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十天有什么习俗?

用户686073127859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之际草长莺飞,百花齐放。春风拂耳,蛙鸣虫唱,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清明节前十天左右,人们一般心情凝重,做事循规蹈矩。大家都有一颗慈悲的心,拜天地敬鬼神。在这个时候,大家一般都怀念逝去的亲人,希望他们在阴间能够过的自由平安,所以大家都去添坟上土,祭拜亡灵,尽自己做儿孙或晚辈的义务和责任。清明节以后,大家的心情就放松啦!人们都喜爱到野外去踏青,扶老携幼共享春天的喜悦。或放风筝,或游山观水。总之,在这样美丽的时刻,大家怎能放弃这一段美好的时光呢?谢谢!![祈祷][祈祷][玫瑰][玫瑰]


手机用户蓝天之鹰


今年四月四日,是传统清明节。提起清明习俗,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扫墓祭祖。其实,清明还有踏青、插柳、植树等多种习俗活动,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首先,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习俗就是扫墓,这也是清明节的应有之义。清明节扫墓时间一般要提前,有的地方提前1-2周都可以。在某些地区,如果是比较老的墓,清明前后十天扫墓也都是允许的。

其次,清明节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也叫禁烟节,主要习俗是禁止生火,吃冷食。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就描写了寒食禁火的传统。

第三,清明节时春光好,正是踏青的好机会。清明节前后,气温不冷不热,春花渐次开放,这时约上三五好友,或者全家出门踏青,不失为一个有益身心的活动。

第四,清明节折柳、戴柳、插柳都是古老的习俗。清明折柳,将柳枝挂在墙上,插在屋檐下,或者把柳枝编成花环戴在头上,都可以起到可以辟邪的作用。

此外,清明还有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清明万物生长,清洁明净,清明节的文化意义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情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醉眠芳草


祭在清明

上坟要在清明节前十天到后十天之间,《乾隆通州志•风土志》有记载:清明俗重墓祭,前后十日无定期。提壶摯榼,咸具牲礼,展墓,复土,除草,挂纸钱。士女踏青至暮,插柳而归,农人于此日渍种。

诗云:

清明十日墓门前,

处处人家挂纸钱;

山路迢迢中路近,

几行翁仲夕阳边。

食在清明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南通人采杨柳的嫩芽和了干面摊杨柳青烧饼,据说可以治头昏。吃烧饼当然伢儿最开心,一头吃一头唱:杨柳儿青,摊烧饼,吃了头里不发晕。

植在清明

清明,海门启东沙里人有男女佩戴杨柳之俗,谚云:清明不戴杨柳,红颜成皓首。南通儿童则有头上戴柳条所扎之圈的习俗,杨柳青青长短丝,归宁娘子戴花枝。小车前后双驱去,妒杀寻花蝴蝶儿。南通的清明节,恰如《风土记》中所称的柳节。 

游在清明

清明祭扫,一方面是悼念先人,寄托哀思;另一方面春风骀荡,桃红柳绿,麦苗青葱,菜花正黄,也确实是一次踏青郊游的好机会。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候叫做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正所谓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踏青时节几人闲。

嬉在清明

每逢清明,家乡的小儿放起风筝来劲可足了,小儿风筝俗称豆腐佬儿。此日放风筝之大者,有径丈余的,数十人架抬了放,很是壮观。清代乾嘉道年间,家乡范公堤左边所放风筝大如风帆,其制有双蝴蝶、单蝴蝶之名,空中翩翩起舞,其声如胡茄彻云,只见:草绿长堤海角东,双蝴蝶戏牧牛童。声声何处胡茄奏,放出林梢红杏中。



听看想谈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扫墓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 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荡秋千

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一种风俗,也是最常见的风俗。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極hater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妖木公子


生命文化——清明节

现代的清明节,其实是由历史上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合并在一起了,因此,清明节的习俗也是传承和糅合了历史上三个节日的习俗。

一、寒食节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携母亲归隐山西介休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遂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持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并祭祀介子推,以寄哀思。因禁火而导致寒食,因此将这天称之为“寒食节”,同时有了祭祀逝者祖先的习俗。

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若望历法改革后,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一日之后。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若望历法,因此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前一日。

二、清明节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祭祀,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冬至之日祭天,夏至之日祭地,春分之日祭日,秋分之日祭月。历史上的春夏秋冬四祭,跟孝道没有什么关系,祭祀的是天地日月,春祭主要是祈祷神州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祭则是在收获之后,感谢天地日月的赐于,酬谢神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礼教的变化,将春祭祭日活动改在了清明节,将秋祭祭月仪式改在了中秋节。

三、上巳节

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节就是农历三月初三。历史上汉民族在这一天,要举行祓禊仪式。《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就是说,人们都要到水滨去洗濯,不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所谓,“为大絜”,可以理解为“彻底干净一下”。因为捂了一冬天了,也着实该洗个澡了,不仅清洁身心,也为了预防疾病。

上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曲水流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兰亭序》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由此之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后世文人所效仿。

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在逐步在遗失,渐渐的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这三个时间间隔很近的节日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各个节日的习俗也统一在了清明节。寒食禁火冷食祭祖扫墓、清明节的春祭、三月三的踏青出游统一集中在了清明节。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节人们走出家门,前往处于山间林地的墓园扫墓、培土、植树、祭祖,同时行走在山间田野踏青、赏花、野炊、玩水。在村里院内举行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拔河等活动。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梦魇杂记


早清明 晚十寅!

清明扫墓 哀思故人

保护环境 文明祭奠


农家男孩小灰灰


根据当地习俗,这个没有统一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