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有沒有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你怎麼看?

愛旅剪影


真正的《三國志》裡面是沒有空城計這一說的。這個故事發生在小說《三國演義》裡面。

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錯用馬謖,失掉戰略要地--街亭。被司馬懿兵臨城下。已經派出的軍隊回援已經來不及。靠手頭的老弱殘兵是守不住已經是空城一座的西城(安康)。

於是乎,孔明在演義中第一次行險招,弄了個空城計把司馬懿嚇走。

書中也承認,諸葛一生唯謹慎。所以忽然玩了一次危險的空城計,在文學的角度,把一成不變,卻智近乎妖的諸葛亮的形象再次豐滿。給人們看到他也有冒險的精神。從故事的情節而言,卻也恰到好處的緩解了西城之危,讓諸葛亮不至於成為司馬的階下囚。

也就是說空城計其實是故事發展到了當時的階段,而必須出現的一個橋段。總不能讓孔明來撒豆成兵呼風喚雨或者從哪裡再斜刺裡殺出魏延趙雲來解救諸葛。所以這個是故事發展的必然情節。那麼在這個時候,必須有人配合不然故事就別編了。讓諸葛亮做魏國的囚徒得了。所以此時的敵方主將司馬懿必須要撤退。必須不能像個李雲龍一樣直接調炮攻城,也必須不能忽然機智到安排兩三千人來個圍點打援。此時的仲達必須糊塗,必須認為諸葛亮安排好了天兵天將就等著老夫一頭撞入陷阱。司馬懿無從選擇,必須撤軍。


別怪我大嘴巴


我是崆峒書生,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識破空城計,最大的緣由還是來自於他對諸葛亮的忌憚,諸葛用兵,神出鬼沒,與楚漢之爭時期的韓信有些像,善於利用山川、河流做文章,用兵在於奇,讓人捉摸不透,所以司馬懿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

飛將軍李廣:歷史上真正玩空城計的人

要說空城計,歷史上真實玩空城計玩的最好的,還要數飛將軍李廣,據說有一回在上郡,李廣率幾十騎士兵追打幾個匈奴兵,打的太猛,結果發現身陷困境,人家的大軍要來了,李廣臨危不懼,上演了一出空城計。

李廣很明白,這時候折身往回跑一定是活靶子,人家不費二分鐘就把你射成刺蝟了。於是,李將軍一聲令下,讓士兵們下馬,然後卸了馬鞍,自己還躺在草地上嘚瑟,看似臨危不懼的人,往往內息都慌得一批,這一點諸葛亮在樓上彈琴時就深有體會。話說李廣的做法讓匈奴人大為吃驚,他們開始猶豫,李廣附近有沒有埋伏,於是派了一騎探子前來試探,結果被李廣幾人一通廝殺,這樣一來,匈奴人再沒敢前來,李廣就這樣僵持了一夜,第二天安全回營。

李廣這次全身而退,就成為一段佳話,但空城計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玩,李廣之所以能玩成,有幾個硬件條件是必須的:

第一,你得是飛將軍。李廣的名頭在匈奴眼中很有分量,李廣像極了大漠上的老鷹,忽隱忽現,讓匈奴人極為恐懼,所以內心的恐懼是第一硬件,也就是說對面是怕你的。

第二,有所依託。你的身後是森林或者大山,別在廣闊的平原上玩空城計,你會被砍成肉沫,至少要有伏兵的可能。

第三,要有演技。對面一看你在那嚇得直哆嗦,還玩什麼空城計,這就是明擺著自己沒實力,趕緊跑吧,能跑多快跑多快,這時候玩空城計就是在送死。

諸葛亮的空城計:歷史的模仿+諸葛的神威+知己知彼

肯定,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但從《三國演義》中來說,還是收到了很好地的效果。

第一,對歷史的模仿。司馬懿知道諸葛亮是嚇唬人的,但他就是不敢前去。諸葛亮為什麼會擺空城計,是否模仿李廣向這位同行致敬我們不知道,但這一出在歷史上,絕對不是諸葛亮的原創。再看擺空城計的條件,司馬大軍前來,城中什麼都沒有,守肯定守不住,要逃跑肯定是活靶子,和李廣當年的局勢一樣,死馬當活馬醫,來個空城計吧,來人,把門打開,把我的古琴給我擺到城頭......於是就上演了。

第二,諸葛亮的名聲在外。諸葛用兵,在整個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作者青睞的一個人,放眼之前的歷史,無論白起還是韓信,都在諸葛亮的身上得到了體現,白起善打圍殲戰,韓信更是善於依靠山川河流,出其不意,這兩者在諸葛身上簡直就成了結合體,尤其借東風燒曹操的典型案例,讓天下人看見諸葛就哆嗦,除了空城計,別忘了還有“死諸葛嚇死活司馬”的佳話呢,可見作者對諸葛的喜愛,不是一星半點。

第三,諸葛對司馬懿的瞭解。司馬懿這人,多疑程度不亞於曹操,他最大的優勢就是腹黑,能裝王八,你不動我就不動,你動我也不動,等到你不看我,還把脖子伸長我就動,我動就要咬死你。諸葛亮抓住了這個特點,反正軍事實力已經拼不過了,開始玩心理戰,這會比的就是心理戰,你要不怕死你就來,反正我是豁出去了,這對一個常年龜縮著等戰機的司馬來說,簡直就是開玩笑,我才不去,跑吧,於是,空城計就成了。

結語

空城計是一段很有名的佳話,雖然為三國虛構故事,但諸葛的美名早已遠揚,不是司馬愚鈍,而是他碰上了諸葛;不是諸葛厲害,而是遇上了多疑,歷史總是給出這樣的巧合,如果諸葛遇到許褚,可敢擺一道空城計?

我是崆峒書生,歡迎大家來我的主頁交流溝通。


崆峒書生


司馬有才卻多疑。當然不能識破空城計,如能識破誰不想當場立不朽之功。司馬知諸葛用兵謹慎。計謀奇多,葫蘆谷幾呼丟了司馬父子三人的命 ,心有餘悸怎敢闖空城。而諸葛吃準司馬心態才敢用此險計。


周先生89218


看破不說破是人生的智慧。我個人傾向於司馬是看破了諸葛的伎倆。正史中沒有這件事情的記載,文學作品中卻描繪的十分形象生動。司馬就是曹魏的馬,用你的時候,好草好料好水,不用的時候,拉到一邊,或殺或留,取決於主人喜好。伴君如伴虎,古語不謬。敵人未必是敵人,朋友未必是朋友,兄弟未必是兄弟,父子未必是父子。朝堂之上,波譎雲詭,瞬息萬變。縱觀一部三國,多少兄弟反目,多少君臣離散,多少父子成仇,多少夫妻離心,不可勝數。

載於正史的,曹魏父子相疑,爭於朝堂,鬥於宮室,戰於四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曹植、曹彰等兄弟相殘。諸葛兄弟,分事二主。兄弟尚如此,君臣更甚。利益面前,溫情早已不在。荀彧、孔融、楊修,華歆或殺或留,前事之師。

大利益面前需要大計謀。司馬這匹馬想跑好跑得長遠,要麼成為馭馬者,要麼成為一匹有用的馬。家貧思孝子,國難念忠臣。用得著才重要。虎狼屯於階陛之上,奢談因果。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留一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北廠厝


首先,在這裡小四需要表明,諸葛亮並未對司馬懿使過空城計,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問題來分析!(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司馬懿有沒有識破空城計?

我們可以在這裡做兩個假設!

  1. 正如演義中所說,司馬懿沒有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生性多疑,在演義中與諸葛亮交戰多年,雙方皆深諳用兵之道,且熟悉自己的對手,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劉禪亞父,肩負著復興蜀漢的重任,他是不容有失的,而且諸葛亮做事謹慎,深謀遠慮,不涉險(從魏延獻計可見一般),統軍事無鉅細!這也給了司馬懿中計的先決條件,司馬懿生性多疑,在無法判斷諸葛亮虛實的時候,是不會冒泡進攻的!
  1. 如果說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這樣就有的說了。相信大家都看到過的一種解釋就是,司馬懿諸葛亮二人相生相剋,一人死則二人皆死。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在演義中,諸葛亮北伐之勢無人可當,不同於正史中有曹真等人,演義中是司馬懿的獨角戲,此時,司馬懿在曹魏立足未穩,曹操生前就對司馬懿多有防備,但是這時的曹魏需要他來對抗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司馬懿的結局應當就是鳥盡弓藏,甚至因為功高蓋主被殺,這是司馬懿不想看到的,所以司馬懿哪怕識破了空城計也不會進軍殺死諸葛亮,這第二種猜測也是成立的!

當然,歷史已經過去,所有的猜測都是假設,三國演義神話諸葛亮的同時也在神話他的對手,如果小夥伴們有其他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分享!


小四帶您看趣事


根據原文,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從西面而來,孔明身邊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於是孔明傳令收令旗、開城門、每門軍士扮作百姓清掃街道,自己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生性多疑,見狀恐有埋伏,便撤退。

  1. 司馬懿沒有識破可能性較大。司馬昭勸說他進攻,“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司馬懿回答,“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可見他不僅生性多疑,對於諸葛亮也是心生忌憚,不敢冒險。而且撤退時,前軍與後軍交換位置再撤,就是怕諸葛亮引兵出城追擊,可見確實慫了。
  2. 司馬懿可能識破了,但仍選擇退兵。司馬懿即使生性多疑,但也沒必要如此忌憚,自己手握十五萬軍,諸葛亮滿打滿算城裡也塞不了多少人。如果害怕入城被伏兵甕中捉鱉,那隻需要圍城射箭就能逼死諸葛亮,可進可退。之所以退兵是因為此時拿下諸葛亮弊大於利,自己能一直上位就是因為有諸葛亮存在,曹家需要自己來制衡諸葛亮,如果此時拿下諸葛亮,自己地位下降不說,性命也可能難保,大業難成,所以時機不成熟時要保住孔明性命,以此為籌碼繼續壯大實力。

紅死魔的面具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三國演義裡司馬懿和諸葛亮也有幾次正面的對決,其中比較經典的就是空城計了,當時街亭失守,司馬懿帶領大軍來攻,諸葛亮雖無兵禦敵,但大開城門,並在城樓上優雅的談起了琴,而司馬懿懷疑有詐,於是退兵,此回合也以諸葛亮的勝利而結束。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線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軍覆滅的可能。諸葛亮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隊安全撤退,很可能以後會一蹶不振,所以諸葛不惜親身犯險。當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那是危如累卵,只要魏軍一個衝鋒,很可能就被全部攻破。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敢使用空城計,並不是因為諸葛亮猜到司馬懿足夠的謹慎或者愚蠢,而是諸葛亮知道,司馬懿足夠的聰明,畢竟兩個人鬥了那麼多年,對方的實力都心知肚明。

當時司馬懿親自率領十幾萬大軍,來追擊諸葛亮僅剩的一點殘軍,準備一舉殲滅。

但是司馬懿到了西城時,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諸葛亮在樓上優雅的彈琴,琴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張,城門也是大開,只有幾個老兵在掃地,城中灰塵四起。

如果司馬懿選擇攻城,結果自然是大勝,諸葛亮絕對被活捉。

後世很多人都說,是司馬懿太過謹慎而選擇離開。但是這個說法仔細一想完全站不住腳,因為西城才多大點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也很難改變戰局。

事實上,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什麼不擒殺諸葛亮呢?這個還得慢慢道來,當時司馬懿十幾萬大軍包圍了西城,而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不要說別的,派一支萬人小隊過去,也能夠滅掉諸葛亮。

關鍵是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而諸葛亮彈的《長河吟》給予司馬懿足夠的提示,讓司馬懿想到了什麼。

司馬懿知道殺諸葛亮可謂是易如反掌,但是殺了之後,自己將要面對是權力的割捨。諸葛亮一死,蜀漢氣數也算是到頭了。蜀漢一旦被滅,司馬懿的執掌軍權的日子也到頭了,這是司馬懿萬萬不能接受的。因為曹氏宗族對司馬懿防範非常嚴重,從曹操到曹叡時代,基本都是半利用半防範。

等到了曹睿上臺後,更是將司馬懿關到大牢裡,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過諸葛亮,恐怕司馬懿會死在大牢裡。所以司馬懿自己知道,諸葛亮是他存在的價值,諸葛亮的琴聲也一再提醒司馬懿,你殺了我,也等於殺了自己。

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局觀有多麼的強,司馬懿考慮事情非常的長遠,根本不會在乎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且有時候人要學會裝糊塗,不可事事都太聰明,太張揚。

諸葛亮也明白這個道理,擺出了和司馬懿誓死同歸的架勢,就是要告訴司馬懿,你殺了我,你離死也不遠了。


白山黑水北漂人


心裡戰


孤單無人知


我覺得應該識破了。


大運城古中國


就沒這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