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因何事轉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忽必烈因何事轉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蒙古統帥陣前檢閱

擊敗阿里不哥

1260年秋冬之交,忽必烈親率大軍征討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的軍隊儘管不弱,但與身經百戰的忽必烈的軍隊相比,還差不少火候。

第一回合,阿里不哥敗。

初次交鋒取得勝利後,忽必烈沒有窮追猛打,而是採用更狠的一招,封鎖了通向和林的糧道。這事需要多說兩句,因為和林地處偏遠,農業基礎薄弱,所以自窩闊臺在此建都以來,和林城所需的糧食大多是從漢地運來的。現在忽必烈切斷了運糧通道,無異於釜底抽薪,很快就引發了和林城的糧荒與騷動。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反之亦然。阿里不哥本想靠啃羊腿多比畫幾下,誰知剛吃兩頓就發現身體吃不消,趕緊腳底抹油溜了。

忽必烈因何事轉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忽必烈於是佔領和林。

之後,阿里不哥雖然發起過反攻,局勢又有反覆,但很快都被忽必烈擺平。由於阿里不哥屢戰屢敗,支持他的諸王逐漸失去信心,紛紛向忽必烈投降。阿里不哥窮途末路,只好也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倒沒太為難阿里不哥(畢竟血肉相連),只是將他嚴密監視起來。

這樣,經過幾年的戰爭,阿里不哥的分裂勢力終於被消滅,漠北與漠南重新合為一體。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取消和林為大蒙古國的都城,改設宣慰司都元帥府,後來改為和林路,成為嶺北行省的治所。

對了,還有件事,考試的時候不會考,我在講南宋歷史的時候只是提了下,沒詳說,估計你現在肯定已經忘了。但是,這件事對於忽必烈的集權化過程,又很重要,所以我想了想,就簡單介紹下吧。

這就是蒙古歷史上著名的“李璮[tǎn]之亂”。

忽必烈因何事轉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李璮是金末紅襖軍領袖李全的兒子。有人說紅襖軍是農民起義軍,但其實李全更像是個亂世軍閥。當年,李全一面壯大自己的實力,一面在宋金之間周旋,坑東家騙西家,以博取高官厚祿。後來,李全被南下的蒙古軍欺負得夠嗆,被逼無奈之下就投降了蒙古,然後被蒙古方面任命為山東地區的行政長官。

李全死後,李璮襲職,然後開始了他在山東長達30年的擅權生涯。與李全一樣,李璮也是個地道小人,他經常藉口攻宋,向蒙古要錢要糧要官,有時甚至還會與南宋暗中勾結,始終懷有二心。

忽必烈即汗位後,與阿里不哥進行終極PK,曾一度想調用李璮的軍隊去打阿里不哥,但李璮對忽必烈的家事不感興趣,就藉口防禦南宋軍隊北侵,拒不出兵。

不出兵就不出兵吧,後方也很重要,只要你能確保沒人在我後院放火就行,為此,忽必烈還封李璮為江淮大都督。李璮向忽必烈保證說:“放心吧,我是你的消防員,有我在,沒人敢放火……就是有人放,我也能滅掉。”忽必烈聽他這麼說,這才放心引兵北上。誰知,還沒過多久,便傳來消息,李璮自己在忽必烈後院放了把火。

忽必烈因何事轉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李璮造反了!

李璮造反是打著光復漢人政權的旗號,據說,他還四處聯絡漢族地主武裝,邀請他們一起造反。而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想把山東徹底變成他的獨立王國。可惜的是,李璮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振臂一呼,應者寥寥。

忽必烈是何等的人物,自然不會被這種跳樑小醜亂了陣腳,當即組織人馬對李璮發起進攻。李璮哪是忽必烈的對手,很快就成為後者的甕中之鱉。李璮突圍幾次都沒能成功,見大勢已去,就放任部眾自行逃命,然後投湖自殺。誰知由於湖水太淺,李璮沒死成,後被蒙古軍隊俘虜殺死。

平定李璮叛亂,連同阿里不哥的敗降,一南一北兩方面的勝利,基本鞏固了忽必烈的政權。但李璮叛亂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見的,本來忽必烈對漢人的印象還挺不錯,就因為這件事,他對漢人的疑懼心理日漸加深。

忽必烈因何事轉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李璮之亂”

對了,還有件事,考試的時候不會考,我在講南宋歷史的時候只是提了下,沒詳說,估計你現在肯定已經忘了。但是,這件事對於忽必烈的集權化過程,又很重要,所以我想了想,就簡單介紹下吧。

這就是蒙古歷史上著名的“李璮[tǎn]之亂”。

李璮是金末紅襖軍領袖李全的兒子。有人說紅襖軍是農民起義軍,但其實李全更像是個亂世軍閥。當年,李全一面壯大自己的實力,一面在宋金之間周旋,坑東家騙西家,以博取高官厚祿。後來,李全被南下的蒙古軍欺負得夠嗆,被逼無奈之下就投降了蒙古,然後被蒙古方面任命為山東地區的行政長官。

李全死後,李璮襲職,然後開始了他在山東長達30年的擅權生涯。與李全一樣,李璮也是個地道小人,他經常藉口攻宋,向蒙古要錢要糧要官,有時甚至還會與南宋暗中勾結,始終懷有二心。

忽必烈即汗位後,與阿里不哥進行終極PK,曾一度想調用李璮的軍隊去打阿里不哥,但李璮對忽必烈的家事不感興趣,就藉口防禦南宋軍隊北侵,拒不出兵。

忽必烈因何事轉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不出兵就不出兵吧,後方也很重要,只要你能確保沒人在我後院放火就行,為此,忽必烈還封李璮為江淮大都督。李璮向忽必烈保證說:“放心吧,我是你的消防員,有我在,沒人敢放火……就是有人放,我也能滅掉。”忽必烈聽他這麼說,這才放心引兵北上。誰知,還沒過多久,便傳來消息,李璮自己在忽必烈後院放了把火。

李璮造反了!

李璮造反是打著光復漢人政權的旗號,據說,他還四處聯絡漢族地主武裝,邀請他們一起造反。而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想把山東徹底變成他的獨立王國。可惜的是,李璮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振臂一呼,應者寥寥。

忽必烈是何等的人物,自然不會被這種跳樑小醜亂了陣腳,當即組織人馬對李璮發起進攻。李璮哪是忽必烈的對手,很快就成為後者的甕中之鱉。李璮突圍幾次都沒能成功,見大勢已去,就放任部眾自行逃命,然後投湖自殺。誰知由於湖水太淺,李璮沒死成,後被蒙古軍隊俘虜殺死。

平定李璮叛亂,連同阿里不哥的敗降,一南一北兩方面的勝利,基本鞏固了忽必烈的政權。但李璮叛亂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見的,本來忽必烈對漢人的印象還挺不錯,就因為這件事,他對漢人的疑懼心理日漸加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