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拳與丹道的修持三層功夫


內功拳與丹道的修持三層功夫

武當派三豐祖師,他提出了“內執丹道、外顯金鋒”的修持指導思想,將完整的丹道修持寓化於武學的內功拳法、劍法與技藝之中,在當時的武林和道家丹派中都以一種新的風姿出現,武當內家拳法至此已在理法上成熟完備。而“以武入道、以武演道、與道合真”的修持之路,亦由此成為武當正宗傳人的必經歷程。傳統的武當拳技,皆自內修而得,即所謂“內有其質、外顯其形”,以元氣飽和、充盈為基礎,氣摧形動而演化的武技動作,故名內家。

內家拳所謂三層功夫,就是道家內丹術中的三步練法,是內功拳內功法的根本法則。拳中有功,功中有拳。一般都是以北宗丹法為主,而西派清修丹法為“超等天元丹法”,簡單易學,功效直捷,是時下後天執形丹法所不能比擬的。《仙學真詮》一書,為丹經之最簡要精微,而又條理粲然,使人易入易悟易修者。其所言無一莫非最上一乘之修真大道。

神仙之學,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本書則兼二派之長,取精擷華,刪繁去蕪,全從上乘大道與上乘功夫切要指點。且盡掃鉛汞龍虎之假借,直指心源,徹明性地,字字金言,無半句浮詞泛語。簡而能博,要而能詳,萬卷丹經,其修為精妙處,盡備於斯矣。

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關功夫,自有為入無為者為漸法,逕修無為而自有為者為頓法。亦即是說:先修下二關以達上一關者為漸法,只修上一關以兼下二關者為頓法;故逕修煉神還虛功夫,即可直透三關,頓超仙域,欛柄在手,命由我造。此為簡易直捷之道訣,言前人之所未及言者。修真之士,如能善體斯言,並貫通全書要旨,而為會心之涵泳,切身做下去,自能體得此中三昧,無須再尋名師討口訣也。

內家武學漸法第一層功夫,謂之煉精化氣,也就是小周天循環法,在拳中,謂之兩儀;第二層功夫,謂之煉氣化神,也就是大周天循環法,在拳中,為三才勢;第三層功夫,謂之化神還虛,在拳中也就是有規但不必再專循於規,有意而不必再專著於意,進入了隨心所欲、得心應手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級階段。

高級階段王薌齋說過:“全體洩嘶有聲,無論行坐一觸即能跌人丈外,是中乘功夫;身外生氣,光芒四射,如用目視人,其人如失知覺,然後漸入神化之境矣。”

武學大師薛顛說過“練習既久,不但四肢軀幹可以擊人,即口中所發出之聲及身上所發之電,均能摧敵於數步之外。元氣既足,則電力增加,磁力發動,能擊人於數步之外,有鬼神不測之妙用,知此玄理可以入道矣。”

現將三層功夫的練法、要求、注意事項介紹如下。

(一)煉精化氣

這步功夫在道家來講,是分為六個步驟來進行鍛鍊的。

第一步謂之"煉己"。

這是道家金丹術中最基本的功法,同時也是最根本的功法。煉己,就是要擺好姿勢,放鬆身體各部位,排除雜念,使思想保持安靜,讓大腦皮層得以充分地靜養和休息,這步功夫實際上就是鍛鍊在意識控制下的"入靜"。因為這步功夫是道家必須首先求練的,所以說煉己是最基本的功夫。如果這步功夫不能真正做到排除雜念、全身放鬆、思想安靜,而是心猿意馬、渾身拘束、雜念紛飛,那麼以後的各步功夫均難以求得,因此說煉己又是最根本的功夫。

第二步為"調藥"。

具體的要求就是一念歸中,意守丹田,使呼吸調息入細、引短為長、易促為勻、易淺入深,為的是將口鼻吸入的天空大氣,能夠深深地歸納於下丹田之中,與人體中的水谷精氣充分地混合,併發生化合作用,從而產生出真氣來。所說的"藥",就是精、氣,因為精、氣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精氣充則身強體健,精氣通則可除治疾病,所以稱之為“藥”。

第三步是"產藥"。

通過上述兩步功夫的持久鍛鍊之後,就會逐漸地在丹田中產生一種熱的感覺。這種熱感在開始時,總是若有若無,似有似無,而且是有熱感時少,無熱感時多。對於這種現象,學者不必著急,只要繼續堅持正確的練功方法,隨著練功的不斷深入,熱感也就會隨之愈來愈明顯,最後即會產生一種滾動和下行之感,這就是"藥"(真氣)產生的結果。

第四步是"採藥"。

就是說在真氣產生、充盈的情況下,下丹田中一旦有了熱感的時候,就要含氣從脈,用意念的導引,將熱感引入任脈,沿毛際下行直至會陰,當這股熱感之氣經會陰通過穀道(即肛門)時,多有欲出虛恭(放屁)的感覺,這時為了不使真氣通過出虛恭而漏掉,就必須在每當真氣通過穀道(道家術語中叫做"下鵲橋")時,將穀道微微向內提吸,使熱氣能夠順利通過下鵲橋,由任脈之終而接入督脈之始,並使這種熱感之氣繼續沿督脈上行過夾脊(轆轤關)、通玉枕(鐵壁關)而達於腦宮精髓之海。引氣上行督脈(謂之通三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迫使熱感之氣能夠沿督上行,必要時就需要加強意念的導引和運用武火的方法,這在道家術語中謂之"火逼金行"。

呼吸之法,分為"文火"與"武火"兩種。《大成捷要》中雲:"入手功夫,每當半夜子時以後,虛極靜篤,天然醒覺,一陽來時,外腎興起之時,元精吐露,外藥發生之際,即當行調藥之功,運動風吹火煉之玄機。夫風者呼吸之氣,火者虛靈之神,文者無為之風火,武者有為之風火。蓋無為之文風文火,用在調外藥前後兩頭,而有為之武風武火,用在調外藥元精正旺之時也。蓋真氣動時最易下流順出,必用真意眸光,凝入命宮氣穴之中,主照統攝,真氣即下行,而化為元精,非呼吸之息,以風助火,以火銷金,而元精必不能復化為元氣,歸宿坤爐本宮之中矣。然用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一入,必須提起精神,目光窺定,一意不散,萬緣皆空,鼓動巽風,扇開爐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煉之神功。……借呼吸之機,以為採取烹煉之旨也"。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文火即是無為之風火,不可加強意念的作用,而是要在開始和最後這兩頭微微以意眸之,呼吸須持細、長、勻、慢,故稱為文風文火,又叫沐浴。《仙傳玄機口訣》中雲:“如下手之時,以心註定玄關一竅,即以心息相依之法,吸氣入之,進則綿綿,出則微微,出息未已,即以入息繼之。若心不守竅,則息雖入,而神不注,則其關不開;必念念不離而後可。若息不入竅,則心雖守而氣不貫,其關亦不開;必息息歸根而後可。縱心息俱到,而任其出入,則氣不聚,而其關亦不開;必若鍾離所謂多入少出而後可。兼此三者,勿助勿忘,緩急中度;勿忘即用功不輟,勿助即不須提運助長;以神定氣盈,充滿丹田,而竅必開、精必至也。”

武火與文火相反,乃是有為之風火,也就是當外藥歸爐勃陽盡縮之時,須鼓動巽風(呼吸),扇開爐焰,加強意念的作用,並採取吸、舐、撮、閉四字,即鼻中吸氣以接先天,舌舐上顎以迎甘露,緊撮穀道內中上提,閉目上機迴光返照。就好象是壺在爐上,加風添火,使水變為蒸氣一般。但武火只是用於烹煉之時,烹煉之後,仍須以文火沐浴溫養。

第五步謂之"封爐"。

《大成捷要》中雲:藥既皈爐,須用真意封固(封固者,閉塞耳、目、口三關),停息以伏神氣(停息者,非閉息也,是不行採藥鼓噓之法),將神氣隨呼入,俱伏於氣穴,略停一息之傾,盤旋于丹田之上,然後再用意率領元氣自坤腹逆上乾頂。所以於封爐之中,仍要繼續用緊撮穀道(也謂身根不漏)、鼻吸莫呼(也謂鼻根不漏)、舌舐上顎(也謂舌根不漏)目不外視(謂眼根不漏)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慾不起,六塵不染,命根方能固矣。

第六步謂之"煉藥"。

就是呼吸並用,升則有心,降則有意,吸謂採取,呼為烹煉,使元精盡化為元氣而由坤腹逆上於乾頂,再成甘露而降落口中,隨覺隨咽,送下重樓,復歸宿於中宮(中丹田)。

以上六個步驟的練習過程連接起來,即為"結丹"的功夫。這些功法,在內家拳的運用中,並不是原原本本地移用了上述道家練己、調藥、產藥、採藥、封爐、煉藥這六個步驟,而是結合了內功拳的特點,把道家的內功法巧妙地運用在基本樁法中的"無極勢"、"虛無含一氣"、"太極勢"、"兩儀勢"之中的,其具體練法是:

(1)無極勢

無極在形意中的內功樁法裡,目的主要是求其入靜的。

入靜的功夫前面已經說過,它既是一項氣功中的基本功法,同時也是氣功中的一項根本功法。人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考慮問題還是處理事務,都要經過大腦的思考,思考的本身即屬於"識神"用事,唯有在入靜的狀態下,才屬於"元神"用事。識神,指的是人的意識思維的活動;元神,則具有對人體、尤其是大腦皮層的調節功能。所以,每當入靜以後,才能使緊張活動的大腦皮層得到最佳狀態的靜養和調節,恢復自己的精神和體力,即使是靜養三五分鐘,也會使疲勞得以有效的消除。形意拳經中雲:"凡事有動必有靜,動者靜之效,靜者動之源。舍動言靜,其實也枯,離靜言動,其實也枵(xiāo,音哮。空虛的意思)。然靜為動之源,而運動者,必先致力於靜,如是則氣內充,而力外溢也。形意者,以氣行事,而不動姿勢,實為入門之初步,健體清源之道也。"說明了動與靜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勞動中要想精力充沛,耐久不乏,就必須首先得到安靜舒適的休息,休息對勞動而言,即謂之靜,所以說不會休息也就不會工作。

無極勢的練法是:

兩足跟並齊,兩足尖各向外分四十五度。頭要正,項要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低後仰,身體自然直立,胸微內含,兩臂貼身體兩側自然下垂,不可挺胸拔腹,全身肌肉、關節、筋經等,都要極度地放鬆,不可有絲毫著力用勁之處,兩眼微閉,牙齒輕釦,要排除一切思想雜念,要無思無慮、無形無像、無物無我、渾渾沌沌、空空洞洞、無所向意、毫無所求、一氣渾淪,使大腦思維繫統完全處於茫茫無知之中,"茫若扁舟泛巨海,靜似木雞植中庭"。而要達到思想上的安靜,首先必須做到心靜,心靜下來了,才能使神安寧,神寧則心安,心安則自覺清靜,清靜則無感有物,無物則能使氣行,氣行則絕象,絕象則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才能歸根,這就是無極樁法之妙用。

另外,在練習無極功中,也可以採用三元樁(又稱渾元樁)的站法,即:

兩足與肩同寬而平行,兩腿微屈,兩手於臍前環抱,指尖相對,手心向內,兩臂成圓形(抱球狀),含胸塌腰,頭正項直,二目微閉,全身放鬆,排除雜念,自然呼吸,使思想真正安靜下來,大腦得以充分地靜養與休息。(其它要求均與無極勢相同)

(2)虛無含一氣虛無含一氣

是在無極勢真正練好之後所產生的真一之氣。無中可以生有,當無極入靜至頂點時,則會自然產生有極,這就是在任何事物發展到頂點以後,即要向它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必然規律。所以在無極發展到頂點時,就會產生一線生機,這就是"虛無含一氣"。所謂"虛無",就是說從無極剛剛開始生有極時所生的一點真一之氣,就象雲煙一般,若有若無,忽存忽消,虛虛似有,又似無有。初練功者,當偶爾在丹田中產生了一些微熱感時,很快又會變成無有,這是從無到有的自然發展過程,不必急於求成,仍應安下心來繼續練功。這時可以微微著意于丹田,既不要著意過重(因為過重則助,助則生力,力則生滯,滯則難通,就容易使自然流行之氣受到壓抑),又不可以毫不在意(不用意則忘,忘則散,散則不易團聚,且使流行之氣無所依託),因此需要略加意於下丹田,使所生之真一之氣,不致散亂而逐漸歸結於根。

(3)太極勢

通過上述無極和虛無含一氣這段功夫的持久鍛鍊之後,氣質逐步地改變,真氣也隨著培養起來了,而且隨著練功時間的延長,功夫的不斷深入,丹田中的真氣,也就會由少而積多,由增生到充盈。精盈則氣充,氣充則精盈,這也就是"精滿化氣,氣滿生精"的醫學道理。精不能離氣,氣不能離精,精氣充盈,真氣乃生,真氣的充盈,才會在丹田有愈來愈明顯的熱感,直到丹田中似有濃雲翻滾之時,即為太極功夫成也。

太極勢的練法:

是在無極勢和虛無含一氣的基礎上,半面向左轉,使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足踵對右足脛骨處,左足順,右足尖外撇四十五度,兩臂仍下垂,兩手置於丹田處,掌心向下,手指相對,掌根向下塌勁,穀道向內提吸,舌舐上顎(上牙齒的根部),二目平視前方,並著意于丹田,呼吸仍須自然,且要細、長、勻、慢,吸氣時要隨意深納於下丹田。

(4)兩儀勢

所謂兩儀,就是陰陽。這裡所說的陰陽,是指真氣所循行的經脈路線而言。陰,指的是任脈。陽,指的是督脈。關於任督二脈的起止劃分,內功法中所指的任督與醫學上所指的任督起止點略有差異。醫學上講任脈起於會陰,止於承漿穴;督脈起於齒交,止於長強穴。但在形意內功法中卻是將上丹田印堂穴至會陰穴作為任脈,把長強穴至泥丸宮(或稱腦宮)作為督脈來鍛鍊的。兩儀勢是在太極勢的基礎上,用意念將下丹田中的熱感之氣,導引下行於毛際,並達於兩便之間的會陰穴之後,再由任脈之端,接入督脈之始,上通三關(指督脈上的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而達於腦宮,這是通督之脈徑。然後復由腦宮下行,經過上鵲橋(口鼻之間),達中丹田土釜黃庭。

所以在內功拳中兩儀勢的動法,就是"小周天"的功法。小周天的氣血循環,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功夫,因而被內家拳老前輩認為是"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之中,返先天之純陽,退後天之純陰,複本來之面目,歸自己之真性命,而謂之性命雙修"的重要功法。"性命雙修"一語,原出於道經。心為性之源,腎為命之蒂,練心為修性,練腎為修命。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故謂之性命雙修。

真氣在任督二脈的循環過程中,一般地來講,通三田容易,通三關較難。三田在任,三關在督。上丹田泥丸,位於眉心入內三寸,其穴在印堂,乃藏神之處,故言上丹田主煉神還虛之地,在道為煉天元大丹之所;中丹田土釜,位於心下臍上之正中,主煉氣化神之處,在道為煉地元神丹之所;下丹田華池,位於臍後腎前之正中稍下一寸二分處,主煉精化氣之所,在道為煉人元金丹之處。

督脈三關,係指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尾閭位於尾巴骨端,"其關通內腎之竅,上行乃是一條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黃河,此陽氣上升之路"(《大成捷要--關竅秘訣》)。真氣通過尾閭關(即由會陰至長強穴間的下鵲橋)時,最容易通過出虛恭而使真氣底漏;第二關為夾脊關,又稱轆轤關,位於兩肘平行線與督脈垂直線的交點處,這一關也比較容易通過;第三關為玉枕關,比較難打通,因此一直被佛、道、拳三界譽為"鐵壁關"。

以便使用真氣本身的衝力催開鐵壁而使真氣達於腦宮;三是用意將耳後高骨(又稱完骨)向上提起,這是幫助打通玉枕關最為有效的辦法。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或是三法並用,都必須緊撮穀道,正如拳經中所講"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頭上飛"是通督之要訣。

真氣繼續向上逼行(也謂"火逼金行"),以便使用真氣本身的衝力催開鐵壁而使真氣達於腦宮;三是用意將耳後高骨(又稱完骨)向上提起,這是幫助打通玉枕關最為有效的辦法。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或是三法並用,都必須緊撮穀道,正如拳經中所講"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頭上飛"是通督之要訣。當任脈三田、督脈三關全部打通以後,就能在一念之中、呼吸之間引真氣循環一週,這就說明小周天的功夫已開始練成了。"打開二六連環鎖"之後,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功夫——煉精化氣。

當小周天循環以後,口中的津液也必然會隨之而增多,這時切不可隨便將它吐掉,要隨時將它嚥下,並隨著意念的導引,彷彿把它送入中丹田之中。這在道家術語中稱之為"玉液還丹",所以要十分珍惜口中所生的津液。將口中津液嚥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起到潤滑咽喉的作用,運動中不致感到口乾舌燥;其二,口中的津液入胃以後,對於吃進胄裡的食物,能夠起到軟化和分解的作用,有助於腸胃的消化;其三,有利於用意念將吸入之天空大氣,導引深納於下丹田之中。

兩儀勢的練法:

是在太極勢的基礎上,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足跟向外扭動,足掌踏地,五趾抓地,兩腿屈膝下蹲,右大腿與小腿之間約成一百二十度左右,兩胯平均向內扣勁,腰部要有塌勁,兩肩要有扣勁和沉勁,兩手均向上提,置於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均為陰手),右手的中指與左手的食指相疊合,頭頂百會要上領,前額天庭要前頂,項部要豎直,下頦微向內收,舌舐上顎,二目平視,身不可前俯後仰,也不可左歪右斜,心中要平定,呼吸要深長,出入要自然,空胸實腹,水重火輕,不可努氣、憋氣於胸中。每當吸氣時,要用意念導引真氣由會陰過長強循督脈上行達於腦宮;每當呼氣時,要用意念導引,沿任脈下行歸於下丹田氣海(謂順式呼吸法)。

以上所述是內功拳的第一步功夫一煉精化氣的鍛鍊程序和方法,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越階而行,要"守住一心行正道",切不可固執強謬、自以為是。另外,在練功之前,必須將大小便排淨,因為二便存於膀胱和大腸內,對於氣的深沉和積蓄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會加大膀胱和大腸、直腸的負擔,因此一定要將它排淨。

(二)煉氣化神

煉氣化神,是在煉精化氣基礎上的進一步練法,也就是大周天的功夫。這步功夫,是在內功拳中的樁法中進行鍛鍊的。下丹田煉精化氣,中丹田煉氣化神,上丹田煉神還虛,故在煉氣化神中應著意於中丹田。

所謂大周天,在自然界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個大周天的循環。地球本身自轉一週,為一個小周天的循環。大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天(閏年為三百六十六天),小周天為一晝一夜。從內功拳的內功法來講,小周天的功夫是連通任督二脈,大周天的功夫則是要連通奇經八脈或十二經絡的。任何物體都是由氣體、液體、固體這三部分組成的,因此我們講三體,就不能單純用頭手足或上中下來解釋了。頭手足是用來代表整個身體的,是氣體和液體所流注貫通的部位,所以它只能代表固體,而不能代表氣體和液體。所講的三體,除了上中下、頭手足以外,更主要的是講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固體對人身而言,是由肌肉、骨骼、皮膚、經筋、五臟、六腑等共同組成的;液體在人身來講,主要是指因此大周天的功夫,就是要使氣體和液體在人體中按照十二經絡或奇經八脈來循行,從而使人體得以健壯。

所謂"奇經",是同十二經絡之"正經"相對而言的,故稱之為"奇"。八脈,指的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礄脈、陰礄脈、陽維脈、陰維脈,統稱八脈。

所以,只要氣血在體內的上中下,頭手足全部貫通以後,即為大周天的功夫成矣,才能在運用時達到隨心所欲,既能夠提得起,又能夠放得下,既能夠儲入,也能夠發出。可見大周天的功夫對內功拳的運用,乃是十分重要的。

(三)化神還虛

前面所說的煉精化氣和煉氣化神兩層功夫,都脫離不開意念的導引,待練到第三步化神還虛的功夫時,因為經過上述兩層功夫的長時間煅煉,有了較深的基礎,所以就沒有必要再專門著重於意念的導引了。就好象人們走陌生的路一樣,開始在不認路的情況下,需要有人領路,走熟了以後,便可以自己獨來獨往了。氣血在人體中按照規定的路線流注也是這樣,當氣血全部貫通了,而且能夠隨心所欲時,只要在伸拳、出掌、發勁時,氣血自然就會在無意之中而至,這在內家拳中即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級功夫。

以上就內功拳中的三層功夫做了一些介紹。除了三層功夫以外,還有三種練法和三級進序。三種練法,指的是明勁的練法、暗勁的練法和化勁的練法;三級進序,指的是易骨、易筋、易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