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原意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放到古代战争中,我们可理解为:假装战败撤退,诱使敌人深入到己方的包围圈中,然后聚而歼之。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结合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抛砖引玉。抛弃旌旗金鼓或以老弱粮草引诱敌人上当,“类以诱之,击蒙也”;二、上屋抽梯。故意露出破绽,诱导敌人深入,切断后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三、关门捉贼。凭借有利地形,围困敌人,进行歼灭,“小敌困之”。

那么问题来了,两军交战后,一方军队撤退而走,是真撤退呢还是假溃败?是该乘胜追击呢还是见好就收以免掉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下面我们列举历史上的几个战例来综合参考一下: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战例一: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领兵去救。孙膑再次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法进军魏国国度大梁,迫使魏军主帅庞涓回援,孙膑以“减灶示弱”的方法撤军,诱使庞涓上当,庞涓率轻骑部队追击齐军至马陵一带,中得埋伏,庞涓身中数箭,自刎而死。

战例二: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公元前203年,项羽、刘邦“鸿沟和议”后,项羽领兵东撤,刘邦背信弃约,率领五路大军(刘邦、韩信、彭越、刘贾、英布),以韩信为大将军围攻项羽,韩信首战故意败退,将项羽军引入垓下包围圈中,在“四面楚歌”之下,项羽仅带八百骑兵突围,突围后迷失方向,汉军追至乌江,项羽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过江,战至最后,自刎而死。

战例三:三国时期诸葛亮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第六次出祁山北伐时,司马懿知道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坚守不出,以此来消耗蜀军。诸葛亮以粮草不足故意撤退,将司马懿引入葫芦形状的上方谷中,以火攻之,眼看司马懿要被烧死时,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得以逃脱。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伏击成功的战例,即故意先行战败,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然后实施伏击,取得成功。通俗的来讲,就是“请君入瓮”,然后瓮中捉鳖。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当然,也有真正战败的一方,另一方进行成功大追击的战例。如《曹刿论战》中就记述了鲁庄公十年齐国和鲁国发生在长勺的一次战争,鲁国在齐国击完三次鼓后,开始进攻齐国,齐国大败。鲁庄公要追击齐军,曹刿先说:“不可”,在察看了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在战车上远望齐军败退时的队形后,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追击齐军,取得胜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由此看来,在一方战败逃溃时,领军之将就要快速的分析敌方是否真的败退,己方是否实施追击,那么,如何来判断呢?

第一、从参战双方的兵力上来分析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意思就是说,有十倍于敌方的兵力,就要围起来打;有五倍于敌方的兵力,就直接发动攻击;有一倍以上敌方的兵力,要想办法把敌人分开来打。

正如前所述,首先要考虑对方国家的实力,共有多少兵力,本次参战投入多少兵力,假如被围困,己方在兵力上是否处于劣势地位,有无后援部队,以及撤军对策等等。

当然,这也不排除等量兵力进行围困的例子。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白起用五十万秦兵围困了赵括同样兵力的赵军,白起利用山川形石作掩护,截断赵军后路,赵军数次突围,不能成功,最后赵军在断粮四十六天后,被迫投降秦军。

第二、从追击路线的周围环境上来分析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作为领军将领,还要对周围的山川地形、河流湖泊等了如指掌、熟记于心,不使自身陷入对方的包围中。

山势险要之中善于藏兵,故要提防敌军埋伏;森林草木干枯易燃,故要注意风向,防止敌方火攻;河流湖泊的中下游还要防止水攻等等,总之,地势的高低、险要、平坦与否,路线的远近、宽阔、狭窄,战场周围的环境等因素要统统考虑进内。兵法云:“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即是这个道理。

马陵、垓下、上方谷以及长平等地,皆为历史上的山川险要之地,发生在这些地方的围困埋伏战正是利用了山势的优势,取得了胜利;三国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孙刘联军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等等正是利用了适合适宜的火攻;春秋时智氏水灌晋阳、战国时王贲水淹魏国国都大梁、三国关羽水淹于禁七军等等正是利用了水战。

第三、从敌方撤退的痕迹和队形上来分析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从《曹刿论战》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分析:一方军队在真正溃败时表现为兵士四处逃散、不成队形,战车车轮碾过的痕迹混乱,旗帜散乱不堪等等。

反之,若是假意撤退的话,则会军队有序地朝一个方向逃跑,车轮的痕迹不会散乱、队形大体不乱、丢弃的钱财物品不多等等。当然,这样的“假撤退”也太明显作假了,有时候,为达到引诱敌方的目的,不得不故意制造一些假象来迷惑对方,如以粮草、士兵引诱或丢弃钱财物品等。

比如孙膑正是利用撤退中的“减灶”方法,即减少垒灶的数量来迷惑庞涓,使庞涓误以为孙膑是真正的撤退而导致兵力减员,庞涓仅凭此项就妄下判论,率领骑兵冒险急进,最终在马陵陷入了孙膑的包围中,身死名裂。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此外,在战争中还包括了天气状况、军心士气、军队纪律、后勤保障等等诸多因素,领军将领只有结合以上种种情况,综合考虑分析,才能准确的作出判断,而不致于最后落个“请君入瓮”的后果。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总之,要分清古代战争中的“真撤退”与“假溃败”,就要同时具备知天时、晓地利、明人和的综合分析能力,要充分的了解自身所处的优势和缺点,还要分析敌军的长处和短项,才能做到在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战不殆。

真撤退or假溃败?如何辨别古代战争中的“请君入瓮”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不是千篇一律的,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古代战法形式多样,古代兵法浩瀚如烟,以上所述不过冰山一角,也可能以偏概全,只望窥其一二,抛砖引玉,引发大家些许灵感,不要被事情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而是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去分析、去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