的自尊體系建設,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增強,他會重新建立一套對自己的認識體系。當他的自尊體系與家長的要求相矛盾的時候,叛逆必然會發生。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所以,從現在開始,重視孩子的自尊體系建設,讓孩子只有青春期,沒有叛逆期。



如果你不懂什麼是自尊,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體系?

作者:軍號先生,碩士退役軍官,崇尚科學,專注教育和個人成長,發現教育背後的方法論,賦能中國千萬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