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文化中,把“頭七”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徐茂娜

在一部叫做《宮心計》的早年香港電視劇中,有過這樣一個場景。賢妃娘娘的母親萬夫人因為被陷害“謀害皇嗣”而處以死刑,嫻妃娘娘拼命去阻止也未能挽回孃親的生命,就在母親死去之後的第七天,她和女主角劉三好到自己宮中一同祭拜母親。

喪葬文化中,把“頭七”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

“娘女兒不孝,未能為你生榮死哀,一壺清酒送慈親,黃泉路上待招魂。”然而本就一片哀傷的氛圍中,卻出了意外。

“本宮叫你準備冥鏹,怎麼只有金寶和銀寶,一張紙錢都沒有。”這位本就滿面愁容的女子不禁落下淚來,“無紙錢可用,那娘在黃泉路上沒有錢買路票,無錢打發鬼差,連走過奈何橋,想買一碗孟婆湯,忘記今生苦痛都無能為力。”

在規矩森嚴的後宮之中,祭拜一位謀害皇嗣而死去的罪人,明顯就已經觸犯了宮規,簡直就是對皇帝太后等人的大不敬,是對皇帝判決的蔑視。可是這一個小小的后妃卻能頂住這些壓力去祭拜自己母親的頭七,這是為何呢?

喪葬文化中,把“頭七”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

這部宮鬥劇的設定是在唐朝,而賢妃敢暗中祭拜自己的母親,一是說出了賢妃品行單純孝順,二也是說明了那個朝代,在頭七這一天祭拜,對於死去的人非常重要。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頭七代表著些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重要?

在古書《北史·胡國珍傳》有這樣的記載:“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翻譯成現代白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我下詔從死後到七個七天以內,每天都要準備好多名僧人的飲食“。而這句話即是主流觀點中,頭七這一個喪葬習俗的的出處。

喪葬文化中,把“頭七”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些詞語比如僧人,能讓我們聯想到佛教,再來結合歷史因素,佛教傳入中國並世俗化登上歷史的舞臺,是在唐初,正好符合了《宮心計》中祭拜亡母的那一幕。由此處看來,我們能看出《宮心計》製作團隊的用心。

頭七祭拜這個習俗,正是來自於佛教文化。佛教認為七這個數字是一個輪迴,在死後的每七天之內,都可以找到下一世的緣分,所以每逢七日就要進行祭拜和超度,如果在七個七天以內沒有找投胎轉世的路,就只能變成孤魂野鬼。

但是萬事萬物都是有變化的,在之後的歷史中,這個習俗進行了演變。人們都認為死者的靈魂會在死亡的第一個七天,也就是“頭七”那一天回到生前的家中。在那一天,親人們需要對亡靈進行祭拜,包括燒紙錢和備下飯菜。

有了紙錢,亡者可以打賞給他帶路的鬼差們,等到了孟婆橋上,還可以用這些銀錢買一碗孟婆湯,忘記今生的苦痛和對家人的思念。而給他備下的那一頓豐盛的飯菜,也可以讓亡靈在走上黃泉路的最後一刻吃上一頓飽飯。寓意這一生也有了個善始善終的結局。

喪葬文化中,把“頭七”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

那麼在一個人死去之後,他的親人們難道不會對他抱有懷念之情,他也不會想念自己的家人嗎?當然會。想念又如何?但在習俗中,頭七這一天,即使亡魂回到了家中,也絕對不能看見自己的家人,不然便會留戀塵世,不捨自己的家人,從而影響到鬼魂的投胎轉世。

相對的為了讓亡靈有更好的下一世,他的家人需要在燒好紙錢備好飯菜之後躲起來,不能讓他碰見。

雖然讓亡魂和自己的家人無法相見,不能最後解那一點思念之情,聽起來有些殘忍,但是在習俗的觀念之中,這樣殘忍的行為是為了讓這些亡靈們有更好的歸宿,這一行為的實質也就是愛。

喪葬文化中,把“頭七”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

在現代社會之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擁有十分科學的觀念,認為世界上並沒有鬼魂。但是這些認為世界上沒有鬼魂的人,很大一部分也會堅持做頭七的那一場法事。會不會有人覺得他們無趣懦弱,被封建禮教衝昏了頭腦?但其實,這可能是他們對離去的愛人,最後一點念想。

我們不能帶有有色眼鏡來看待這種似乎有些封建的儀式。我們也不能無情的要求世界上這種帶有封建色彩的紀念完全消失,因為在那些帶著悲傷心情做出的飯菜中,在那些一片一片扔向火堆的紙錢裡,包含著對親人的愛,對亡者的情,而我們能做的,只有在他人經歷悲傷的時候,予以他們安撫的心情。

同時筆者也希望,這種對親人無私的愛,能夠在這世間,以為所有世人容納的形式,延續下去。

我的微信公眾號“袁史”,希望您能關注

參考資料:電視劇《宮心計》 頭七百科詞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