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中:雍正的皇位真是康熙賜予的嗎?

心靈的小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雍正帝即位是否康熙爺親傳的,幾百年來爭論不休。其時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正史和野史的區別。在這裡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雍正帝即位完全是光明正大的,是合法繼承人,這是康熙爺考察了幾十年,最後下定決心親傳的繼承人。野史是不足信的。比起其他阿哥,康熙爺確定傳位於雍正,主要有三個理由讓康熙爺滿意。

第一,康熙爺是一個千古少有的英明君主,不僅僅在位時間長,經歷大事多,還提現在國家這個最高層次上的認知。凡是國家大事康熙從來都是認真對待,無差別過問。所以在他執政的後幾年他有著清醒的認識,一點兒也不糊塗。那是的情況是吏治腐敗,國庫虧空,貪汙橫行,軍備鬆弛。這些康熙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限於自己上了歲數,精力不擠,所以也是有心無力,徒嘆奈何。這個時間他就特別需要一個兒子有能力,有擔當,有氣魄,還得抗的住壓力,來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太子爺沒有,三爺八爺九爺十四也沒有,就只有老四胤禛有這個能力,而且還心甘情願去幹,去敢碰這顆雷。這讓康熙心裡很是欣慰。國家大事永遠是康熙爺考慮的首要問題,要讓大清帝國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非需要老四這樣的“冷麵閻王”實幹,大幹不可。

第二,康熙爺子嗣眾多,為奪嫡之爭,相互間明爭暗鬥,你死我活成了公開的秘密。這些直接導致朝局不穩,人心惶惶。康熙爺也很無奈,他傾注了很大心血和時間來培養的太子老二,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康熙心都碎了,這些兄弟們康熙在的時候就明爭暗鬥,互相中傷,若康熙爺一歸天,還不自相殘殺,禍起蕭牆啊。無情最是帝王家,這讓康熙很頭疼。比較看重兄弟之情的康熙爺分析過來分析過去,找一個將來繼承大統相對又能善待其兄弟的,還是老四比較合適。老大天性涼薄早就靠邊站了,老二帶頭造反,肯定不會傳給他。老三適合修書編纂。老八雖有賢王之名,其時就是個繡花枕頭,江山留給他用不了多久就會給他敗光了,老九老十就是個跟屁蟲,老十四能帶兵有氣魄,但衝動毛糙一根筋,治理國家不知道亂成什麼樣子,而且膽大妄為,兄弟之情淡薄。所以,康熙爺選定雍正不是沒有道理的。事實證明後來雍正即位後並沒有對自己的兄弟大開殺戒。

三 康熙爺選定雍正當繼承人,還跟雍正有個好兒子有關係。康熙本來也是學識淵博,各類奇門陰陽八卦曆法無不精通。當他第一次看見雍正的兒子弘曆後,就喜歡上了,並且悄悄的用了他的生日八字而卜了一掛,結果非常滿意。史書記載,“康熙問布衣方苞:“諸子皆佳,出類拔萃者似為四阿哥與十四阿哥,然天下唯有一主,誰可當者?”方苞答奏:“唯有一法為皇上決疑!”康熙問:“何法?”方苞答:“觀聖孫!佳子佳孫,可保大清三代昌盛”康熙聽了拊掌稱善:“大哉斯言!”因此,康熙爺最後下定決心,非雍正不可了。


史客不輕鬆


雍正帝的皇位是合法的這個毋庸置疑,小說或者電視作品上說雍正帝篡改遺詔繼位是沒有根據的,在康熙帝的遺詔中明確了四阿哥雍親王胤禛是皇位的繼承人。之所以出現了篡改遺詔的野史是因為康熙帝時代為了爭奪皇位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儲君之爭,而這一事件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康熙帝有十九個兒子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儲位之爭

康熙帝非常注重對孩子們的培養,不僅對皇子們的學業非常的關心對皇子們的弓馬也是要求非常高。康熙帝不僅給皇子們配備了優秀的大臣作為老師還要求皇子們從五歲開始就努力學習滿漢文化,皇子們成年後還要參加木蘭圍場的圍獵,每位皇子的弓馬都很嫻熟,皇子們都有才會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儲位之爭。

  • 太子兩次被廢導致儲君之位空缺

雖然在一歲就登上了儲君之位,但是和父親康熙帝的關係卻處理的比較差,到了成年又與大阿哥胤禔有了競爭關係,因此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孤僻暴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因奢侈、淫亂、暴虐等緣由被廢黜,太子被廢后皇子們開始對儲君之位有了覬覦之心,雖然康熙帝又將胤礽復位,但復位後的胤礽仍然不知道收斂,與父親康熙帝的關係日益緊張最終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又下詔將胤礽廢黜禁錮。

  • 九子奪嫡中八阿哥黨勢力最強盛

九子指皇長子胤禔、皇二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九王形成了四股勢力:一是“大千歲黨”,以皇長子胤禔為首;二是“太子黨”,以二皇子胤礽為首;三是“三爺黨”,以皇三子胤祉為核心;四是“八爺黨”,以皇八子胤禩為首,還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四子胤禵等。

幾股勢力之中,皇長子胤禔最早失敗,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被圈禁;皇二子胤礽兩次被廢;皇三子胤祉整日舞文弄墨,身邊聚集了一批修書的文人,未能有爭儲君的勢力;“八爺黨”是實力最強、呼聲最高的一派,皇八子胤禩善於籠絡人心,在朝臣中聲望很高,其餘皇子也多依附於他。

太子失勢後爭儲成為皇四子和皇八子的二人轉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為什麼能繼位呢?這與他在康熙朝後期的作為有很大關係,在爭儲最激烈的時胤禛卻始終保持了對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而且能與其他皇子和睦相處,這是很多其他皇子做不到的。其次四阿哥勤奮敬業、謹慎實幹,在康熙帝晚年掌管戶部不僅任勞任怨而且政績斐然,受到了康熙帝的稱讚。

康熙帝晚年,由於過於仁慈,朝中官員不但結黨營私還腐敗嚴重,他深深認識到這一弊端的嚴重性,而雷厲風行大力整頓吏治的四阿哥是繼位的不二人選。

  • 胤禩受到了康熙帝的圈禁失去了爭儲的先機

相比之下胤禩的行為就令康熙帝極為反感,康熙帝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胤禩曾因結黨爭儲被圈禁,釋放後仍不思悔改,繼續圖謀儲位,在這樣的形勢下他想繼位也是不可能的。

  • 遺詔是滿蒙漢三種文字想更改是不可能的

康熙帝的遺詔是滿蒙漢三種文字,傳位十四子更改為於四子這種說法本身就很可笑,在現存的康熙遺詔實物中可以看到遺詔沒有改過的痕跡,遺詔中的內容也很複雜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語句,因此雍正帝的帝位不存在爭議。

結語

一生英明的康熙帝再老再糊塗也不會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任何的差錯,在太子被廢后的十餘年裡,儲君是他唯一的心事。因此在諸子之中選能者當皇帝是康熙帝的必然選擇,歷史證明了雍正帝是位合格的皇帝,而他的帝位也毫無爭議,在康熙帝的心中他才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秋雨魯北說歷史


關於雍正的繼位,有這樣一則傳聞。說是康熙遺詔中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結果被雍正鑽了空子,偷添一筆改為“傳位於四皇子”,

很長時間裡,這個事兒都傳得有鼻子有眼。導致有的人產生了一個疑問,雍正的皇位真是康熙賜予的嗎?答案很明確,是的。因為“修改遺詔”這個傳聞是不可能的。

(電視劇中的雍正)

滿清政府在書寫重要文件時,通常採用三種語言:漢語、滿語、蒙語。就算漢語的“十”可以輕而易舉改為“於”,滿蒙也不是同樣的書寫方法,改起來沒這麼容易。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謠言,估計和雍正的性情有很大關係。他不像其父康熙那麼雄才大略,也不像其子乾隆那麼寬容松泛,他務實勤奮,對自己嚴格,對別人也嚴格,在他手下當臣子很累。

清末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孟森曾評價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清史專家蕭一山則說:“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其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大家普遍認為,康熙晚年已有昏庸的傾向,執政能力有所下降。當時的滿清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問題,官僚組織膨大腐敗,低層百姓生活水平逐漸惡化,各種矛盾浮出水面。

(總是一臉苦大仇深的雍正)

雍正兢兢業業,力挽狂瀾,才有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他非常的努力,在位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足有360卷,這是很大的工作量。努力到什麼程度呢?很多證據表明,他是過勞死的。

一個皇帝,活生生累死。這是什麼概念?這表明對於他來說,皇帝這個職位的責任大於權力,付出多於享受。不,也許他是個工作狂,工作就是他的享受。

雍正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他對當初和他搶皇位的兄弟們毫不手軟,該關就關,該罵就罵,還將八阿哥胤禩改名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改名為“塞思黑”,在滿語中都是貶意。這兩人死得不明不白,當時的人們懷疑他們是被雍正下令殺死的。

對於附從胤禩、胤禟的大臣們,雍正也沒有放過,受牽連者很多。

(偶爾談個戀愛)

但站在雍正的角度,這些都是必要的手段。他登基後胤禩他們也沒有認命,依然組團和他作對,妄圖恢復關外時期的八大臣議政制度,還拉攏了他的三兒子弘時,導致父子離心離德,雍正怎能不怒?要是不除這些人,江山又怎能穩固?

總之,雍正是康熙選定的繼承人,事實證明,他沒有選錯。雍正是清朝歷史上少有的勤政之君,對清朝的貢獻很大。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現在好多人都說清朝不咋地。其實,清朝在前中期還是比較給力的。康熙雍正兩朝,為奠定中國版圖,也是做了不少貢獻的。言歸正傳,那麼,雍正的皇位是否來路不正呢?這還得從康熙的駕崩說起。


康熙六十一年,原本九月還十分硬朗的康熙皇帝到了十一月,突然病入膏肓,眼看就不行了。據史料記載,康熙駕崩當晚,四阿哥胤禛被傳召至榻前,京城內外至此風聲鶴唳,九門戒嚴。在九門提督隆科多的宣詔下,胤禛順利繼位,是為雍正皇帝。這樣看來,雍正的繼位過程應是滴水不漏,沒啥可議論的。

可是到了後世,為啥雍正篡位的傳言會愈演愈烈呢。一是傳言說雍正篡改遺詔將十字改於字,還有人說雍正給康熙敬獻毒藥,弒父奪位改詔。雍正為何平白多了這許多有悖人倫綱常的罪行呢。


究其原因還是雍正皇帝的改革,還有雍正的政敵八爺黨造謠所致。自古改革之君,難免遭人非議。商鞅變法,遭車裂而死,王安石變法,無疾而終。就連張居正的改革,最後也只落得個屍骨難存的下場。雍正的新政貪丁入畝,耗羨歸公,士紳一體當差,很顯然也觸動了許多舊貴族的利益。而且,雍正繼位後,以雷霆之勢懲治了他的政敵們,八爺黨的門人也因此禍及。他們四處造謠,給雍正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本來,作為皇帝,對此民間流言,可以慨然不理。可雍正又偏執的搞出了《大義覺迷錄》。民間因此更加沸騰,雍正篡位之說愈傳愈兇,一發不可收拾。

在我看來,雍正應是合法繼位的。康熙提拔隆科多便是最好的證明。隆科多與雍正的關係,康熙不可能不知曉。如果康熙不打算傳位雍正,又何必將九門提督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隆科多執掌呢。槍桿子裡出政權,康熙不可能不知道其中利害。十字改於字純屬無稽之談,因為古代於字是這麼寫的——淤。雍正弒父更是胡扯,一個心中裝滿百姓,為國為民的人是不可能殘忍如此的。你們說呢?


風雪夢不逝


這是毫無疑問的,雍正確實是康熙親自確立的繼承人,之所以雍正會被後世質疑,主要是雍正的政敵太多,而他的改土歸流、火耗歸公和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剝奪了許多人的特權,眾口爍金之下雍正自然被抹黑了,而攻擊一個人最好的靶子就是他最核心的東西,雍正改革最大的底氣就是他是天子,於是政敵們就攻擊他得位不正。

這個質疑其實很荒謬,先不說康熙的幾位年長的皇子們都是握有一定實權的,更有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胤禵在外征戰,還有手持康熙遺詔的顧命大臣等人,雍正想要收買所有這些相關的知情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那樣他還要罵八阿哥和九阿哥“阿其那”、“賽思黑”幹什麼,直接將他們滅口不是更好?

而且我們從後往前推,先不說康雍乾盛世的功過,起碼雍正為康熙、乾隆兩位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做好了中間的銜接工作,而且接手的是康熙時幾百萬兩收入的國庫,交給乾隆的是八千萬兩打底的國庫,這才有了乾隆後來引以為自傲的“十大武功”,而雍正為了省錢在位時連木蘭圍場都沒去過。

再就是說康熙做為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也算不錯,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準噶爾、打雅克薩等等,都表明康熙皇帝具有相當高的政治智慧,他豈會讓自己的繼位者不能如願登基?沒看索額圖當時輔佐太子妄圖囚禁康熙都被康熙賜死了嗎?

所以從種種跡象來看,雍正都是康熙欽點的接班人。


飛凡看歷史


有關雍正(胤禛)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最大謎案之一。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專業期刊《史林》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金恆源還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


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

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禛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9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1至3點間“急召”胤禛。

而胤禛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7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7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

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禛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禛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7年以後再作宣佈。

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禛、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禛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禛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人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

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禛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禛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禛、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禛、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禛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

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禛、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

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

金恆源指出,胤禛、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7至9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禛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

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禛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這位“四爺”的皇位是否真由康熙親傳仍舊是一個未解之謎,關於他的討論在歷史真相的大挖掘中也許還有更多的觀點層出不窮,希望在未來的研究裡,這段歷史能有一個答案。


小生怪談


有關雍正(胤禛)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最大謎案之一。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專業期刊《史林》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金恆源還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

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

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禛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9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1至3點間“急召”胤禛。

而胤禛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7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7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

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禛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禛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7年以後再作宣佈。

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禛、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禛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禛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人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

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禛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


煙雨踏秋殤


確實是,有人說雍正逼著隆科多篡改遺詔,但是清朝的皇帝遺詔一般是一式三份,滿文,漢文和蒙文,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和蒙文,再說了,字體是繁體字,電視劇裡說原來傳位於十四阿哥,雍正改上頭加一橫,下面加一鉤就成於了,傳位於四皇子,但是繁體字於字怎麼改?所以雍正屬於正常繼位


康熙皇帝980923


毫無疑問。

太子胤礽已廢了兩次,長子胤褆已經圈禁。老八胤禩被康熙公開斥責:“妄博虛名”,“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甚惡,陰險已極”,“朕深知其不孝不義行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義絕矣!”簡而言之,這幾個已經沒戲唱了。

老三胤祉的身邊全是文人,門人孟光祖出去聯絡地方還被斬了,康熙既懶得打壓他,也沒有給他配備團隊,表明不在考慮之列。

老十四在康熙晚年儼然成為炙手可熱的新星。封撫遠大將軍,用正黃旗纛,行文稱大將軍王,看著威風,但實際上還是固山貝子爵位;帶兵在邊境更是硬傷,哪有把儲君放在千里之外的?儲君打仗,贏了還說,輸了呢?

後來勝利者雍正,封爵親王,門人年羹堯總督四川,正好掐著西北大軍的後路和後勤;另一位關鍵人物隆科多任九門提督、步軍統領,在緊急時刻可以控制京城,這兩人在胤禛即位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關係康熙心裡有數,但他依然如此選擇,本身說明了對雍正的扶持。

此外,康熙垂暮之時,多次由胤禛代行大典,康熙六十年,胤禛赴盛京大祭祖陵,回來之後代祭太廟;康熙六十一年,胤禛代行冬至祭天大禮。臨終那天,醜刻急召胤禛,寅刻召其他皇子。

綜合以上因素,有理由判定,康熙最終選擇的接班人就是雍正。


史海摘葉


大家都知道,雍正的爸爸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共在位60年,而且太子是廢了又立立了又廢,康熙有9個兒子最有爭奪皇位之心。後面就有八爺黨,太子黨,四爺、十三爺。這幾個主要陣營,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胤禩勾結胤禔,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派。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日後八爺黨人遭到清算舊賬。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打開並宣佈繼承人。

雍正王朝(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