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坎,僅僅靠提振銷售是過不去的,企業內部必須做出五大“精簡

危機之下,很多企業在營銷上面想各種辦法,擴大直播、社群、微商、全員營銷

等銷售通路,通過補貼租金、穩定渠道、擴大招商等措施發展渠道,通過政策補貼等方式爭取資源等等,這當然是面對現實必須要做的,也是有作用的。

2020這個極其特殊的難關,僅僅靠在業務手段上的增強,是絕對過不去的。必須要有結構上的變化!除非是有增長可能的行業,還可以保持謹慎的擴張策略。否則,企業必須在內部管理做“簡”法、上手段,才能應對當前的特殊形勢。

而從我們對企業群體的微觀觀察的角度,不少企業業務多、產品多、型號多,人多、官多、稱謂多,單位多、部門多、層級多,人效低、週轉低、回報低,架構複雜、流程複雜、管理複雜。這些複雜的內部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成本浪費管理漏洞,也阻礙了人才的成長與更多商業機會的獲取,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

勇於改變,就是機會!無動於衷,死路一條!

但是,一直以來,當今時下,多少企業會在人員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等內部結構上在做真正有效的調整呢?恐怕還得打些問號。

這個坎,僅僅靠提振銷售是過不去的,企業內部必須做出五大“精簡

我們認為,企業必須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在這五個方面進行“精簡”——

【精簡產品】

在產品精簡上有巨大的空間。

中國企業普遍做得多而雜(哪怕那些所謂專業化的公司,其實產品品類、產品型號也非常多,這與粗放經營是直接相關的),這其實對經營質量的影響是不斷在增大的。在特殊時期,必須對產品進行大力度的精簡。要減少低毛率的產品品類、市場容量小的產品品類、自身競爭力弱的產品品類,要不斷減少產品型號,從產品企劃開始合併同類項,並開始建立更加科學的產品管理體系。

同時,務必加速清理庫存產品,如果庫存佔比過高,導致現金流吃緊、渠道不暢,很有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

產品牽連起企業經營的前後端,產品的調整也是內部管理調整的基礎。對產品的的精簡一定要秉承“戰略導向”、“問題導向”,科學理性,不能過於樂觀。服務業也同樣可以參考,只是你的產品可能是以“服務”的形態呈現而已。

【精簡組織】

必須要合併部門、合併業務單元,大力精簡組織架構。

一些事務性的部門可以合併、一些沒必要獨立存在的職能部門可以合併,可以減少部門管理費用;一些長期低效無效的經營單元、一些原來基於擴張戰略

而分設的小單元,都可以合併,或者在內部管理中降級,要把內部經營單元的規模門檻適當加大。

一個部門、一個單元就是一個體系、一套班子,兩個部門的管理成本必然比一個部門高,在形勢好的時候,能夠通過組織裂變增加積極性,從而獲得擴張來提高銷售而降低費用率,但在現在這種特殊時期,擴張基本不可能,就一定要收縮、一定控制,適當把關鍵人員保留好,以後再看機會。

【精簡層級】

管理層級是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管理文化的“殺手”!

多一個管理層級,多了很多成本、降了很多效率。像GE這樣幾千億、幾十萬人、全球化的公司,韋爾奇把組織層級從13級減到8級;美的這樣千億級、十幾萬人、經營很複雜的公司,方洪波把組織層級減到5-6級,總部從員工到方洪波只有3-4級。

相比之下,不少中小企業的組織層級恐怕比他們還要多、還要複雜,但卻不以這然。這裡面

隱藏著巨大的成本黑洞與官僚習氣,同時大大影響了決策的效率,必須進行強制精簡,甚至包括幹部稱為,都要“小”,不要把“官位”叫得那麼大。一個小公司,哪需要那麼多“總”、那麼多“O”!

【精簡幹部】

很多企業隨著業務發展,不斷封官許願,導致官員越來越多。

官員多了,指手畫腳的人必然越來越多(在我們的文化裡,很多人自然地把當幹部當作權力與享受,真正職業化的幹部還遠遠不夠),一個數字可以證明的就是企業的“官兵比”很高,從我們的數據看,大約在1:5左右,這一定要提到1:8甚至 1:10以上。如任正非所言,人力成本中最主要的是幹部的成本,一定要嚴控。減10個普通員工,不如減一個績效不好的幹部。一方面必須強制減少幹部數量,另一方面可以設置專業幹部序列,專業人士的職業通道不必都擠到“指揮官”序列。

此外,越高級別的幹部,越要帶頭檢討,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的措施,甚至要重新述職、評議、任用。幹部調整一定要從頂層開始,才能真正見效。

同時,大膽打破平衡,提拔一些高潛力的年輕人才,也讓更多人看到希望。不能一講到調整就只是調整下面的幹部與員工,上面鐵板一塊,紋絲不動,這樣會帶來更多的人心惶惶、人心不在,反而產生新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大力調整,降低幹部成本、降低管理成本、減少管理費用,也能夠避免官氣太重。

【精簡冗員】

中國企業的人力成本一般都都越來越高。

在自然生長的情況下,不少企業人員老化、人情世故人際關係牽連多,導致人員淘汰與調整越來越難,現在必須以人效為標準,對

產出低、人效低的業務單元進行人員調整。

此外,雖然是非常時期,但是對效率方面的投入也要考慮,很多企業不習慣於上系統、上自動化設備,總是簡單加人,覺得這樣搞得懂、可控、短期成本低、見效快,但是這樣反而不斷推高了企業管理複雜度與管理成本,企業要有長期思維,這個時候反而要增加一些IT系統、自動化系統等等,只要在2-3年內能夠有效替代人手的、賬算得清楚的、對效率改善比較明顯的,就應該逐步增加。也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對人員的依賴,並且不斷提升管理效率與生產效率,建立長期的競爭力。

總之,在當前形勢下,僅僅通過營銷端的加強是不足以應對危機的,必須在內部管理上做精簡,更何況,不少企業存在“精簡”的空間。但也不是簡單粗暴的裁減,而是秉承“戰略導向”、“問題導向”,認真對待、認真分析,剔除不合適的。這些方面也都有不少公開的工具與方法可以使用,關鍵是要真正行動起來。

既然這是一場“大考”,那就必須來做一場體檢。其實認識到了這些,那麼現在的形勢正好是變革的機會。因為在平常時期,推動變革的動力壓力都不大,而現在,推動變革的阻力會小很多。

趁此機會,梳理內部經營管理,不要浪費了這場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