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西園雅集圖》最初成稿見於四川省博物館所藏的甲申(1944年)為嚴谷聲所作之四屏此作地坡不著色,竹樹以水墨為主,芭蕉用沒骨法,畫面素淨,留空較多。至乙酉(1945年)又見數本大千《西園雅集圖》,已可考的有高嶺梅先生的“梅雲堂”本和本拍品。此兩件作品基本構圖源於甲申本,但畫面已作潤飾更顯富麗,人物及細部處理以臻完善。芭蕉修竹皆採用雙色勾填青綠法,地坡設色,襯出婉涎流泉,以及重青綠和硃砂服飾。終成鉅製。

比較“梅雲堂”本和本拍品,人物構圖、題款非常類同,應為同一稿本,兩件均有乙酉(1945年)與壬寅(1962年)雙年款。其題款從字跡斷,均為壬寅年同時落筆。據此,以上兩幅均為1945年稿,1962年成並題款。

題款中“去年有人索寫此圖以代春帖子,因而敦迫甚急,草草於歲除完成之,殊不能佳”,應指《西園雅集》甲申本。至明年“損益舊稿,複製此本”實指創作此本。1945年,稿本完成後,因處戰後,時事變遷巨大,畫成此兩稿而束之高閣。直至1962年,“因展舊作為加數筆” 重新潤飾於香港完成並題款。其一遺贈好友高嶺梅先生。

1945年正是張大千大風堂鼎盛時期,其作品出產頗高。蓋凡鴻篇鉅製,皆有弟子協其完成,據張大千之子張保羅說,張大千在敦煌臨摹的壁畫,凡佛像人物等主要部分,都是由他親自勾勒上色,其緇亭臺樓閣或背景裝飾,則多由門人子侄和喇嘛畫僧協助完成。如“梅雲堂”本上即有“張玉比德補裙花”款及“‘張玉之印’、‘比德’”鈐印。另有1945年作《蟠桃獻壽》亦有張玉款印。張玉,即張心德(約1922—1953),亦名比德。他是大千四兄張文修之子,過繼給張善孖,曾有很長時間都跟隨張大千,大千在敦煌數年,張心德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張心德是張氏第二代中畫藝最高者,張大千藉助手之力,在短期內能完成如此數幅大作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題識:

1、去年冬友人索寫此圖以代春帖子,因為敦迫甚急,草草於歲除完成之,殊不能繼,頃者逭暑昭覺禪林,古樹陰涼複製此本,要不入明清一輩也。乙酉夏月,蜀郡張爰。

2、偶閱宋人筆記,少遊自矜鬚髯日,君子多乎哉。坡翁戲之曰:“小人樊須也。”後人每以此公為冠玉少年,蓋於小說家言。因展舊作為加數筆,敢謂頰添毫,笑笑。壬寅重九,三巴摩詰山園,大千居士。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大風堂

題識:繼恩先生屬,丙寅冬,傅申。

鈐印:傅申


張大千的作品中,人物畫論數量雖不及山水畫,但論造詣,成就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七十六歲時曾說“繪畫中,人物、動物最難,我初學畫時,就是從人物著手畫起,後來才改學山水。”在1975年為《葉遐庵先生書畫集》作序裡曰“人物畫一脈自吳道玄,李公麟後已成絕響,仇實父失之軟媚,陳老蓮失之詭譎,有清三百年,更無一人焉。力勸予棄山水,花竹、專精人物,振此頹風。厥後西去流沙,寢饋於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臨撫魏、隋、唐、宋,壁畫幾三百幀,皆先生啟之也。”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高美慶著《梅雲堂藏張大千畫概說》稱,人物畫的復興,是現代中國繪畫的重要發展,在國畫革新的浪潮中,或“以西潤中”,或“中西融合”,或向日本借鑑,注入了寫實或表現主義的形式。大千先生的人物畫卻是建基於傳統,以復古作為開拓現代的途徑。其人物畫無論造型、色彩和用筆,都教人耳目一新。畫中人面相圓潤,體態豐腴,設色穠麗,線描謹嚴,衣裙圖案精緻,可見敦煌藝術寶藏使大千脫胎換骨,從此進入人物畫創作的黃金時期。

張大千曾撰萬言長文論述敦煌對現代藝壇的十點影響,包括人物畫的復尊,白描線條的定位,鉤染敷彩的重光,棄小巧而復雄偉,變苟簡為精密,畫佛而有確據,畫女性舍病態而取健美,寫實精神的啟示,超現實佛境的體現,最後歸於“西洋畫不足駭倒我國的畫壇。”

若數大千先生在此時期兼具恢宏氣象和細緻經營的登峰造極之作,則非此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莫屬。西圖雅集為北宋蘇軾等十六人在王詵西園的文會,傳由李公麟作畫、米芾撰圖記。與會者的真實性雖被懷疑,但由於其是群體人物畫的好題材,歷代繼作者數以十計,為大千先生創作此圖提供了依據。

畫中人物分為五組,置於開闊的園林。各人的活動一如《圖記》所述,與林泉彝器巧妙配合,具見慧思。人物的線條繼承了唐宋青綠工整的畫風,線條嚴謹流暢、細勁圓潤,設色以層染為主,並留水線以加強衣紋的凹凸感。而修竹芭蕉,濃施石綠,襯施石青,襯托人物雅潔的衣冠,構成古豔精麗的效果。22位人物奇姿異態,各不相同。作者特喜愛鮮豔奪目的藍,紅、綠色相映成趣,豔而不佻,別具一格。畫中的蒼柏、孤松、芭蕉、錦石、竹林、清溪與名流、人傑、學仕、高僧、少女、兒童相影得彰,給人以高古、雅興和歡樂之享受。確為大千盛年時期工筆人物的巔峰之作。


著錄:1.《張大千書畫集第七集》P28-29,臺灣國立博物館1990年出版。

2. 《新金陵與海上名家精品集》圖132,保利藝術博物館。


傅申,1937年出生,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8年到美國,入普林斯頓學藝術與考古系,攻讀中國歷史專業,獲碩士及博士學位。1979年出任美國國立佛利爾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張大千連屏巨幅《西園雅集圖》賞析

附:傅申對題《西園雅集圖記》四屏,149×58 cm×4。

釋文:西園雅集圖記。李伯時效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雲物草木花竹皆妙絕動人,而人物秀髮,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氣,不為凡筆也。其烏帽黃道服捉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觀者,為王晉卿;幅巾青衣,據方几而凝佇者,為丹陽蔡天啟;捉椅而視者,為李端叔;後有女奴,雲環翠飾侍立,自然富貴風韻,乃晉卿之家姬也。孤松盤鬱,後有凌霄花纏絡,紅綠相間。下有大石案,陳設古器瑤琴,芭蕉圍繞。坐於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執卷而觀者,為蘇子由。團巾籣衣,手秉蕉箑而熟視者,為黃魯直。幅巾野褐,據橫卷畫淵明歸去來者,為李伯時。披巾青服,撫肩而立者,為晁無咎。跪而作石觀畫者,為張文潛。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視者,為鄭靖老。後有童子執靈壽杖而立。二人坐於磐根古檜下,幅巾青衣,袖手側聽者,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為陳碧虛。唐巾深衣,昂首而題石,為米元章。袖手而仰觀者,為王仲至。前有髯頭頑童捧古硯而立,後有錦石橋、竹徑,繚繞於清溪深處,翠陰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團而說無生論者,為圓通大師。旁有幅巾褐衣而諦聽者,為劉巨濟。二人並坐於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潀流於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嫋,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嗟呼!洶湧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耶!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傑,卓然高致,名動四夷,後之覽者,不獨圖畫之可觀,亦足彷彿其人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