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工程的研究與實踐計劃:貢獻、見解與未來方向

協作工程的研究與實踐計劃:貢獻、見解與未來方向

引用

De Vreede G J, Briggs R O. A Program of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ntributions, Insigh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36(1): 74-119.

摘要

協作工程(CE)是一種設計和部署可重複協作工作實踐的方法,允許業內專家在無法得到外部專業協作人員長期支持的情況下仍可以執行項目。自 2001 年以來,CE 一直備受關注,吸引了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的科學家。對 CE 的研究始於如何運用 ThinkLets 模式語言將專業協作專業知識轉移給新手,之後主要集中於關鍵現象、結構化設計方法的理論發展,培訓方法、技術支持、設計理論以及側重於 CE 方法的各領域相關實驗的研究。在本文中,我們對 331 種出版物進行文獻評估,並詳細介紹了 CE 研究與實踐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從 CE 研究的主體中提取了關鍵論點,並明確尚未探索的重要研究領域,最後論述了未來 CE 研究的方向,如隨著社會、組織、技術和協作性質的發展而湧現的研究契機。

關鍵詞 協作工程、協作、思維方式、協作模式、在線協作

介紹

團隊的形成是為了創造價值,而這些價值很難通過個人努力來實現。近幾十年來,團隊合作成為實現組織目標的主導結構。在 20 世紀 70 年代,研究人員開始開發基礎協作技術,直到 90 年代初,研究發現使用高級工具(如 Group Support Systems(GSS)和 Group Modeling Tools)進行復雜的創造性團隊合作好處頗多。儘管在實驗室和現場取得了強勁的成果,但團隊協作技術過渡到工作場所的速度卻很慢。許多投資於這類技術的組織在報告中說明了這項技術具有強勁的投資回報(ROI),也承認可以獲得了巨大價值 ,但最後還是放棄了這項技術。事實證明,該技術的潛在優勢通常只有在由協作專家(如專業促進員)領導的團隊中才能實現,可協作專家既稀缺又昂貴,他們的特殊技能給予其很高的向上職業流動性。他們往往會迅速晉升,使組織中沒有人知道如何利用協作系統創造價值,因此,許多團隊無法實現團隊協作技術的潛在優勢。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協作工程(CE)在本世紀初作為一門學術學科孕育而生。它的創建目的是使非專家能夠在沒有協作專家支持的情況下發揮協作技術的優勢。CE 研究有兩個核心焦點:第一,它側重於如何為高價值任務設計有效的、可重複的、由技術支持的協作工作流程,第二,它將重點放在如何將設計轉移給實踐者(缺乏協作專業知識領域的專家),但很少甚至沒有技術方面的培訓。

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們對 2001-2017 年間 CE 文獻的識別過程,隨後的章節概述了我們對 CE 的研究內容及主要貢獻,將其組織成四大主題:基礎、方法、工具和專業性,並確定了可能的研究領域。最後,我們從過去的研究中綜合了一些重要的見解,並勾勒出未來的研究方向以刺激後人對如何提高共同努力創造價值的個人生產率進行持續科學探索。

基礎

ThinkLet CE 研究是源於 GSS 研究人員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許多組織在一至三年後就放棄了 GSS 安裝,即使在擁有令人信服的三位數投資回報的證據的情況下也是如此。追其根源,GSS 的高複雜性乃根本原因。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將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編寫成代碼的方法模式用於團隊成員的學習和重用,由此,ThinkLets 模式語言孕育而生。研究人員進一步定義了可觀察到的、狀態變化的六種協作模式,這些模式描述了團隊的活動方式。團隊可以通過執行一系列 ThinkLet 進行調用相關模式的已知變體。ThinkLets 的概念理論在最近幾年幾乎沒有再被修改,似乎已經穩定下來,然而,使用 ThinkLets 作為理論和設計鏡頭的勢頭似乎正在增強,特別是在學習和遊戲化領域。

協作模式 CE 對協作模式的研究從生成和建立承諾模式逐漸轉移到了趨同(減少和澄清)模式。在生成模式上,大多數研究活動似乎都集中在思維方式和創造性視角上,在過去的十年中,關於生成模式的 CE 出版物很少(如果有的話);而關於組織和構建承諾模式,研究工作當前完全是理論上的和概念性的。相比之下,趨同模式的研究在最近幾年似乎趨於成熟:從最初的研究到定義模式及其測度,各種研究者都在從事探索性的實驗和實地研究,這使得人們對趨同過程和結果有了更深的理解。雖然近期研究已經開始對他們的發現提出理論上的解釋,但根據預測收斂績效的因果理論,關於收斂模式的理論進展仍然有限。而事實上關於融合的會議出版物數量的穩步增加,這表明很多研究者正在進行更多的研究

方法

工作方法 CE 研究人員區分了 CE 方法的兩個階段:設計階段和部署階段,在設計階段,協作工程師與工作人員合作,為可重複任務創建基於 ThinkLets 的協作流程規定,其中該階段的一個重要貢獻是開發 CE 參考模型,該模型是在設計可重複協作流程中不同設計的有序集合組成,如圖 1 所示;在部署階段,流程可在組織中經過大量從業人員的培訓後實施規定,或者可以根據從業者的經驗進一步更新流程規定。

協作工程的研究與實踐計劃:貢獻、見解與未來方向

圖 1 七層協作模型(SLMC)

建模方法 建模方式主要涉及對設計對象的如何表示。在 CE 領域常用兩種建模技術:一個是促進過程模型(FPM),它是特定於 CE 的流程圖,描述了工作實踐的活動及其執行順序的條件邏輯;另一個是議程表示法模型(ANM),它提供了一種緊湊的、結構化的、文本形式的表示,表示工作者進行工程實踐所需瞭解的所有內容。對 CE 建模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出和使用兩種具體的建模技術上。雖然在 CE 現場應用中特別報道了 FPM 的使用,但很少對這些建模技術進行額外的研究。

工具

在工具支撐方面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大量 CE 研究。報告的研究證明了將許多 CE 概念實施到自動化工具中的可行性。大多數實地評估都會產生積極的結果。然而,大多數研究工作似乎都集中在孤立的原型上。除了 CACE 套件之外,沒有集成的工具環境。使用基於 CACE 的 PSA 的第一次經驗是有希望的,但對這類工具的結構化、程序性評估尚未報道。

專業性

CE 現場應用 自 2001 年以來,發表的 CE 現場應用程序源源不斷,這些實地研究針對各種協作的工作實踐在不同的行業進行。他們的研究結果為 CE 方法在設計協作流程質量方面提供了實際適用性和價值的強有力支持。

CE 標準化與認證 許多 CE 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從認證和標準化的角度使 CE 領域專業化。他們對行政長官的基本理念作出了更正式和詳細的描述,還正式確定了許多質量指標,這些指標可用於評估協作工程師在 CE 方法及其交付成果中的每個步驟的績效,並對其進行基準測試。

見解

對 CE 文獻的分析表明了該方法在組織中協作價值創造的有效性。設計和部署協作工作實踐的各種現場應用程序已經證明了 CE 方法的實際用處。CE 方法的科學質量在我們分析 CE 出版物的審查過程進行了評估。從之前詳細介紹的領域和實驗的發現中,我們提取了一些關於 CE 研究和實踐的見解。

(1)CE 減少組織對協作專業人員的需求; (2)CE 設計可轉讓給從業者; (3)CE 設計基於功能,而不是技術; (4)首席執行官關注實踐,而不僅僅是人或技術; (5)CE 標準使專業化成為可能。

未來研究方向

CE 方法的未來研究

(1)CE 設計理論:CE 是一種以 ThinkLets 模式語言和 SLMC 為核心的設計方法;

(2)思維方式:就 CD 思維方式而言,必須根據上面概述的新的協作和團隊現實來確定,並討論 CE 設計理念需要在多大程度上進行調整;

(3)工作方式:由於先前的研究提供了初步證據,未來關於 CE 工作方式的研究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

CE 工程工具的未來研究

未來的研究需要開發能夠支持眾包流程和其他形式的大規模協作的 CACE/PSA。

CE 專業化的未來研究

雖然 CE 的許多實際運用已經被報道,但關於用 CE 原則設計的可重複過程的可持續性的研究報告並未出現。我們可以對過去的 CE 項目進行跟蹤,以確定這些可重複過程仍在使用的程度、進行了哪些修改以及它們的性能與最初的基準和預期進行了比較,這將是很有價值的。

總結

我們希望這篇論文能幫助 CE 研究界應對“在沒有協作專家持續支持的情況下將工程進行部署”等挑戰,並在每一個研究方向上繼續取得進展。近年來,對高性能協作的需求並沒有減少,未來也不太可能減少。組織創新、運營和管理的日益複雜使得高績效協作成為組織生存的“必要條件”。關於團隊性質、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現代協作工作形式的現狀正推動著協作工程研究和實踐快速發展。

致謝

本文由南京大學軟件學院 2018 級碩士許金翻譯轉述。

感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B14034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732003,61772014)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