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將之一的李牧,人生有過怎樣的傳奇?

騎驢去高考


李牧(?一前229),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著名軍事家,被封為“武安君”,趙國柏仁(今河北邢臺)人。從軍事成就和軍事思想來看,李牧是當時難以忽略的末世雄星,是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更是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軍事將領。

然而,就是這樣卓越的軍事將領,卻因為敵國的反間之計,被本國的君主猜忌,遭到佞臣的暗算而慘遭殺害,落得以身殉國的下場,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從國之英雄到以身殉國,李牧在短短的幾十年經歷了什麼樣的變故,是軍事指揮出現了錯誤還是自身思想發生了變化?是君主不仁,聽信讒言還是李牧自身,剛愎自用?一切的過往都是時間的流逝,被黃土深深的掩埋住,此刻不如與小編一起共同追溯美李牧的……

一、李牧的軍事成就

李牧,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后期。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

  • 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

  • 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

1、趙國北境,抗擊匈奴

在趙國北部邊境,李牧採取保守策略,積蓄力量,運用“能而示不能”的戰略戰術靜觀其變。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經此數年終建成一支裝備精良且反應迅速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牧。李牧不予理睬,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待到時機已到,李牧親自率領部隊向匈奴發起了總攻,率領挑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

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佈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待到匈奴單于率軍大肆入侵趙地,便改用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人,接連又“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南下,從而維護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定。

2、領兵出征,打破秦軍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來自西邊強秦的兼併戰爭。趙悼襄王元年,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李牧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悼襄王二年(前243年),李牧受命對燕作戰,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方城。趙王遷二年,秦大將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李牧也因此為自己贏得了“武安君”的封號。

趙王遷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李牧出擊,秦軍敗逃;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秦國看到在戰場上無法取勝,便開始改變強攻的策略,對趙國施行反間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

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蔥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二、李牧的軍事思想

通過以上對李牧軍事成就的概述,不難發現李牧在軍事方面有著極高的成就,在屢次對外作戰中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 , 無一不彰顯其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中上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因此我們也應當對其軍事思想進行深入的瞭解與分析:

1. 在君臣關係上,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作戰中,戰況瞬息萬變,必須及時應對,方能取得作戰的勝利。而欲如此,將帥必須有獨立性、便宜行事權;否則,就會喪失戰機,應對失策,從而導致作戰失利。

李牧對此特別看重,以至趙王責其膽怯,竟不予理睬。當趙王因罷免他而飽嘗對匈奴作戰失利的惡果,請其再度出山抗擊匈奴時,他一再稱病謝絕。趙王再三勉強,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他才到了邊地。趙亡國前夕,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聽信郭開讒言,罷免他,而以趙蔥、顏聚取代他時,他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2. 在軍民關係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眾對軍事活動的支持、配合。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持、配合。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絕搶掠民財、奸人妻女、毀民田苗、亂佔民間房舍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眾利益。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他和軍民不得輕易出擊的約定能夠順利實施,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眾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眾利益,深受民眾愛戴。

3. 在官兵關係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李牧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4. 在作戰方略上,謀劃全面、周詳、得當,富有針對性。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力求壯大自身實力。戰勝強敵,以自身力量的強大為前提;自身虛弱,就難以戰勝敵人。就軍隊而論,壯大自身實力,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其次是組織的完善,再次是經濟實力的支撐。對這三點,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是謀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他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既是謀求組織的完善,又是謀求壯大經濟實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痺敵人。要想戰勝敵人,必須先削弱敵人。削弱敵人的方法很多,耗費敵力、分散敵力、靡費敵財、挑起敵方內部衝突,使敵信息不通,斷敵交通運輸,誘敵做出錯誤決策,調虎離山等皆是削弱敵人的有效措施,但常會因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力不從心。

但麻痺敵人,使其放鬆警惕,則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較少,較易實行。李牧在麻痺敵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牧抵禦匈奴時,故意偽裝膽怯、不敢出戰,在大破匈奴前夕,當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指揮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結果匈奴兵將見民畜佈滿原野,便毫不戒備,入侵趙地,結果被李牧圍殲,損失10餘萬眾。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要戰勝敵人,必須先了解敵人,掌握敵情。同時信息交通必須靈敏快捷,迅速傳遞。否則,即便掌握了敵情,也會因不能迅速傳遞而喪失戰機。史載李牧常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這便是謀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時機。對敵作戰,必須掌握好時機,時機不到或錯過時機,都會導致作戰的失敗。李牧對時機的掌握非常準確。開始抵禦匈奴時,因時機不成熟,他就是不出擊,即便被稱膽怯,遭受趙王責備、罷免,也不改初衷,但當趙軍訓練成熟,裝備完善,紛紛請戰,而匈奴兵將心高氣傲,大舉入侵時,他便果斷出擊,佈下口袋,一舉全殲匈奴騎兵。

第五,認為單一兵種作戰都有不足,各兵種應協同作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進行戰鬥編組,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靠這些兵種的協同作戰,終於取得了全殲入侵敵軍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李牧針對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陣地戰,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這使匈奴騎兵的優勢不能發揮,缺陷盡顯,而使自身車戰、步戰的長處得以發揮,而機動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三、李牧悲劇的誕生

既然李牧本人功勳卓著,又有一身的治國韜略。為何竟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有人說是趙國君主昏庸無道,聽信讒言;有人說是李牧功高震主,不避鋒芒。但我們結合當時的史實就應該知道,李牧之死並非是趙國君或是李牧所造成,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原有,即便是歷史重演這一問題,也難以解決。

一、趙國的具體國情

翻看趙國史實,你會發現這不是趙國第一次中反間計了,而且還是在同個對象上栽跟頭。大戰之間,臨時換帥,用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身經百戰的名將廉頗,致使四十餘萬趙軍被俘,遭白起坑埋。在事關國家興衰存亡的緊要關頭,連續兩次在一個坎兒上栽這麼大的跟頭,趙國自身存在的弊端和問題絕對不容忽視。

(一) 趙國是一個政變頻發的國家

首先,趙國素有兵變的傳統,僅《史記·趙世家》記載,從趙襄子元年趙氏部族立國開始到秦破邯鄲趙王遷被虜,共歷十二代國君,其間僅大規模的政變就發生了九次。即便是趙武靈王大刀闊斧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儘管進行得較為徹底,但也並未消除此隱患。

自改革始的“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公子章死”,則“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致武靈王被困而死。到李牧冤死前“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頻繁的軍事政變,使得趙國君主對本國的非趙姓將領長期處於一種不信任的狀態,這也是導致趙國易中敵國反問計的主要原因。

(二) 趙國無健全的法制

受地理環境影響,趙國大體可分為農業區、遊牧區和農牧兼作區三類經濟區。趙國自然環境的相對惡劣決定了趙人不能單獨以農業生產維持生計。趙人不得不提高自身技能以求溫飽。而經濟成份的多樣性同時也加劇了趙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極易使社會成員因此產生矛盾甚至衝突。

趙國儘管是中原國家,但卻與多個北方遊牧民族部落或國家接壤,在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互相融合,這就使趙國的民族結構變得複雜。受嚴酷自然環境影響,趙人的風習在多元經濟與複雜民族結構的雙重條件下,加上趙國強鄰四環,危機起伏,地處易受攻擊而難守之環境,民風自然洋溢著雄健剽悍的習性。

而趙國風俗的一個最主要特點就是:慷慨悲歌,好氣任俠。在這種風俗和風習的影響下,隨著趙國豪傑俠士的自然增多,崇尚武力,不計後果,蔚然成風。給趙國的社會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趙國社會成員產生矛盾甚至衝突時,這種豪傑俠士所引領的風習風俗就會導致趙人更傾向於用自己的技能和武力解決這些矛盾衝突,這也包括前面提到的高層間的兵變等。這明顯不利於趙國法令的有效推行。甚至連外國人孟嘗君都敢橫行趙地,屠殺一縣之人後,揚長而去,無人過問,可見趙國的執法力度是相當薄弱的。

(三) 缺乏清明的當政者

趙國除了法制不健全外,且廟堂昏聵權臣當道。在治理國家的運作上只能依靠“人治”。這種政權管理模式,如果始終能維持君主開明,朝堂多忠臣賢士,或許能把國家管理的不次於法治國家。但趙國的一大悲哀就是擁有強大的甲兵,卻無清明的廟堂。

自胡服騎射改革以來,趙國執政者的情況可謂是一波三折:趙武靈王堪稱興業之主,趙惠文王可謂守業之主,趙孝成王當屬毀業之主,到了趙悼襄王則就是名副其實的敗業之主。這四位國君,除一個創業的,就其接任者還能守江山,下面是非毀即敗。

但趙武靈王算明君嗎?前半生振興趙國功不可沒,使國家的軍事力量走向強大,可觀但後半生在處理接班人的問題上留下隱患,最後導致自己餓死於沙丘,起碼就這一件事來說,趙武靈王亦難為明君之名。

況且趙國此前的忠臣良將,如廉頗、李牧等,都已成為弄權者和反間計的犧牲品,偌大的朝堂之上僅剩郭開這一歷史鉅奸。綜上,李牧在其將軍的生涯,於如此昏君奸臣所掌控的廟堂之中,儘管發揮著“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等重要作用,也是極易遇險的。

二、李牧的自身原因

除了趙國多兵變導致的君臣不信任、趙國法制不健全、廟堂昏聵這樣的客觀因素,李牧自身的原因,也是其悲劇不可避免的關鍵因素。

(一) 李牧才高位重權力大

李牧為將,能把雁門關打造成鐵壁銅牆,令匈奴聞風喪膽,不敢越雷池半步;能一次次擋住秦國數十萬之眾的虎狼之師;能逼得背後偷襲的燕國簽下城下之盟,是他力挽狂瀾救得了偌大且行將滅亡的趙國。李牧將才之高,可比秦國戰神白起,終身無敗績,武安君封號,實至名歸。他拯救了行將覆滅的趙國,是趙周賴以支撐危局的唯…良將,也是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軍事將領。

與之相對應的是,李牧的權力也很大。李牧駐守邊關,可“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將雁門邊關的任免官吏、財政稅收的大權歸於手中;反擊匈奴時,先“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乃具選”說明李牧之兵不只“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而後的“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更是間接地佐證了李牧兵之多。加之李牧平日裡愛兵如子,“厚遇戰士”則眾“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追隨李牧“皆願一戰”。

(二) 性格倔強,缺少變通

若僅才高權大而性格圓滑,也不至遭殺身之禍,偏偏李牧的性格和許多名將一樣是特立獨行的個性。他長期駐守北部邊疆要塞,遠離京師與國君,養成了特立獨行的性格與獨斷自決的行事風格。在趙國邊關抵禦匈奴時,李牧的“保存實力,伺機而動”的戰法遭致全趙國對其作戰勇氣的質疑。

“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史記》

從這點可以看出,李牧是很有個性的,若認為是對的,就會堅決執行。但在趙國這樣具有特殊國情的國度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無疑會招致“趙王怒”。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李牧的個性還沒有收斂,當趙孝成王認識到李牧對趙國北部邊疆的重要性後,他“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可見,李牧是多麼的倔強和有性格,君主來請,敢託病拒絕,直至趙王同意滿足其所提條件才答應出征。這樣的所作所為再不給趙王臺階下的同時,自然招致趙王的反感與不滿,李牧的厄運也隨之而來。

四、結語

李牧之死,正式宣告了趙國的終結。作為戰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同時也是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斟抗衡的傑出軍事家,恐怕李牧到死為止,也未曾想過自己的苦心經營竟招致殺身之禍,死在國人的屠刀之下。而這一悲劇並不是任何一方單獨完成的,既有時代籠罩下的趙國國情為他設置的障礙,也受到李牧自身“志大而量小”的性格以及“才有餘而識不足”的認識侷限的影響。


歷史哆唻咪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活躍時期在趙國末年趙悼襄王時期。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白起,王翦,廉頗的戰績頗為世人熟知,特別是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而對於李牧的戰績,世人相對比較陌生。李牧之所以能在戰國四大名將之中,肯定有著過人的戰績。而這些過人的戰績,就是李牧成名的資本。

一戰驚動趙國高層

李牧本是趙國北部邊境的將領,和廉頗生活在同一時期。廉頗不滿趙悼襄王的做法,逃到魏國之後,生在北部邊境的李牧到底有什麼過人的本領,能在廉頗走之後,替代廉頗的位置。出其不意,一戰殺掉匈奴十多萬士兵就是李牧替代廉頗的資格。

李牧在趙國北部邊境擔任將領的時候,收著前線城池的租稅,派遣大量偵察兵觀察敵情,一旦匈奴有入侵的跡象,立刻點燃烽火臺,收攏人馬,進入營內防守匈奴,毫無作為。李牧還經常用租稅,買牛,買羊和將領們吃喝玩樂。這種生活整整過了好幾年。

由於趙國中原前線的戰爭不佳,連續被秦國大敗,趙孝成王又聽聞北部的李牧,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氣一上來,就罷免了李牧。結果新上任的將領,雖然敢對匈奴主動發起進攻,但敗多勝少,趙軍損失慘重。有著長平之戰慘痛教訓的趙孝成王,連忙請李牧出山,重新擔任舊職。李牧依舊按照之前的作風,吃喝玩樂,拒不出戰。由於李牧多年的膽怯,讓匈奴感到他就是個廢物,因此輕視李牧。

隨著匈奴越來越輕視李牧,李牧開始佈置戰法。準備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人,弓箭手十萬。派大量的人到草原上放牧,引起匈奴的注意;再命令幾千人,一旦見到匈奴入侵,就立刻潰逃;將其餘的人馬全部埋伏在叢林之中等待匈奴入侵。匈奴由於搶慣趙軍的牛羊,又加上輕視李牧。見到大量的趙國人在草原上放牧,立刻進攻,準備搶掠。

讓匈奴沒想到的是,他們見到了幾千趙軍,而這幾千趙軍卻直接潰逃,連反抗都不想反抗。匈奴首領聽聞了前線的消息之後,打算全軍出動大肆搶掠,千算萬算沒有想到這是李牧的埋伏。等到匈奴二十萬左右的士兵進入李牧的包圍圈後,李牧迅速將匈奴包圍了起來。十萬弓箭手直接射擊匈奴,箭如雨下,死傷無數。

面對李牧的埋伏,匈奴徹底慌了,四處逃散,十幾萬的匈奴士兵戰死沙場。李牧又趁著大勝,士兵士氣正旺,趁熱打鐵,滅了襜襤,收服林胡,暴打東胡,趙國邊境徹底平靜。李牧的戰績驚動了趙國高層,但由於當時廉頗尚在,李牧沒有到達中原前線作戰。

敗秦軍退韓魏

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將廉頗的職位交由樂乘替代。 廉頗不滿,攻打樂乘。事後害怕趙悼襄王罪責,逃到魏國大梁。李牧也正是在這一年受到趙悼襄王的命令,將視線轉移到北方諸侯國燕國,多次打敗燕軍,佔領燕國城池。李牧的出色表現,在軍事上的實力得到高層的認可。過了七年之後,秦軍在武遂大敗趙國,斬殺趙卒十幾萬。李牧率兵抵抗秦軍入侵,在宜安大敗秦軍,秦軍潰逃。

宜安之戰過了三年之後,秦軍又一次大舉進攻趙軍。李牧率領趙軍在番吾一帶和秦軍觸發衝突,戰爭的結果以趙軍勝利告終。對於此戰,史料只是一筆帶過,但參考武遂之戰,基本可以知道趙軍在此戰的投入兵馬不會下於十萬。韓、魏見秦軍多次攻打趙軍,也想趁機撈一把。但出兵之後,直接被李牧率軍打回國內,寸土未佔。

總結

李牧是一個值得敬佩的對手,是戰國後期唯一一個王翦感到麻煩的對手。李牧一生跌宕起伏,身為一代名將,沒有戰死沙場,卻死在了自家人手上,遺憾終生。


納諫如流


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

李牧是繼廉頗之後的趙國名將。他長期駐守在趙國北部的代郡和雁門一帶,防備匈奴。他有權任命官吏,周邊的賦稅都收進將軍幕府中,留做軍用。他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教士兵射箭騎馬,謹慎地把守烽火臺,經常派偵察兵去遠遠地觀察匈奴人的動靜。但是,禁止士兵出戰。

李牧制定的規章制度申明:"匈奴入侵來搶劫,應立即進入營壘固守,有膽敢擅自出戰捕捉俘虜的處斬。”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臺就舉烽火報警,戰士們就進入營壘防守,無人出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麼損失和傷亡。

匈奴因此認為李牧是膽小怕事。趙國的士兵也認為李牧膽小怕事。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不為所動,依然固守不戰。趙王發怒,召他回京,派別人代替了他的邊將職務。

接下來的一年期間,匈奴一來,便出戰,出戰,便失敗,傷亡很多。邊疆上無法種田和飼養生畜。趙王無法,又請李牧。李牧稱病,閉門不出。趙王強迫李牧再去帶兵。李牧說:"大王一定用我,那麼我還象從前辦事,如果大王允許,我才敢奉行您的任命。”趙王點頭同意了。

李牧到了邊關上,一切照以前的制度執行,仍堅守不戰。一連幾年,匈奴什麼便宜也沒得到,但人們普遍認為李牧就是膽小,不敢出戰。

邊關將士經常得到賞賜,但始終未得使用力氣,都紛紛請戰。於是李牧選擇了戰車一千三百乘,選戰馬一萬三千匹,精壯士兵五萬人,優秀弓箭手十萬人,集中組織起來進行軍演習。又大力組織放牧,讓人民佈滿山野。匈奴小股入侵,假裝不敵,丟下一些牛羊和士兵給匈奴。

匈奴單于聽到了這個消息,以為機會來了,便率領大批軍隊來入侵。李牧佈下很多神奇的戰陣,從左右兩邊包抄反擊匈奴,將匈奴打得大敗,殲滅匈奴十幾萬人馬。接著又消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迫使林胡投降,單于逃跑。這次戰役以後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趙國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趙國派李牧攻打燕國,攻下了武遂和方城。七年後,秦軍在武遂打敗扈轍率領的趙軍,斬首十萬。趙王於是以李牧為大將軍,與秦軍戰於宜安,大敗秦軍。趙王因此封李牧為武安君。過了三年,李牧又在番吾大敗秦軍,並且抵抗住了韓`魏兩國的軍隊。

趙王遷七年,秦國派王翦率軍攻打趙國。趙國派李牧和司馬尚抵禦。秦軍久攻不下,於是派間牒以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散佈謠言,說李牧和司馬尚要謀反。昏庸的趙王便派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便秘密派人逮捕了李牧,並把他殺了。撤銷了司馬尚的軍職。三個月之後,秦將王翦率軍急攻趙國,大破趙軍,斬殺趙蔥,活捉了趙王遷和顏聚。趙國滅亡。

趙國是戰國時名將輩出的一個國家,先後湧現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名將。可惜,趙國也輩出昏君。所以雖有名將而終未能免於滅國。

李牧一代名將,為國家衝鋒陷陣一生,最後卻慘死於自己國王之手,多麼令人可惜可嘆,又多麼發人深思啊!

(參考於《史記》)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戰國四將是指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其中白起與王翦是秦國人,為秦國爭霸天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藉著秦國的蒸蒸日上而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軍事才華。廉頗與李牧是趙國人,他們二人的功業,可以說是在秦國的威逼下成就的,當然,也在秦國的算計下被坑了。能夠在秦國的劍鋒所指下力挽狂瀾,與秦國馬頸相交,一決雌雄的,在整個戰國中後期,只有廉頗與李牧。廉頗戰風穩重,穩紮穩打,善用正招而不謀奇。李牧奇計百出,不循章法,是戰國時六國中難得的一位智將。然而正是這樣一位英雄好漢,都死在了趙王的屠刀下,讓人不勝唏噓,無限惋惜!

李牧是趙國北邊防犯匈奴的名將,他的才華在防犯匈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當我讀《史記》中的這一段的時候,我覺得眼前出現了一位可愛的將軍,他的故事讓我覺得溫暖!這是一位真正憐惜士兵的好將軍,真正愛惜士兵的生命,一點也不意氣用事,一點也不追求虛華的好將軍。李牧對付匈奴的辦法很簡單,勤操練,好伙食,重通信,派間諜。所以消息十分地靈通,匈奴一來就閃人,躲寨子裡面讓匈奴打不著。反正打不過你,我惹不起我還躲不起了我!

我們普通人的觀點,打仗肯定是要戰場上一決雌雄,把對方幹掉,要不然那還能叫打仗!所以趙王就急了,把李牧罵了一頓!估計趙王心裡是這麼想的,他媽的寡人叫你去是打仗,你他媽見人就跑,瞧你那熊樣,把寡人的臉都丟完了!李牧想,我他媽的當然知道打,問題是我幹不過人家呀!幹不過你還幹,你是不是今早沒吃藥!君臣一番砍價,結果李牧讓人給擼了!

趙王新派上來的將領倒是積極應戰,但問題是每次都打敗,一年下來丟人折馬,搞得邊界雞犬不得,他媽的嚇得連地都不敢種了!於是趙王不得不又請李牧出山。牧哥上次無端被擼,心裡正窩著一肚子火呢,撒嬌不去。趙王只好同意他依然沿用以前的老辦法,牧哥這才走馬上任。不過這次牧哥可不光是養馬去了,這回可是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在漢匈關係史上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李牧上任後,依舊是好吃好喝,加強防練,永不開戰。一年後,大家個個精神飽滿,鬥志昂揚,想要攻打匈奴。匈奴人也一直以為李牧膽怯。於是李牧挑選精兵強將,誘敵來襲,只一仗,把匈奴十萬精兵徹底打殘。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總之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被徹底征服,匈奴十幾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印象中,這是中原政權第一次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鬥爭中取得絕對性的優勢,中原政權第一次徹底解決民族問題!而這一切都是李牧高超軍事藝術的結晶!

這樣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趙國最後的一道長城,防禦秦國的長城。最後還是在秦國的反間計下,被趙王給殺了!人就是這樣,想螳臂擋車總是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否則的話,歷史學家們幹嘛要為你歌功頌德!





騎驢去高考


從史書的記載看,李牧是一個“攻必克,守必固”的一代軍神,國家棟梁。

李牧戎馬一生,沒有敗績。

攻燕,拔武遂、方城。

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韓、魏。

遺憾的是在史書中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勝敗,看不到勝敗的具體操作。

李牧的操作細節只有一次是詳細記載在《史記》中:

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這是一次很厲害的誘敵深入,左右包抄,漂亮的殲滅戰。

但這個記載的真實性值得懷疑。李碩在《南北戰爭三百年》一書中就提出了質疑:

這個故事似乎經過了漢代人的改造加工。因為戰國末期北方遊牧族尚未形成統一政權,集結不起這麼多的兵力,遊牧族尚未形成統一政權。

李牧實戰中的軍事才能,我們沒有更多的材料來加以評論。

除了實戰,軍事才能的另一面是治軍。李牧治軍上的才能被記載的非常充分。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

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

一個頭腦靈活,足智多謀,愛兵如子的將軍形象浮現在這些細節的記載中。

這裡比較有趣的是 “日擊數牛饗士” 。

戰國末年,牛是重要生產生活工具,天天宰牛吃可是不得了的事。這句話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到了《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馮唐口中就變成了“五日一椎牛“。五天吃一次牛肉。比天天宰牛合理一點,但依然很驚人。

這些牛哪裡來的?

拿軍費向邊民買?你肯買人家不一定肯賣。

極有可能是去遊牧民族那裡搶的。那大概也是李牧邊防軍的一種訓練方式。


初初啊888


戰國四將是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下面,我們來看看將軍李牧的人生傳奇,到底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李牧“智謀”抵禦匈奴入侵。

李牧有權利根據需要設置手下的官吏,李牧駐防城市的租稅要交到帳下作為軍費,由他統一調配使用。他都要宰上幾頭牛來犒勞士兵們,每天都會教士兵們練習騎馬射箭,讓他們在作戰水平上不輸給匈奴人。

但是李牧卻下令不許和匈奴人交戰,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人越來越瞧不起李牧,都覺得趙軍害怕自己。

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李牧任命“大將軍”全力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秦軍桓齮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李牧被“誣陷”而斬殺

秦王深知李牧不除,秦軍難以戰勝,故行“反間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散佈流言蜚語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

結束語

李牧的一生在軍事上發揮著他的才能,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扼腕嘆恨,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說。


purelove


李牧,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的人生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一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二是抵禦秦國;三是蒙冤受害。

一、大敗匈奴

李牧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

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二、抵禦秦國

1.肥之戰

秦軍大將桓齮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救援,然後圍點打援,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因此被封為武安君。

2.番吾之戰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即撤軍退走。

三、蒙冤受害

秦國大將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實行反間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君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品鑑歷史大講堂


北擊匈奴,西御強秦,趙國戰神李牧,一生征戰無一敗績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時期,湧現出了許多歷史上著名人物和經典故事。比如說戰國時期的四大戰神,白起,王翦,廉頗以及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李牧。

提起李牧首先我們要了解李牧並不姓李,這是古人不同於現在的姓氏文化。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是戰國末年趙國著名的軍事統帥。在戰國末期李牧是唯一可以支撐趙國危局的人選,更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李牧對於趙國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那麼李牧一生有著怎樣的輝煌事蹟,可以讓他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呢?

北擊匈奴

李牧做的第一件輝煌事蹟就是北擊匈奴,趙國的北部國境和匈奴接壤,趙國人常年受到匈奴劫掠騷擾,雖然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後取得一定成效,但匈奴劫掠邊境仍時有發生,李牧當時作為趙國北部的戎邊大將,曾兩次大敗匈奴,消滅匈奴十幾萬兵馬,更是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逼迫單于向漠北逃竄。此後十多年,匈奴再不敢犯趙國邊境。

西御強秦

匈奴之亂平了之後,趙國內部出現了一些大的變故,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此時這個悼襄王,想讓樂乘代替廉頗擔任大將軍之位,廉頗不幹啊,就直接帶領部下攻打樂乘,樂乘那裡是廉頗的對手,直接跑了,廉頗擔心國君降罪就直接投靠了魏國,此時可能會有人心中生疑廉頗形象不是一直很好?為何背叛趙國轉投魏國,其實這種現象在春秋戰國時代很正常,因為天下同屬周王朝。此外不還有戰國初期田忌賽馬“田忌賽馬”的主人公田忌還想著反叛齊國嗎?所以此時的趙國,能倚靠的就只有李牧了,李牧也不負所望在後來的多次戰鬥不論是攻伐燕國,還是抵禦秦國都取得了不敗的戰績。

後來在公元前229年,趙國因為地震加上饑荒,國力已經嚴重衰退。這個時候,秦王令王翦統帥大軍攻打趙國。但王翦深知,趙國有李牧在,即使秦軍銳不可擋也會遭到趙軍頑強的抵抗,最終會造成久攻不下無功而返結局。所以就花重金收買了趙王的近臣,實行反間計,由此李牧遭到陷害,沒了李牧鎮守的趙國,三個月後就被秦國的鐵騎踏平。所以後世才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

李牧終其一生就兢兢業業,忠心無二,深受軍隊和百姓的愛戴,擁有極高的威望,他一生的軍事生涯中,曾多次重創敵軍,無一敗績,但在後期被無辜冤殺,實在是趙國自毀長城,因此後世無數人為李牧的遭遇深感悲哀。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是趙國繼廉頗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他一生忙於對付西邊的秦軍,又要對付北方的匈奴,在國都和駐地之間奔走,他的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國家,只是他如此忠心愛國,一腔熱血本應該灑在疆場,卻終結在了自己的國家,留下奈何明月照溝渠的千古遺憾。

李牧

李牧是四大名將裡,綜合評價很高的一位。李牧出生不詳,嬴姓,李氏,名牧,他是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曾經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為武安君。李牧本來只是戍守邊防的一個普通的將領,在多次對匈奴的戰爭中,均打敗了匈奴因而受到了趙王的賞識。李牧的一生對趙國主要有兩個貢獻,第一個是抵禦北方的匈奴,另一個是多次擊退秦軍的進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趙國要是沒有李牧,可能早就被匈奴或是秦國給滅掉了。李牧是起於行伍的職業軍人,他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名將。李牧為人正直,一生為國為軍為民,李牧攻必取,守必固,物阜民安,可見其治軍能力。而且,他本人一直都避免和權貴有所接觸,真正做到錚錚鐵骨,一身正氣。

抗擊匈奴

他的前半生主要花在了怎樣抵禦匈奴的問題上,最開始他作為一名普通的將領,在軍隊裡的名氣不是特別大。自從他被趙悼襄王派去守邊,他的名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可笑的是,並不是因為他的功績,而是他本人因為”膽小“而聞名。其實,李牧在邊防擔任戍邊將領,政績不錯,他任職的期間邊防基本都沒有問題,損失很小。但是又為何被人稱為膽小鬼?因為,他下令不管是百姓還是士兵,一律不準捕殺匈奴,每次遇到匈奴百姓和士兵就玩命地往城裡跑,久而久之大家都以為李牧怯戰,因而被人稱為膽小鬼。

李牧畫像

其實,李牧的做法恰好保存了趙軍的實力,而李牧深知,匈奴的南下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牲畜和人口,只要不讓匈奴得逞,他們長途奔波而來,也不能將趙軍怎樣,加之匈奴本就不擅長攻堅。因此,以退為進,是對付匈奴最好的辦法。從對付匈奴的策略看,我們知道李牧是個很有軍事頭腦的人,他極其富有遠見。然而就因為避戰被趙王撤回都城,一年不到邊防駐地竟被匈奴掠奪殆盡,邊關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因此,李牧再次出山,依舊採用原來的方法,最開始匈奴都笑話他,之後他們便笑不出來了。

經過幾年的經營,李牧時機已到,他便打算給匈奴重重一擊。李牧將大量的牛羊和士兵放出城外,當做誘餌,誘惑匈奴,一向謹慎的匈奴也只派出了小部隊進行來打探下情況,結果與這


煙雨踏秋殤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河北邢臺市人。他與白起、廉頗、王翦齊名,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用兵如神,在軍事上有著極其高超的水平,一生未嘗敗績,一個人支撐著趙國防禦的長城。最後卻因敵國使出“反間計”,被趙王誤殺。

一、“從天而降”的戰神李牧

戰神李牧是“從天而降的”,因為關於他的出身和從軍之前的情況,史料中並沒有詳細記載。當他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已經是趙國派往邊關防禦匈奴的大將,被趙王安排長期駐紮在雁門關一帶。

李牧在雁門擁有稅收的權力,所得全部用來充作軍費,他對士兵們非常好,每天都烹牛宰羊,犒勞將士,但是並不讓他們主動出擊去與匈奴人作戰,反而是在雁門修固堡壘。只有當匈奴人打進關的時候,他和士兵們才會依靠堡壘進行還擊。

時間一久,匈奴人就認為:李牧不過是一個膽小怕事的孬種。連他身邊的士兵,也暗中懷疑他的能力。趙王得到消息,曾經寫信督促他積極作戰,但是他依然故我。於是趙王就把他撤回,派了別人去守邊。這一次,趙國改了策略,與匈奴人“硬剛”,結果屢戰屢敗。趙王只好低聲下氣,又將李牧請回去了。

回到邊關之後,李牧終於在一次戰役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那一次戰役中,他精選了一千三百輛戰車,和一萬三千匹戰馬,再加上數萬名不怕死的勇士。他先是安排人漫山遍野放羊,使敵人不能偵知軍隊出動的方向;最後用五千士兵,誘敵深入,殲滅了匈奴的主力部隊。從此之後十年,匈奴不敢再犯邊。

二、熟讀兵法,屢敗秦軍

公元前233年,秦軍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十萬火急的時候,趙王把李牧從雁門調了回來保衛京都。李牧的大軍一路南下,與邯鄲的軍隊匯合後,在宜安與秦軍對峙。李牧依然採取了按兵不動的策略。因為秦國攻打趙國,是萬里奔襲。長途作戰,後援吃緊。而趙軍在自己的國土上,糧草無虞,可以和秦國打消耗戰。

秦將桓齮沉不住氣了,揮軍進攻“肥下”這個地方。希望李牧領兵來救援,好把他一舉拿下。李牧識破了他的計謀,不但不去救“肥下”,反而轉向,進攻秦軍防守薄弱的大營。秦國方面,以為李牧反正不會出戰,早就放鬆了警惕,結果全部被俘,所有輜重都被搶走。

事後,李牧並不回兵宜安,他算準桓齮肯定會折回來救大營,就安排了一股人馬正面迎接他,把主力部隊分散到大營的兩邊。桓齮一回來,又中了李牧的“誘敵深入”計策,被包了餃子。在之後與秦國的“番吾之戰”中,李牧因地制宜,合理策劃了對秦國的“南防北伐”策略,在大破秦軍的同時,還阻止了韓、魏的騷擾。

三、因“反間計”遇害

公元前229年,秦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趙。王翦知道李牧的厲害,就上書奏請秦王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秦國重金收買了一個叫郭開的人,讓他在趙國四處散佈流言,誣指李牧與司馬尚擁兵自重,暗中勾結秦人,將要謀反。

趙王疑心病重,聽信了這些假話,就想把李牧免職。李牧當時正與秦軍大將對陣,他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交出兵權。於是被趙王殺害。

結語

李牧是一位傳奇的戰神,他一生從無敗績,用兵出神入化,料敵機先,且熟悉軍事地理,乃是趙國的“活長城”。但是,李牧的下場卻很悽慘,最後因為一個小小的“反間計”枉死。最奇葩的是,這並不是趙國第一次中秦國的反間計了。因為早在“長平之戰”中,趙王就中過一次秦國的“反間計”,結果臨陣換將,害得40萬大軍被白起坑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