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安藤忠雄-3

風之教堂

日本兵庫縣 引神戶六甲山教堂(1985-1986)又名"風之教堂"。教堂位於山頂,從教堂內可以俯瞰大阪灣的大海景觀。出於對地形的考慮,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廳、鐘塔、"風之長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圍牆。"風之教堂"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個力作。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安藤忠雄-3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安藤忠雄-3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安藤忠雄-3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安藤忠雄-3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安藤忠雄-3

基地平面

從基地平面圖來看,兩個呈“凹”字的部分首尾相接。一是教堂主體,另一個功能類似於過道——參照照片無法看到這個部分究竟是什麼樣子。

根據遊客的描述,風之教堂坐落於海拔800米的臨海峭壁之上,穿過狹窄的樓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園林一面是矮牆,而另一面是濃密的灌木。入口前面的花園沒有太多的通常的處理手法,只有草坪和邊緣處的樹。仍然看不到海。然後便進入“風之長廊”的入口。

這個通道式的部分似乎顯得相當普通,然而與主體呈30度的特徵,使得沿階而上的人,得以順利地在運動中觀察“風之長廊”的形體。

通過這“第四度空間”對於建築印象油然而生,不待堆疊穿斫、測量推度,自然湧現,隨著視線的遊動,感受到音樂般的節奏——把物象之美轉化為意境之美的生命體悟。

另一個特徵,就是路線的相似。在長長的廊道盡頭,風之教堂正廳的入口被設計成一個180度轉向的曲折入口,這一點同樣可以在上山的這條路徑上找到呼應,如同反覆出現的主題,一張一弛,具有輕快的韻律感。


“風之長廊”

連廊為直筒形,盡端意外地徑直通向峭壁與海,而是在近盡頭右側門以一種非常隱諱的方式連接教堂主廳——大氣的聯通手法、用鋼結構的分割模擬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閉空間以及地勢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長了時空距離,模糊了尺度感。海風貫穿而過,沁人心脾——“風之教堂”由此得名。

風之長廊不能簡單將之定義為通道,因為它具備柱列的元素。

柱廊的序列特點充分利用結構本身造成的豐富的光影和虛實的變化,使得建築表達具有相當的敘事性,同自然互相滲透,關係和諧——但是由於磨砂玻璃的半透處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暈感。另外,安藤曾經為了避免柱子對空間單純性的干擾而將牆做到與柱子等厚。做這樣的取捨,卻在另一方面戲劇般的增加了通道的縱深感,使得每前進一步都在積累一份敬畏與思考。

區別於普遍意義上的教堂——人們常在正廳內十字架前獲得靈魂的救贖,六甲山禮拜堂則不僅僅侷限於主體部分,在這“風之長廊”你依舊能夠體驗到宗教的狂熱。不過前者趨於神秘主義和紀念性,後者則更加符合東方自然審美的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