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各種方案?

南京是明朝立國的根本之地。朱元璋以南京為根據地,西克陳友諒、東滅張士誠,北逐元廷,奠定了明朝276年基業。

但是對於統一天下後是否建都於南京,朱元璋卻一直舉棋不定。


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各種方案?

朱元璋(漫畫版)


1368年正月,朱元璋詔告天下:"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但是詔書中並沒有宣佈都城建在哪裡。

當明朝北伐大軍攻克汴梁(今開封)後,朱元璋很快就親往考察,據他後來在告祭天地的祝文中回憶:

"當大軍初渡大江之時,臣每聽儒言,皆曰:'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既聽斯言,懷之不忘。忽爾上帝后土授命於臣,自洪武初平定中原,臣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 。"


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各種方案?

開封汴梁小宋城

但是,考察結果卻讓朱元璋十分失望,因為汴梁四面受敵,無險可守。但是,汴梁位置居中,水陸轉輸便利,十分適合作為北伐戰爭的大本營,又可以借宋朝故都之名鼓舞民族意識,以支持反元戰爭。於是朱元璋下詔:"以金陵為南京,大梁(即開封)為北京,朕以春秋往來巡狩"。

明軍攻克元大都後,朱元璋再度前往汴梁。這次視察,使朱元璋清醒地認識到,北方經濟十分凋敝,如果建都汴梁,物資全靠江南供給,成本太高。此後他再也沒有到過汴梁,也沒有下令建設城池宮殿,汴梁的京都地位名存實亡。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終於下詔罷除“北京”,改為開封府。事實上,所謂的“北京”只是為北伐戰爭臨時設立的指揮中心和補給基地。

洪武二年(1369年)秋,北方大部盡入明朝版圖。九月,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議定都事宜,群臣"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

但在朱元璋內心已有成熟的方案,他一一駁斥群臣的提議:"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作,亦未易也。"

朱元璋的方案是——以南京和老家鳳陽為京都,因為"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臨濠(即鳳陽)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


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各種方案?

鳳陽明皇陵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選鳳陽為都城呢?原因主要有四:其一,鳳陽位於江、淮之間,周邊有山,有險可守。其二,鳳陽距離江南較近,可通漕運,建都成本較低。其三,朱元璋迷信風水,認為自己能得天下,全靠老家的吉壤庇佑;而南京皇宮是填湖而建,地勢前高後低,且地基下沉,風水很不理想。其四,為了滿足自己和淮西功臣集團衣錦還鄉的虛榮心;並把這些功臣的家屬、財產匯聚一處,便於控制。

儘管劉基勸諫:"鳳陽雖帝鄉,然非天子所都之地,雖已置中都,不宜居",仍然無法動搖朱元璋建設中都鳳陽的決心。中都由淮西集團領袖李善長督建,無論建築規格、工程質量都力求最高:"御道踏級文用九龍、四鳳、雲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龍鳳、海馬、海水、雲朵。城河壩磚腳五丈,以生鐵熔灌之。"

到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中都已初具規模。然而朱元璋視察之後,下令立即停止工程,不惜盡棄前功。朱元璋給出的理由是:

過於勞費,但是在這背後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

首先,鳳陽本身條件不佳。地形不夠開闊,經濟落後,全靠江南供應物資。朱元璋雖然多次移民充實,但是居民生計艱難,紛紛破產逃亡。而且鳳陽處於淮河以南,仍然難以節制中原,無力防禦蒙古入侵。 其次,淮西集團利用盤根錯節的宗族、鄉里關係擴大勢力,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對皇權構成威脅。中都工程極盡奢華,勞役過重,違背了朱元璋樸素節儉的原則,甚至導致工匠們用厭鎮巫術來詛咒宮殿的主人。朱元璋罷建中都,甚至為後來大規模殺戮功臣埋下了伏筆。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才算正式確立法定首都。但是朱元璋對南京還是很不滿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派太子朱標去考察關中,有意遷都西安,但是朱標不久就死去。

晚年喪子的朱元璋,心力交瘁,遷都之事再也折騰不動了。他在《祭光祿寺灶神文》中這樣說:

"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

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各種方案?

南京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 攝影:朱彥

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各種方案?

京都之事讓朱元璋頭疼了一輩子

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最終未能妥善解決,根本原因在於南北經濟發展不均衡,如果建都北方,則全仰仗江南遠途供給,耗費錢財,勞役民力,不利於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靖難之役後不久,朱棣就下詔,改北平為北京,又經過多年建設,終於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從而形成了"天子守國門"的態勢;同時改南京為留都,並保留一套中央官僚機構,作為朝廷的"備胎"。

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反覆斟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各種方案?

朱棣遷都北京

但是,遷都北京仍然難以改變南北經濟不平衡的局面,北京還是要依靠漕運從南方運輸物資。所以朱棣死後,仁宗朱高熾鑑於行政成本太高,表示要還都南京。可是朱高熾登基不到十個月就死了,繼位的宣宗朱瞻基並沒有執行他父親的遺願。直到正統年間,明朝才正式確立以北京為首都、以南京為陪都的兩京制度。

可悲的是,當滿洲鐵騎破關後,南京的朝廷並沒有起到"備胎"的作用,弘光朝僅僅支撐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