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前的歷史是什麼文明,為什麼很少有記載?

半夏微涼a


所周知,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那麼,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咋樣的呢?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所以,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堯舜時期,傳說的時代:三皇五帝。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

我們一般用遠古來稱呼堯舜以前的歷史,遠古是指夏朝以前漫長的社會。那時候,社會生產十分低下,人類進步非常緩慢,經歷了距今有170萬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漫長時期。遠古時期,沒有文字記載,全靠神話傳說和世代流傳下來的。

經炎黃華夏之“人文初祖”再到堯,舜,禹時期,當時部落合盟,他們是由參加聯盟的各氏族部落酋長的推薦,挑選舜當繼承人。我們的祖先當時還處在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後期,做酋長的並沒有將職位和權力當成自己的特權。

《尚書》、《史記》都從黃帝時代開始記載了。距今約5000年,屬於龍山文化時期。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開始。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禹在晚年時,曾想仿效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做自己的繼承人,但沒有成功。禹之子啟宣稱,天下是他父親打下來的,理應由子孫繼承。他用武力除去了反對他的所有人,公開宣佈自己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代國君,確定了奴隸社會國家。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


胡亂看一點東西


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的奴隸制王朝,而在夏朝之前則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之所以要加上“傳說”二字,則是因為當時的年代不詳細可考,只是根據故老傳說的記載流傳而已。

三皇有多種說法,有說天皇、地皇、人皇,也有指伏羲、燧人與神農,三皇時期社會還處於鬆散的氏族形式,其中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最為強盛。

到了五帝時期,部落之間的交流開始多了,開始形成了部落聯盟,炎帝部落開始與黃帝部落發生了阪泉之戰,最終掌握農耕技術的炎帝部落戰敗,掌握了馴養馬匹的黃帝部落成為勝利者,兩大部落聯合成為新的炎黃部落聯盟。

而炎帝部落有一部分人拒不承認黃帝部落的權威,他們與東夷聯合起來反抗炎黃部落的統治,他們已經開始冶煉金屬,在裝備上已經超過炎黃部落的水準,但是很可惜他們的攻擊力有所不足,於是在涿鹿之戰他們的首領蚩尤被殺,部落被迫南遷與南方的九黎融合成為苗族的祖先。

五帝以軒轅黃帝為首,其次分別是顓頊、帝嚳、堯和舜,其中顓頊是黃帝的次子昌意的兒子,帝嚳是黃帝的長子玄囂的孫子,堯是帝嚳的兒子,舜是黃帝的八世孫,所以五帝雖然號稱是天下推舉有德者居之,但是推舉人是有資格限制的,不是黃帝血脈後裔是不能夠被推舉的,包括後來的大禹都是有黃帝血統的貴族。

黃帝時期其實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了,只不過還沒有建立國家,到了堯帝時期,堯正式建立國家,國號為唐,所以堯帝人們也稱他為唐堯,後來堯的兒子丹朱沒有能力,帝位被女婿舜取得,舜建立虞朝人稱虞舜。

堯帝晚年天下暴發了大洪水,開始是崇伯鯀受命前去治水結果失敗被殺,後來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的使命,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歷經十三年時間終於治水成功,禹也因此在天下威望極高,被推舉為帝位的繼承人,舜後來果然傳位於禹。

禹年邁時,眾人推舉皋陶為繼承人,結果皋陶還沒繼位就去世了,眾人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結果禹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啟出兵討伐伯益,自己繼承帝位,從此開始了奴隸制王朝家天下的時代。


飛凡看歷史


有,“虞朝”但確實缺少很多史料或其他方面的佐證,以至於不能真正意義上的確定他的存在!!!

其實當時夏朝還沒有被證實的時候,甚至都沒有人能夠確定夏朝(已證實的)是否是中國的第1個王朝。但後來夏朝的遺址被進一步考證,中國才承認了夏朝的存在,不過國際上的一些歷史學家卻始終不認可,認為夏朝是中國學者捏造的歷史假象。不僅是夏朝,還有殷商也是如此。在殷商廢墟還沒有被大量發現時,不僅是國外考古方面的學者不相信其存在,連中國的一部分學者也一樣,不能確定有商朝的存在,但是考古學家們並沒有放棄這方面的考察,相反更是激起學者們的濃厚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於帶來了收穫,考古學家們發現關於商朝的文物在殷虛裡發現一件又一件,關於商朝的信息量越來越多,這些信息的發現印證了很多事情的存在。因此也就有學者們確定並且承認了商朝的存在。

今天我們要講的朝代就是“虞朝”,在我國它是相當神秘的,人們至今都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解釋。《河北學刊》上曾經有一位作者寫下一篇論文,說:虞朝很有可能是真正存在過的,一下子就引起了相關人士的注意,虞朝在史上也有著相關的記載,即“虞舜”就是指舜帝重華,舜帝姚重華之所以被如此稱呼“重華”二字“重”字是因其眼睛是雙瞳仁,而“華”字大概也許是華夏族之意。

對於“虞朝”從歷史文化的記載中,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韓非子的記載,從《韓非子-顯學》的記載中,我們瞭解到“虞夏”有著2000餘年的歷史。若是此數據正確的話,以及近代考古學家們的發現這樣綜合信息來看,夏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應該將近有471年,而“虞朝”的存在就更加的長遠了。

存在了1600年,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我們知道夏朝的開始應該是原始朝代的晚期,而其存在400多年,而照推算,“虞朝”若是真的存在於中國的歷史,那麼就足足有1600年。這1600年,“虞朝”又是怎樣維繫的呢?在原始社會的朝代,他們又怎會有帝王以及王朝的概念?

經過這樣一個分析,一些學者持否定態度,也有著他們的道理。“虞”這個詞就像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又如海市蜃樓般一真一假,似乎沒有一個真正的線,但是又沒有哪一個答案可以有著完美的論證。似乎存在過,又似乎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王朝,真正意義上的“虞朝”算是舜歷史上的所謂孃家。“虞”氏部落在春秋時期,對於夏以前的朝代是“虞”可謂是肯定至極,說的是一點都不含糊的,但是讓人遺憾的是春秋以後相關的記載不知道遺失到哪了。有關“虞朝”的史料可以說幾乎是沒有的。我們看到戰國以後的文獻,雖然也有著對於“虞朝”的傳說,但是這些內容大都經過加工處理、改造過的,可信度相對於來說還是比較低的。但是不管如何,這些傳說給我們的古代中國更是增添了些許的神秘,讓人們對歷史充滿崇敬的同時,也多了積分遐想。



姑涼愛旅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我們先聽一首周杰倫的《愛在西元前》,妙動的旋律在耳邊迴響,當然這不是今天的主題。而我們真正關注的是方文山先生為這首歌的作詞。

夏朝(約公元前2049年)之前的文明在中華大地上僅僅存在傳說,民國史學家張蔭麟這樣說過“三皇五帝形象存在的功用就是把中國古代史大大簡化”。還是這首歌詞“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所以說這種象徵的精神對中華名族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

此刻,讓我們的目光灑向廣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去尋找人類最早的文明。公元前6000年到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已經開始人工灌溉,糧食的產出大大的超出了需求,進一步催生出了手工業,考古發現那時的亞麻紡織技術甚至超過了現代。公元前2270年,閃米特人薩爾貢在那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阿卡德帝國,將蘇美爾文明推向高潮,而這首歌詞就是對這個燦爛文明的最好詮釋!

古埃及文明出現於公元前約5000年,那位擁有史上最早調色板(化妝之用)的國王那爾邁在公元前3100年前統一了全部尼羅河流域,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與此同時,公元前2700年,印度也出現了“河谷文明”,摩亨佐·達羅遺址的考古發現,那時候幾乎所有的房子裡都有帶噴頭的浴室和衛生間。腦洞一下,現在的印度到底是“進步”了嗎?

千年時光一晃而過,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傳說。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進行了青銅的冶煉,建造出了大量的城市,輝煌的文明毋庸置疑。埃及人計算出了365天的太陽曆,坐上了有帆的船,建造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屹立世界數千年。蘇美爾人的《吉爾伽美史詩》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最早的浪漫情書,現存的古埃及《亡靈書》更是見證了人性的善惡。

這也許就是人類文明最初的記憶。





文史乾坤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是為夏朝,而後,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那麼,夏朝之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呢?追本溯源,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在漫長的時空歷程中夏朝之前的中國是怎樣的吧。

夏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期,統稱為“上古時代”。或稱“遠古時代”、“三皇五帝時代”、“神話時代”。

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自公元前3000至前21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她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絃琴,開始蜡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姓姬(或雲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竄,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鹹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后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相傳堯的末年,洪水氾濫,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而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導的方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大禹之後就是夏朝了。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夏朝的統治者。是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當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瞭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瞭解中華祖先的文化。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統一和連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展當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國也曾經被外族統治過,但是,不是我們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文明,相反的,中華文明是一種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總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們所同化,融合,使我中華文明更趨先進,更具活力。










周朝文DMU


夏朝前歷史即中國古代夏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國猿人(較早期為一百七十萬年,較晚期為四五十萬年)只在地下留下原始的舊石器文化,不可能有當時的神話傳說留傳下來。到大約六七千年以前,各地以不同形式走向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保留下了新石器文化。這時各族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及宗教和神話,但往往是些朦朧的記憶或結合後來的宗教思想所作的描述。到大約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後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有了內容較豐富的神話傳說。

最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總是氏族部落關於其本氏族或本部落的來源及其祖先的神化故事。這樣的神話傳說靠歷史文獻記載下來,並逐步發生由較簡樸到較複雜,由缺乏系統到逐步有系統,由神性很濃逐漸演化成人性,由純神話逐步變成歷史故事的演進變化。從西周到戰國,就是中國古史神話傳說演進變化的時期。漢代則把它歷史化、定型化。

西周文獻中的古史神話傳說今存反映古代各族神話傳說的最早文獻,是《詩》和《書》中屬於西周的一些篇章(包括西周加工的夏商文獻遺篇)。還有《易》的卦爻辭,因其錄事隱約,不如《詩》、《書》那樣明確反映了有史實作為背景的一些商周兩族的古代神話傳說。

這些文獻中所見的古史神話傳說,只說商和周兩族是由天神生下來的,都住在一位天神禹敷布的土地上。商前有夏,夏、商、週三代前後相承,活動在“禹績”之域,夏和周是西土先後相承之族,殷商是東方的部族。根據《詩·大雅》,周自遠祖以來婚姻氏族是姜族;根據《書·呂刑》,同時存在有苗族及重黎之族。《天問》所載的古史神話傳說《天問》是一篇內容截至春秋末年止的神話史詩,所敘歷史範圍與《詩》、《書》相近,但遠不及《國語》、《左傳》。據顧頡剛先生考證,《天問》並非屈原所作,大約與《尚書》、《詩經》同時。

《天問》全文以三百六十九句提了一百七十八個問題,其中涉及天地開闢、洪水傳說、大地情狀、夏古史傳說、商古史傳說、周古史傳說、古史逸聞和吳楚史事傳說等八方面內容。在《天問》中,①仍以夏、商、周為中國古史體系。夏之前是天地開闢及洪水故事等;天地開闢後最早的神是鯀、禹,也有了共工、舜等神話人物,並出現了一次堯的名字。②敘商代歷史從舜開始,以舜為商祖。③《天問》的古史神話傳說中沒有《國語》、《左傳》中顯赫古史人物炎帝、黃帝、太□、少□、顓頊、高陽、高辛、帝鴻、金天及秦祖伯翳、楚祖祝融等,可知《天問》所記遠在這些傳說出現之前。

春秋戰國前期的古史傳說春秋到戰國前期的主要文獻《國語》、《左傳》中。敘古帝古神名增多,古史傳說繁備。最要者開始說虞、夏、商、週四代相承,其始祖神是虞幕、夏禹、商契、周棄,以及每代必祭的幾名宗祖神;齊、楚、秦的宗祖神亦提出;排出黃帝、炎帝、共工、太□(昊)、少□、顓頊前後相承的古帝名次,以及他們的一些遺墟所在;又有與堯、舜族相聯合的高陽氏、高辛氏後裔十六族,以及與堯、舜族作鬥爭的帝鴻氏、少昊氏、顓頊氏、縉雲氏後裔四個族。其中高辛為商、唐二族的共祖,顓頊為舜及楚的共祖。而禹的事績亦增多,他除敷土地治洪水外,還劃分九州,成為社神。

此期古史傳說中的始祖、宗神系統更加繁備。商、周、姜、嬴、羋、苗等實有其族者,祖先全出自本族始祖系統;而傳說中的虞代,除奉東方諸宗神外,又以西方黃帝為始祖,然後組合成其祖先體系。夏代雖自始至終以西方宗神為祖先體系,但因東進建立王朝後與東方部族融合,遂將東方的宗神顓頊迎入自己的祖先體系中,作為本族始祖黃帝的後代。此外在東方另出現了幾個顯族的世系。又此時的東方的堯的地位比《天問》時已有提高。但仍不突出,尚未成為宗神。

戰國時的一部神話故事全集《山海經》,把流傳到當時的古代神話全都彙集在書裡,在書的後半部出現了許多神的世系。該書分《山經》、《海經》兩部分。《山經》當寫成於戰國前期,《海經》當寫定於秦或秦漢之際。書中敘神話人物世系在《海經》,《山經》則只零星舉到一些神名和他們一些活動,可知諸神世系的排成在秦漢之際,只是神話的內容沿自古代傳說。在《山海經》中,不僅包括其他典籍中的大部分古史神話人物,而且新的神也多至不可勝數,如各地、各山皆有司守之神或居住之神,有名的西王母也首見於此書。但帝堯仍未入諸神世系,其他位較低。戰國中後期加工編成的古史傳說戰國諸子為宣揚自己學說,競相稱說古史。儒、墨、道、法、兵、雜各家及縱橫辯士、詩賦家,都多少不等談到古史人物。除道、法、兵家曾提出過新的古帝外,其餘各家大都據原有的傳說人物編成自己說。

①儒、墨推崇堯、舜、禹的“二帝三王”歷史系統,盛稱堯、舜。儒家說堯和天一樣大,堯、舜、禹是取法天道的道德最高的聖王;墨家說他們是各以其賢能被舉遞相禪讓的聖王。儒家蒐集材料編《堯典》、《皋陶謨》並加工《禹貢》,塑造堯、舜、禹的盛德大業,編成“二帝(堯、舜)三王(禹、湯、周文王)”歷史系統。原地位頗低的堯頓成聖王,湯、文王也尊不可言。故儒家出於政治目的編排的二帝三王系統,與古史記載自不相同。


小城敘史


您好,在下杉竹居士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根據考古學研究,夏朝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這個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夏朝之前的歷史階段包括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早期,這是考古學上對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四五千年前,這一時期統稱為原始社會時期。

從文化記載的角度來說,目前發現最早的圖文符號刻畫出現於距今8000多年前,這一時期正處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個階段也正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為中華文化遺留下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鑽木取火、建造房屋、養蠶絲織、畜牧農耕、五行八卦、禮樂制度等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大的發明事件都在三皇五帝時期完成了,為人類文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奠定了基礎。

遺憾的是,由於那個時期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文字,因此在史料記載方面是基本缺失的,後人只能靠口口相傳和一些零星的圖文符號刻畫來試圖去揣摩和想象這段中華文明史上的璀璨時期。這也是中國神話體系的發源時期,盤古、女媧、炎黃二帝、共工、祝融等每一位炎黃子孫都耳熟能詳的偉大神話人物,他們大都是上古時期人們出於對英雄的崇拜以真實人物為原型進行刻畫和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迭代演繹而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杉竹居士


夏朝之前是什麼文明,按現代有記載歷史來看,沒有明確答案的,我們現在聽到的學到的,都是口口相傳的傳說,或是後代人們對未知神秘事物的想象,因此有夏之前的中國屬於傳說時代,而從夏朝的建立開始,中國進入了半信史時代。

據《中國人史綱》記載,信史時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記載著當時社會的情況的時代,而與它相反的便是傳說時代。傳說時代與信史時代,從傳說時代到信史時代之間有一個過度的時期,這個過度時期有點長,達到了1500多年。這個時期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空白期。在這個時代,有一部分歷史史實得到了考古學家的肯定,但也不缺少神話傳說,而往往還有多次一連數百年的歷史空白,這段時間沒有任何的歷史記載,也沒有傳說,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後代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因此這種錯綜複雜的時代,就被稱作半信史時代。半信史時期是最讓歷史學家頭疼的時期,有些人物會出現在多個年代,還有些人物活了幾百年,甲骨文記載的互相混淆多變,讓人無法分辨,有些事件也是無法澄清出頭緒。夏朝之前可能就是一個個的原始部落,談不上什麼文明,而夏朝可能也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強的部落慢慢發展,慢慢的變得更有秩序,等級,,,然後慢慢的開啟了輝煌的華夏文明。


稜鏡看點


三皇五帝


大白饅頭好吃


那時還是原始文明呢!三皇五帝時還是舉賢任能,吃大鍋飯。重要的是文字體系不成熟,書寫保存更是問題。最最最重要的是,那時農耕不發達,靠摘果子打獵為生,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精力去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