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他們說漢語用人民幣,渴望回到中國

據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中記載:“自南宛河、瑞麗江相會處,線順今之新威部落北界,至薩爾溫江,將瑞麗江合流之處及萬定、孟戈、孟戛等處將及全地劃歸中國。自瑞麗江於南算,相轉北之處,線順南陽江上行至該江源頭孟哥山,約在北緯二十四度七分,東經九十八度十五分。自此順蕞樹山嶺至潞江與南邁江相會處。由此順潞江上行,直至科幹西北界。順接科幹東界,直抵工隆界上。將工隆全地劃歸英國。……”

這是光緒二十三年,即1897年時清政府與英國所簽訂的條約,其中的科幹就是果敢。這記載的正是果敢與中國的一段歷史淵源。

果敢:他們說漢語用人民幣,渴望回到中國

“小中國”之稱的果敢源於何

眾所周知,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自古便非常強盛。儘管近代的衰弱讓我國一度成為列強侵略之地,但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提高,世界上學習中國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熟練使用漢語、學習漢文化並非易事。但鮮為人知的是,在世界上還有另一個“中國”的存在。在這裡,人們使用漢語交流、用人民幣購物,更是有“小中國”之稱。此地便是前面所提到的果敢。

“果敢”,若是在漢語之中,便是形容武人果決勇敢的。但在果敢特區,這個詞是來源於緬甸的撣族語。“果”是九之意,而“敢”則是人家的意思,意思便是“九戶人家”。

那麼,這九戶人家又是從何而來呢?其實這還要從三百多年前的一場改朝換代說起。

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了北京,明朝滅亡。可隨即清軍便入關,更是橫掃了李自成的大順以及張獻忠的大西,同時向南明發動了進攻。

1659年,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為了逃避清軍的追殺,便帶著上千臣民,從雲南逃入了緬甸。可最終在平西王吳三桂的威逼之下,緬甸國王還是交出了永曆帝。

果敢:他們說漢語用人民幣,渴望回到中國

據記載,當時吳三桂想將永曆帝斬首,但滿洲將領建議保留全屍。因此吳三桂親自動手,在昆明篦子坡一地將永曆帝用弓弦勒死了。

永曆帝死後,南明殘軍多數就留在了緬北。數量雖不算多,卻成為了當地的第一批漢族移民。因此這撣族語中的“九戶”,指的便是這些人。

其中還有一位自稱祖籍南京的殘軍將領,此人名叫楊高學。後來在與當地其他民族的爭奪中,建立起漢人政權,從而形成了今天果敢特區的雛型,並且開始了楊土司家族持續了三百多年的統治。

自此,果敢便成為了薩爾溫江以東的漢族聚居區,並且吸引著形形色色的漢族移民不斷遷入,更是逐漸向緬甸各地輻射開去。

但果敢與中國的淵源卻非僅僅止於此。

民國年間先後為英國、緬甸統治

從雍正到道光年間,楊家為了自己的“合法”身份,而屢屢向清政府示好,以便表示自己的忠心。

果敢:他們說漢語用人民幣,渴望回到中國

他們最終確實得到了清朝政府認可,被封為了世襲果敢縣令,得到了清政府頒的“世襲果敢”銅印,正式取得了合法的統治權。

後來英國殖民者入侵緬甸,1894年英國和清朝重新劃分南方邊界,彼時規定果敢是中國的領土。

然而在三年之後,英國卻出爾反爾,強迫清朝簽訂附款條約,並且根據這個條約,也就是開頭所說的條約。標誌著果敢地區正式劃入了英國殖民地緬甸的版圖。

儘管果敢成為了緬甸的領土,但因此地自古是中國領土,且居民也是華人,所以歷來與緬甸政府之間的矛盾很大,更是爆發了種種衝突。

就這樣,果敢最終成為了一個擁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區。

說漢語、用人民幣

時至今日,所謂“果敢語”,與漢語出入不大。在果敢街上也到處都能夠看到漢字招牌,人民幣在這裡也是通行的。

果敢:他們說漢語用人民幣,渴望回到中國

令人驚訝的是,果敢地區的座機用的還是雲南臨滄的區號,手機用的也是中國的通信運營商。果敢地區用的電,也都是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提供的。

一直以來,果敢地區的不穩定因素都沒有驅除,導致其地區經濟很落後。果敢以前主要靠種植罌粟,以生產大煙為主業。但在2003年後,果敢便停止了所有罌粟種植,可謂是切斷了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頓時經濟也就一落千丈了。

如今的果敢主要發展博彩業,且主要面向中國遊客,因此這裡又被稱為“小澳門”。

在當地,很多果敢人對緬甸並不認同,始終不認為自己是緬甸人。但事實上,在過去,他們對中國也沒有認同感,只不過近些年隨著中國的崛起,所以才有越來越多的果敢人想成為中國人了。

小結

不可否認的是,以果敢三百多年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來看,楊土司、緬共或者是彭家聲,這裡的軍閥們顯而易見沒有想過要“認祖歸宗”,他們只看重自己的私利和統治地位。

果敢:他們說漢語用人民幣,渴望回到中國

事實上,果敢地區對於中國來說也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土地,而果敢政府常常利用“華人”的身份作為政治的籌碼以謀求我國的幫助,這又讓人如何舒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