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牛人”在以前似乎是离我们还比较遥远的一群人。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一个有光环的群体似乎就在我们身边。不说别的,像知乎,头条这样的平台就诞生出了在我们看来很牛的一帮人,他们要么在某一个领域有着一套非常强大的知识体系,要么就是做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很牛的事情,比如一年阅读100本书,每天写作几千字,甚至有的已经开始写书了,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跟我们一样就是普普通通的程序猿,产品经理,英语老师等等。看到这些身边的牛人们,你们有没有偶尔悄悄的问自己:“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些看起来这么艰难的事情,而我却似乎只有默默点赞的份”。这不,知乎上的网红采铜老师在他的新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里为我们揭露了这么一群牛人们的成长秘诀:

改变思维模式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做有价值的事情

采铜老师引入了一个概念:半衰期。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对我们本身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的。有些事情能给我们带来一时之欢,比如网游,比如吸毒,有些事情可能一时不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却能在长时间给我们带来心安,比如读书,比如写作,比如陪家人。我们和牛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于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甚至是快感的事情上,而他们却把自己的大部分黄金时间用在了那些真正能给他们带来长期收益和意义的事情上。

当然,有些事情的半衰期是短还是长,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还可能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件事情。就像采铜老师书里说的,当我们旅行的时候,我们可以走马观花,吃吃喝喝,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向世人证明我们来过;我们也可以在旅行之前就做好调研,在旅行中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积极参加当地的社区活动,体验当地的文化,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回来后通过写游记或者分享的方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和传播出去。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Just do it.

“我还没准备好”,这句话会经常在我们嘴边提起。当我们面临一件我们并不是非常擅长,或者是并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我们时常会找到这个挡箭牌。

真的是这样吗?采铜老师根据这个问题引入了一个在互联网创业圈非常流行的一个模型:MVP(最小化可执行产品)。该模型指的是,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各项功能完全开发出来再推向市场,而是在产品部分核心功能完成的情况下或者是一个能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原型出现后就可以把它推到小规模的市场中进行验证,看该产品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如果满足,就迅速推广到更大的市场;如果不满足,也可以在成本很小的条件下迅速调整自己的方向。

对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成长同样可以采用MVP原则。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在做了一些最基本的准备后迅速投入到该事情中来,并尽快做出一部分可以看得到的成果,交给最值得你信赖的几个朋友检验,并给予你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供你参考,从而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行动-》反馈-》行动,相信你会更加容易达到你的预期。而如果只是一味的等待,等待你所谓的准备好了,天知道你什么时候准备好,准备成什么样子才准备好,不要自己再欺骗自己了。

在实践MVP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1. 批评对我们来说是有效的反馈,仅此而已
  2. 我们要时刻进行复盘

这个对于自己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笔者知道自己现在的写作水平还远远比不上头条上很多作者的文笔,自己的演讲水平也是很初级的阶段,一上台就会很紧张,可是笔者愿意迈出这一步,不断尝试着写文章,向头条投稿,获取反馈,向朋友征询反馈,调整,再投稿,再被拒。就这样周而复始,通过这一步步的小成果来得到反馈和调整。同样,自己通过一次次小分享,来提高自己临场演讲能力,并从朋友眼中得到他们眼中我演讲的时候的问题,从而帮助我快速成长。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以问题为主导

想想我们如何选择读哪本书呢?大多时候都是听的周围朋友的推荐对吧。想想我们又是如何开始读书的呢?按照目录一页一页的读,勾重点,记笔记对吧。大多数人还是按照学校里划重点的方式来读书的。直到我们完全读完一本书,我们才会根据自己记的笔记和划的重点分析出自己可以从这本书中收获些什么,至于收获的这些对于现在的我有没有具体的用处,并没有多想。似乎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时候,知识只要有价值,迟早都会有用上的那一天。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主题阅读”有了解。主题阅读确实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读书方法,它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在大量书籍中锁定一部分和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然后重点阅读,其他部分一律忽略;但同时主题阅读也充分调动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再让我们成为一个书奴,被动地接受书中的信息,而真正成为了书的主人;另外主题阅读的人由于是主动性的读书,所以他从书中收获来的知识能更加有效地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从而更加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

当然主题阅读本身门槛比较高,不适合我们所有人。可是这种学习思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吗,只有我们真正明确我们自己想从学习中得到什么,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那些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重点的学习,不是吗。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整合信息才是王道

还是前面读书笔记的例子,我们往往记了笔记画了思维导图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殊不知不管是记笔记还是画思维导图都仅仅是一种手段,帮助我们更加方便的整合信息的手段。而我们要整合新得来的信息,就一定要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采铜老师提出了四个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疏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进行了何种补充和挑战?
  3. 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探索的问题?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整合后还需要解码

我们这些直男在和女生相处的时候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女生说出某句话后就真的以为对方表达的是内容本身比如“我病了”,而我们也往往针对内容本身做出回应,比如“多喝水”。结果呢,你懂的,活该我们终孤身了。同样的,当我们学习某类知识的时候,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内容本身而不去关注该知识生效的条件以及该知识的延展,我们就很难真正地运用该知识。

比如说我们学了番茄钟工作法,如果我们仅仅学了内容,就可以了吗?番茄工作法不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时间分成一个个番茄钟,每个番茄钟大概是二十五分钟,番茄钟之间是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在这番茄钟内,我们只允许做一件事情,也只能做这么一件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要暂时放在一个清单里,等下一个番茄钟的时候再做筛选。那么我们难道不需要研究番茄钟工作法是不是适用于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呢?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它适用于什么样的事情呢?它又不适用于什么样的事情呢?我在这一个番茄钟内如果有一个人突然有紧急的事情找我,我应该怎么处理呢?这些都是番茄中工作法本身没有告诉我们的,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行解码或者是翻译工作,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一套流程。知识不持久,技能才持久。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检验我们学习的某部分知识是否真正具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这部分知识是否能够在我们有需求的时候得到调用。而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 ,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到你脑子里。那么如何做呢?这个时候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把我们学到的这部分知识转化为我们的某部分技能的一部分,在我们平常的工作和生活能自然而然的运用上,这部分知识才真正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可是似乎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明显的培养成某部分技能。采铜老师建议我们,面对这种类型的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写作操练,游戏操练,设计操练的方式来让这些知识成为我们培养思维技能的一部分。

上面也提到了,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头条上写一篇和这本书相关的文章,把书中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写作技能以及思考技能中,同时自己也会组织一些线下分享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东西通过分享的形式让更多人知道,同时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反馈。


知识需要跨学科融合

还记得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会分文科班和理科班,我们也流行着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流行语,这些现象不知不觉在我们心里留下了这么个印象:这个世界是可以分为一个个学科的,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学好几个学科,其他的不用管太多。是这样吗? 采铜老师告诉了我们,上面的论点是我们从小就走进去的一个误区。这个世界本没有学科的划分,所谓的学科只是我们人类为了推广教育人为的进行分类,这样就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切割开来,给我们不明就里的学习者造成了一种似乎学习某一样就够了的错觉。

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首先当然是察觉到这种思维的误区,保持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一旦我们发觉自己在面对一个新奇事物的时候一个小人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应该关注的时候,另外一个小人就应该马上跳出来赶走TA。保持好奇心是我们成长的必要条件。在这基础上,有意识的把一些看似不关联的事物或者知识列出来,尝试把它们关联起来。关联的方式包括了迁移,印证以及互补。

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时候,看什么都是钉子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合理的过滤信息

上面提到过,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我们被太多信息充斥着大脑。所以采用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对信息进行过滤何其重要。

  •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如何成为牛人?《精进》给我们9条建议


关闭不可能的声音,拥抱一切可能

每当我面对一件事情,有个小人对我说“我不可能做到"的时候,另外一个小人也会跳出来对我说“还记得那个每次看视频都会让你感动的流泪的那个澳大利亚人力克胡哲吗?”是的,就是这个可爱的澳大利亚人,一个生下来就无四肢的人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关闭你脑中的不可能开关,你的生活就会充满一切可能。”


有时候混乱一点也未尝不可

一提到“混乱”一词,我们往往嗤之以鼻,总是提倡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做好详细的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有条理的完成。采铜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那么一点看似杂乱无章的情况,帮助我们打开我们的思维。无论是波诺通过小蝌蚪联想到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还是村上春树通过棒球联想到要当作家的梦想,无一不告诉了我们:拥抱意外和混乱的情况,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

选几天故意调整自己习惯的作息时间,时不时整理自己的书柜,改变各本书的位置,上下班的时候故意走一些自己少走的路,听一些自己很少听的风格的音乐,看一些很少看的电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每天给自己那么一点点新鲜的刺激,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的。


写在最后

当然,除了自己列出的这些外,采铜老师还介绍了不少帮助我们成为牛人的方法,比如思维导图,思维矩阵这些帮助自己思考的工具,为自己的学习设置挑战项目的方法。其实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具备了牛人的思维了呢?当你真正具备了上面小7列举的那些思维方式后,相信你已经在成为牛人的路上迈出了很坚实的一步了。小7也在成为牛人的路上前进着,请和小7一样想法的朋友们在《精进》和头条的陪伴下一路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