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是什么样的?

经过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大约60年的发展,历经战乱的汉初社会终于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迎来了被后世称颂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出现,不仅使战国以来战乱连绵的社会终于有了一个休息的机会,黎民百姓获得暂时安宁,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汉初新的统治集团,在经历了秦速亡的历史过程后,已经善于反省并总结历史教训,适时调整统治策略,以维护整个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是什么样的?

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讲的是汉初社会一片凋敝景象。老百姓一点积蓄都没有,天子所乘的马车都不能找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而将相大臣只能乘牛车出行。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

汉初不仅社会经济残破,而且官吏腐败苛刻,秦代政治的惯性还在延续。汉初军功官僚占据主导地位,行政运行依然承袭秦代的体制。汉初官僚队伍的素质与秦代并无根本性的差异,特别是很多人本身就是秦吏,他们自然将秦代行政运作的许多具体规范、方法、风格也带到了汉初。因此,秦代行政中所发生的问题,在汉初很快再现了。

“文景之治”的产生与汉初“清静无为”国策的选择紧密相联。这个选择经历了尖锐的思想斗争。建立西汉王朝的刘邦及其功臣集团,大多为秦代的低层小吏,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刘邦本人,建国后仍然主张“马上”夺天下,“马上”治天下。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是什么样的?

文景之治的具体政策

文景之治的指导思想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其具体政策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循旧制,谨慎变更。《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了。当时在齐国担任相国的曹参听说后告诉部下:“赶快置办行装,我将要进入长安担任相国了。”没几天,使臣果然来召曹参回去担任相国。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后,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相国府的后院靠近官员的住处,那些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厌恶他们,但又不知道怎么办,就故意请曹参到园中游玩,让曹参听一听官员酒醉唱歌呼喊,希望曹参能制止他们,但曹参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取酒设座,也唱歌呼喊与他们彼此呼应。

后来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按照惠帝的意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大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处罚曹窋呢?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谢罪后问:“陛下自认为和高皇帝比谁更圣明英武呢?”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谁更强呢?”惠帝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您说的正确。高祖和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严明的法令,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等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丢失,不就可以了吗?”惠帝说:“说的好,不用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相国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曹参的行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符合战乱之后人民要求安宁的强烈愿望。当然,这不代表曹参对刘邦、萧何所制定的一切制度都无所变更,所谓不变更是就其总体而言之的。例如,他对属下工作不干扰,不过细苛察,选吏注重“重厚长者”,对“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的方针,就突破了汉初以来为政的许多方面的特点,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说明曹参的遵循旧制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他更加谨慎,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是什么样的?

第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仅仅依靠“清静无为”的安宁政策并不能带来社会的进步。加快物质资料的生产并切实减轻人民的负担,才能给人民以实惠。刘邦即位后,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得到重大改善。景帝时最终将田赋的比例定在“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此外,口赋、算赋、更赋等赋税在文景时期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减轻。徭役曾是秦代暴政的象征,汉初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为了使百姓免受转送赋税之苦,文帝下令列侯不准居住在京城,各自归国。文帝首开“籍田制”,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文景二帝还多次下诏救助灾荒,令郡国官吏务必重农桑,发展生产,并设“孝弟力田”奖励努力生产的农民。这些政策或法令对于社会秩序与生产的迅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封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小农经济在汉初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轻刑慎罚。政治统治离不开法律,但严刑峻法只能导致社会人人自危,众叛亲离。文景时代的刑罚尽管不像史书所记载的那样“宽容”,但较秦代肯定是大为减轻并且有章可循。特别是文帝本人对法律十分尊重,他所任用的廷尉张释之不惟君权的意志行事,敢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的法律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是什么样的?

第四,勤俭治国。汉初的统治者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力能够清醒地反省,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如汉初刘邦责备萧何修建未央宫过于“壮丽”,虽然未必反映了他真实的思想,但至少说明他已有节省民力、限制过分奢侈欲望的思想。惠帝、吕后时也都注意节俭,没有大肆铺张之举。文、景二帝更是在各方面自我克制,为创建廉洁、勤俭的社会风尚不懈努力。文帝想造一座“露台”,算下来需要“百金”,文帝觉得花费太高,结果作罢。文帝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

与秦始皇大修坟墓不同,文帝对生死有着朴素的理解,他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天下万物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因此他修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器。因其山,不起坟”。这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也是少见的。景帝也是这样,他一再下诏,反对雕文刻镂,要求各级官吏重农桑而轻黄金珠玉,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是什么样的?

在汉代历史上,文景时期还不是强盛时期。但没有这个时期的历史积淀,就不可能有汉武帝时代的全面繁盛。因此,后世都给予“文景之治”非常高的评价,把这一时期视为难以企及的一个历史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