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先生們》這本書通過與老先生們長達四十餘年間的交往與書信,展現先生們的豐富生活細節,為文化界也保存下珍貴的印記。

雖說書中每篇文章之間都是相互獨立的,但若把整本書看下來,這些回憶與先生們交往的回憶文字,亦可以看做是對先生們那輝煌一生的濃縮與總結。

在不同的時光境遇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生們都能夠讓自己生命的能量得以充分發揮,拋開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就從完成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來說,先生們的人生就足夠精彩,足夠讓我們終身受用不盡。


1、能夠理解文人的,也只有文人

過去的一年註定要成為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除了2019年底開始持續到現在的疫情外,幾位著名的文人也離開了我們。

89歲的著名詩人、劇作家白樺; 99歲的翻譯家、作家巫寧坤;88歲的詩人、作家流沙河……

在大師們越來越貧乏的當下,每一位先生的去世,都會引起人們無限的感慨。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學者李輝所著的《先生們》,通過與老先生們長達四十餘年間的交往與書信,展現先生們的豐富生活細節,為文化界也保存下珍貴的印記。

與35位先生們的交往,或深或淺;文章書寫的角度,或側面或正面;但對於讀者而言,這些先生們的身影,在作者的描述中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

能夠更準確更透徹理解文人的,恐怕也只有文人,所以在張輝的筆下,我們所看到的先生們才是如此地鮮活、具體。

2、大師們精彩的人生給予我們無限啟發

《先生們》中的諸位大家,都是與作者過從甚密的忘年交。

這與李輝的工作經歷有關。從1978年上覆旦大學中文系開始,他就一直在研究巴金的文學作品,在參加工作後,陸續做過《北京晚報》《人民日報》的副刊編輯,後來在《收穫》雜誌開始寫《滄桑看雲》、《封面中國》專欄,因此與先生們相交甚廣。

這本《先生們》,從字裡行間能夠看出一個"情"字,對老師的尊敬之情,對朋友的相交之情,對長輩知道的感激之情。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雖說書中每篇文章之間都是相互獨立的,但若把整本書看下來,這些回憶與先生們交往的回憶文字,亦可以看做是對先生們那輝煌一生的濃縮與總結。

在不同的時光境遇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生們都能夠讓自己生命的能量得以充分發揮,拋開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就從完成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來說,先生們的人生就足夠精彩,足夠讓我們終身受用不盡。

在不少的篇章中,李輝與先生們交往的過程、細節,頗有微言大義之神采。書中講述先生們的人生,講述先生們的事蹟,可不是為了要講古聊天,而是要跟後來人說,在這個激情澎湃的年代,曾經有過怎樣的學者、前輩,而這些"先生們"又是如何為人處事、嚴謹治學的。所有的這些對於我們今後的人生不無裨益。

能夠由小及大,從很小的細節方面將諸位先生們的形象變得如此立體,有血有肉,這得益於李輝與先生們的交往都非常久,最長的甚至接近四十年,因此對先生們有著深入的瞭解,娓娓道來時自有其獨特深刻的感悟在其中。

另外話說回來,能夠與先生們交往如此密切,也得說文人與文人之間的的對話還是相對來說比較輕鬆。書要讀得多,三觀要端正,六識通透,這樣與先生們對話時才能言之有物。否則,即便是相知相識,對坐無言兩不知,也是白費功夫的。

書中收錄了很多篇文章,其中有兩對人物讓人讀起來很感動,其中一對是賈植芳與任敏夫婦,另外一對是沈從文與黃永玉叔侄。

3、苦難愛情,依舊結出幸福果實:賈植芳與任敏

復旦大學校慶時,學校公眾號以《一百一十一年的浪漫復旦》為題,梳理百年之間的復旦浪漫愛情,其中有一篇"七十年代,十年動盪中和你談一場永不分手的戀愛",寫的就是賈植芳、任敏夫婦,也是李輝的老師與師母,在文學之路上對李輝的影響特別大。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任敏,一個富商的女兒;

賈植芳,出身於貧困家庭的農家子弟。

這看似不相關的兩個人,卻因文學而結緣,離開各自的人生軌道,相知相愛,讓人不由得感嘆緣分的魔力。

婚後的日子平靜而甜蜜,他們就想這樣一直攜手走完一生。

可是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想要擁有真正的寧靜是不可能的,厄運在不經意間就降臨到了這個幸福的家庭。

1955年,賈植芳因為被認為是胡風的朋友而被關押,很快任敏也連坐被捕。

因拒不與對方斷絕關係,任敏在青海坐牢,賈植芳在上海收監,兩人開始了音訊隔離的多年時光。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坐牢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承擔高強度的體力工作,甚至是去抬犯人的屍體。那時候,支撐任敏活下去的只有與賈植芳的重逢。

1978年,經歷了23年分離的夫妻,終於團聚。歷經艱苦,他們對於愛情更加珍惜,對生活也更加熱愛。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2002年,任敏因病去世,慢慢長夜,唯餘相思;

2008年,賈植芳也追隨妻子而去,人生落幕,唯有愛情永不消失……

在賈植芳誕辰百年時,李輝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自己敬愛的老師、師母,其中有一部分賈植芳、任敏的書信往來,讀起來讓人淚目。

這些信件,是"非文學寫作",本來是兩人的生活紀念,保留自己的歷史記憶。但是經歷過那個年代之後,這些紀念已然既是私人的,也是這個時代的。

信件中,從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到個人處境每日變化的描述;從購物細節,到生活叮囑;從在印刷廠監督勞動,到回到中文系資料室重操舊業……

所有的這些生活細節,看似瑣碎,卻映襯著一個個重大歷史事件。

其中尤以在獄中的書信最為讓人感慨,讓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能夠感受到先生的樂觀、修養、精神力量,也能深刻體會老先生們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文革之後,賈植芳開始恢復了寫日記,1979年的中秋節,賈植芳的日記中寫道: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歷經二十多年的苦難,他們終於能夠在靜謐的復旦校園中相擁相依,他們的愛情,也終於再一次等到了團圓。

4、愛,就是傾注全力做事,永遠做有意思的事:沈從文、黃永玉叔侄

"沈從文是我的表叔,我們都是鳳凰人,我這個表叔好像不太像我們今天能夠找得到或者理解的人……有的時候覺得他像一個神,一個小學水平的人,寫文章也好,研究文物也好,他的記憶力、歸納的力量,這麼神,多麼了不起。"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說起沈從文,那是如雷貫耳,對於他的作品、生平了解得很多,對於黃永玉則知道的相對較少。

黃永玉是中國畫院院士,他自學美術、文學,人稱"畫壇鬼才"。集郵的人可能對升值超過15萬倍的80版生肖"猴票"記憶猶新,而這版郵票的設計者就是黃永玉。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沈從文與黃永玉是叔侄,但是在性格上差別很大,這在他們的作品風格上表現得也極為明顯。

沈從文有著文人倔強的一面,但是總體來說性格比較平和,偏安靜一些

。在沈從文的《邊城》中,完全是一種詩意的書寫,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又有著一種不同尋常的美感。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心情也極為鬱悶。由於用眼不方便,在網上找了沈從文《邊城》來聽,隨著男播音員那悠揚頓挫的聲音,彷彿走入了美麗的湘西,心情也莫名變得很舒暢。

而黃永玉的畫作、文字,相比於沈從文來說,表現得更為野性,粗狂,無所忌憚。包括他在設計猴票的時候,因為自己養的猴子生病,引起他的情感共鳴,所以猴票的設計風格看起來極為獨特。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沈從文寫了一部小說,叫做《長河》,是寫家鄉湘西的,但是沒有完結。

在沈從文去世後,黃永玉曾經一度極為感慨,因為按照湘西人最本分的看法,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書,可惜的是太短了。

於是黃永玉這些年開始創作《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可以看做是對湘西文化遺憾的一種回應吧。

李輝在《先生們》中寫道,黃永玉經常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肯定寫不完。如果他能活到100歲,寫到100歲,那多好啊。

他還說,喜歡這本書的人肯定不止一個人,如果沈從文能夠看到他的小說一定會非常喜歡,會改來改去。蕭乾肯定也會喜歡的。

愛,就是傾注全力做事,永遠做有意思的事,這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的生命力坐在。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沈從文,還是黃永玉,都是做得極為出色的。

5、《先生們》:"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燈"

讀《先生們》,是對文化大師的理解,也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

在紀念徐遲《插上詩的翅膀,飛向天空》一文中,有徐遲的一首詩,

"我是從感情的沙漠上來的旅客

我飢渴、勞累、困頓。

我遠遠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燈。"

這是徐遲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所寫的。

先生們之於我們普羅大眾來說,就是那指路的明燈,是我們在漫漫旅途中的希望。

如果說金錢上的貧乏帶來的是物質上的缺失,那麼精神上的困頓則更多的是一種孤獨

這種孤獨與空間大小無關,而是在心靈上與世界缺少溝通與理解而孤獨。

這種精神上的苦悶,對於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來說,絕對是一種折磨。

所以當我們讀到《先生們》,讀到大師們的風骨,大師們的為人,大師們的治學,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領會他們的人格光芒,給我們迷茫的人生路上指引道路。

讀書的過程就是一種理解、溝通,對先生們人格的理解,與自我精神對話的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