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以“疫情”之名,编故事、造陷阱,利用部分民众疫情之下紧张、慌乱的心理实施诈骗。


网警蜀黍梳理出了十大借“疫”行骗的套路,特此提醒——


在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同时,广大网民也要提高警惕,提升防骗技能,确保人财两平安。


骗局一:假卖口罩真骗钱

疫情爆发以来,口罩、测温枪等成为广大民众最为急需最重要的防护物资。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医用口罩等防护物资的虚假销售信息,或主动联系急需口罩的受害人“销售”防护物资,收款后将受害人移入黑名单。

新闻案例:近日,南京秦女士报警称自己花20万元,购买了大量额温枪和口罩,结果收到了一个空箱子。为取得秦女士的信任,对方曾发给她很多照片、视频以及销售资质。目前,嫌疑人刘某和许某已被当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被依法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来源:江苏广电)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诈骗分子抓住受害者急切的需求心理,利用网络空间虚拟化和行为隐蔽化实施诈骗。应增强防骗意识,保持理性,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防疫用品,对网络诈骗说“不”!


骗局二:谎称公益骗捐款

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以“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在网络上发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献爱心”的虚假信息,让受害人打款到指定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新闻案例:1月27日,广东揭阳蔡某利用疫情期间群众爱心捐款的意愿,注册名为“武汉市慈善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扫码捐款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武汉抗疫及疫情人员治疗所用”等虚假信息。共有广东、四川、贵州、吉林、安徽、辽宁等地109名被害人扫码捐款,蔡某以此骗得人民币共计8833.03元,部分用于个人花费。现蔡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来源:正义网)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是美德,但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爱心捐赠,捐赠过程中不要提供银行账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谨防善心被不法分子利用!


骗局三:假扮客服“退款、改签”

不法分子借口受疫情影响,办理机票、车票等退改签,旅行合同取消、酒店押金退还、网购商品退款等,向受害人发送虚假短信通知,在钓鱼链接或诈骗电话中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密码等敏感金融信息,实施诈骗。

新闻案例:山东烟台市民吴先生近期接到一个自称是“家电退款中心”打来的电话,说吴先生购买的家电产品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发货,现在可以进行双倍退款。他还准确说出了吴先生的订单信息,让他马上添加客服的微信,通过支付宝给吴先生办理退款。幸亏吴先生没有上当,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咨询。(来源:烟台市人民政府网站)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接到退款、改签电话或者短信,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情况。切勿轻易透露个人网银、电子支付平台等账户信息,以免受骗上当。


骗局四:虚假回国机票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疫情期间留学生急于回国的心理,在相关留学生群、留学生社交平台发布包机信息,骗留学生支付“高价机票款”进行诈骗。

新闻案例:据知名航空博主@FATIII爆料,在澳洲的小伙伴收到了所谓“中国疫情控制中心”打来的电话,称“国航包机已经安排好,只要3000刀机票就可以回国”,提醒各位人在海外的朋友务必小心谨慎。

@吉祥航空 官方微博发布辟谣提醒:“近日有微信聊天截图称,吉祥航空将执行美国波士顿回国的商业包机航班。经了解,吉祥航空目前未接到任何关于该包机的合作需求。疫情当前,身处海外的同胞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亦需时刻警惕不实消息,谨防上当受骗。”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骗局五:谎称感染新冠诈骗

防疫期间部分民众未能回家或暂时无法联系,不法分子遂冒充医务工作者或谎称他人亲友,以某人被确诊隔离医治为由,请求汇缴相关费用,或向社会公众发起众筹“医药费”“住院费”等,骗取钱财。

新闻案例:湖南长沙市民周先生在QQ上收到好友发来的信息,对方谎称亲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周先生转账1500元之后发现自己被骗。(来源:腾讯新闻)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接到陌生人来电称亲友感染、需治疗等消息时,先保持冷静,一定要与亲友本人进行多渠道确认,切莫心急汇款、上当受骗。越是特殊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就越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分辨真伪,认清骗局。当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到汇款、转账、告知验证码等信息时,一定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再三确认,避免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骗局六:推销新冠特效药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提高身体免疫力或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药,诱骗民众购买或向民众发送钓鱼链接,诱导输入个人账户信息及交易密码,盗取账户资金。

新闻案例:近日,云南昆明一位老大爷匆匆跑进邮储银行昆明分行霖雨路支行,要求工作人员立即协助办理1万元跨行转账业务。通过了解得知,大爷收到一条自称是云南某知名药店的短信,称“药店新到少量新制抗生素胶囊,对疫情具有特效,因该药品数量稀少,为避免哄抢,仅以短信方式通知老顾客,需要购买的话直接汇款,起购金额为每盒1000元,售完为止……”大爷担心孩子的健康,打算抢购10盒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赶紧过来汇款。网点客户经理听完意识到是电信诈骗,耐心向大爷解释相关问题、核实情况,大爷终于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差点被骗。(来源:都市时报)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国家相关机构对疫情研发的所有药品均会在权威媒体公布。关注权威报道,面对打着“推销药品”旗号的不法分子,在未核实真伪前,绝不相信、不汇款。


骗局七:冒充疾控中心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当事人高价向外销售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涉嫌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等。以核查个人资产是否涉案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全部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新闻案例:日前,宅在家中40多天的刘女士接到来自所谓“北京疾病预防管制中心”的电话,不法分子以刘女士违法贩卖口罩为由,称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刘女士急于自证清白,就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进一步同骗子提供的所谓“案发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电话沟通,掉入了骗局中。(来源:北京日报)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接到“疾控中心”或者“公检法机构”来电后务必提高警惕,要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对方信息是否属实,切勿轻易向对方透露私人财产信息。公检法等部门不会要求事主汇款、索要事主银行账户信息。发现被骗及时拨打110报警或者到附近公安机关报案。


骗局八:“疫情贷款”诈骗

“您想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新闻案例:近日,受疫情影响,个体户李某所经营的店铺一直无法正常营业。因还房贷、信用卡、日常开销等需要资金,所以在网上搜索贷款平台,和对方联系之后,通过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下载并注册了一个贷款软件,后对方以开通会员、收取解冻费、手续费等为由,骗李某向对方转账共计55900元。(来源:兰州日报)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个体商户如果面临资金困境、需要借贷,切记要通过银行等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降低贷款风险,度过难关。不要轻信任何网友、网站、手机应用发布的贷款广告,不扫描、不点击任何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和链接,避免让坏人趁“需”而入。此外,银行和正规贷款公司都不会要求借款人预先支付手续费等各类费用。


骗局九:投资理财型诈骗

“疫情期间也有高回报!”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

新闻案例:今年2月,浙江金华的黄女士在家里上网时,一自称做汽车外贸饰品生意的男子加其为好友,该男子称有一项副业在家也可以赚钱,黄女士按对方的要求下载了一个App,在上面填写了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随后跟随该男子在App上购买彩金被骗。(来源:网易新闻)

提醒:警惕借“疫”行骗,这十大套路要小心!

网警提醒:投资理财应当牢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拒绝高息诱惑。收益永远和风险成正比,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


骗局十:信用卡逾期诈骗

防疫期间民众出行不便,不法分子以提升额度、卡片逾期冻结或征信黑名单等事由发送短信,诱导持卡人打开短信中的网址或拨打短信中的电话,进一步骗取卡号、密码、手机号、有效期、短信验证码等信息,或诱导受害人在所谓“解除黑名单”公众号内进行操作而实施诈骗。

新闻案例:不久前,江苏苏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李女士的信用卡因逾期影响征信已被冻结,要求她立即按照短信上的客服电话办理解冻。因为名下确实有该信用卡,李女士当即拨打短信提供的“客服电话”,在“客服”的要求下,李女士将信用卡卡号、卡片背后的交易安全码以及手机收到验证码一并告知对方。之后,她便收到信用卡消费4998.79元的短信提醒。这时,李女士才意识到被骗了。(来源:商讯)

网警提醒:银行不会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索取用户的密码和动态验证码。如遇到类似情况,就判断可能是诈骗。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和网络信息,不轻易拨打所谓的“客服电话”,市民如有疑问,可拨打官方平台电话进行核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