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井戒火”淺考


“東井戒火”淺考

(圖一)青龍、白虎。

此陶井欄出自洛陽金村附近,器物年代為東漢。其上共有九個神獸形象,同時期此類陶井欄時有出土,構圖不一,多以淺浮雕的形式出現。上刻“東井戒火”四字者,最佳。經本人淺略考證,九獸稱謂依次為:青龍、白虎、應龍、畢方、蚩尾、朱雀、夔龍、旱魃、獬豸。

青龍、白虎形象多出現在宮闕、殿門、城門或墓葬建築及其器物上,為世人熟知,故在此不詳盡闡述。

“東井戒火”淺考

(圖二)朱雀,夔龍,旱魃。

畢方。張衡《東京賦》中說:“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畢方,古代傳說中的火災之兆。

《五藏山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

畢方鳥、飲水牛是漢代東井滅火陶井欄上常有的圖飾,有一說,畢方鳥是古代的消防員,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隊員的標誌性裝束。也未必,或許畢方只是火災出現的標誌,又或是一個火災預警信號,假如真有消防員也是那頭悠哉悠哉低頭飲水的牛,畢 方鳥與飲水牛同時出現是遵循事物的相互剋制、制約或抑制的關係。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如此,這飲水牛便不是普通家畜,既不是水牛更不是什麼奶牛,而是夔牛。

又,古籍載“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所謂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只是古人望圖生義的一種臆想,後人尚古,附會而已。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世上也沒有真實存在的實體“龍”,夔龍的原型是灣鱷,也就是我國特有的物種揚子鱷。

朱雀。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東井為水事。』宜火者,喜南方。南方屬火,朱雀,南方之神,火屬性。圖2神獸為上朱雀,中夔龍,下旱魃。朱雀欲飛,夔龍捕之。夔龍主水,朱雀屬火,五行相剋而已。

旱魃:魃,旱鬼也,屬火。根據古人的描述可知,旱魃呈侏儒狀,眼睛是生在頭頂上的,至於旱魃為何物,形象到底如何,因無確定實物相佐,今人早已不得而知了。《子不語》卷一《旱魃》裡對其的描寫為:“猱形披髮,一足行。”那麼,猱又是何種物體?《賢奕編·警喻》載:“獸有猱,小而善[攀]緣,利爪。”查閱相關資料得出,旱魃、猱的形體都是很小的,這也與圖2的左下神獸相符。《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 旱魃出,赤地千里,屬火,克水。在漢代洛陽百姓眼中,旱魃似乎就是司火的朱雀幫兇,狀似灣鱷的二足夔龍張嘴咬住了展翅欲飛的朱雀,朱雀掙脫不能,發出淒厲鳴叫,而旱魃也畏縮在夔龍之下動彈不得,由此表達出了洛陽都城居民對頻發的火災及旱災的深惡痛絕。旱魃雖惡,人人避之不及,然旱魃之形象能出現在漢陶井欄上也就不奇怪了。

“東井戒火”淺考

(圖三)應龍、畢方、蚩尾。

蚩尾:漢代蚩尾亦未見實物,或有實物存世而今人不識。蚩尾是鴟尾的前身,梁思成曾做過考證,以漢石闕分析,“屋頂兩坡相交之縫,均用脊覆蓋,脊多平直,但亦有兩端翹起者。脊端以瓦當相疊為飾,或翹起,或伸出,正式鴟尾則未見也。”換句話說,做為屋脊的鴟尾在漢代並未真正形成,但蚩尾是存在的,蚩尾是鴟尾的前身,“蚩尾”一詞是漢代人對一東海海獸的稱謂,今人推斷,蚩尾可能就是鯨魚。《蘇氏演義》:蚩,海獸也。漢武作柏梁殿,以蚩尾水之精,能卻火災,因置其象於上。畢方屬火,蚩尾主水。漢陶井欄浮雕中蚩尾一巨爪緊抱畢方,張口,露出狀似鯨牙的巨齒,蚩尾上聳,作張牙舞爪狀,畢方掙扎欲飛卻動彈不得,此乃五行相剋之象。蚩尾又作魚虯,隨其功能、式樣轉換而稱謂、身份亦有不同,其演變如下:蚩尾[魚虯]——鴟尾——鴟吻[又,螭尾,民間稱鰲龍]——龍吻、正吻、大吻。

今見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鴟吻多作上翹鴟尾魚形或龍形,與漢代蚩尾形象應該是有區別的。《菽園雜記》:“今殿庭曰螭吻,衙舍曰獸頭,大抵皆蚩也。殿為龍形,衙舍為獸形或為魚形,以別於宮殿,皆以意為之,非其本則然也。”由此可見,獸形、魚形、龍形三者皆通,只不過是級別不同形象不同而已,在未攀上高高堂殿之前的蚩尾是以神獸的形象出現的,這似乎已無爭議。通過對鴟吻與圖3大嘴獸的頭部對比可知,二者有類同之處:一,均做張口狀;二,上下有並排的狀似鯨牙的巨齒。至於圖3大嘴獸的長長尾巴,唐人劉孝孫駁顏之推作“蚩”為“鴟”論的同時,對蚩尾做了進一步分析,其結論與圖3大嘴獸倒也有暗合之處:蚩尾,是水獸作蚩尤是也。蚩尤、銅頭、鐵額、牛角、牛耳,獸之形也。古老傳雲,蚩聳聳尾出於頭上,遂謂之蚩尾。

“東井戒火”淺考

(圖四)獬豸

《異物志》釋獬豸:“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是“法”的化身,亦具監察職能。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從廌去,而“廌zhì”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文博》雜誌2012年第一期內有《“東井戒火”陶井正名及相關問題考證》一文,對“東井戒火”是“戒火”抑或“滅火”有考證,筆者亦贊同作者的分析論證,認為畢方只是火災出現的標誌,又或是一個火災預警信號,並非其他文章所講是古代的消防員,而具監察職能的獬豸的出現則進一步論證了這一觀點。可見此類陶井欄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對火災的監察防患,只是進行事前的防範,並非展現火災場景,否定了救火之說,所謂的古代消防員也就無從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