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文化的真正精神在末世的悲哀

《孔乙己》是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一篇課文,雖然具體的情節已記不太清楚,但孔乙己的句句語錄卻猶在耳邊,譬如“竊書不為偷”、“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君子固窮”、“多乎哉,不多也”之類的。猶記得當初我們孩子們只拿它當笑話講,來嘲諷老掉牙的酸腐迂老派。

但與此同時,我們知道除了我們讀的通俗課文,還有一種稱為“聖賢書”的文言體,其晦澀難懂,正如孔乙己口中那教人半懂不懂的知乎者也。直到進了中學,初識文言,才知它不僅晦澀難懂,還拗口難讀。而漸漸在老師的逐字逐句的解說下讀來,才知大家所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都藏在文言中此話不假。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文化的真正精神在末世的悲哀

文言每字寓意豐富,包羅萬象,甚至字音字形都有其格外的所指,所以文言中包含的思想和寫意無比深厚雋永,讓後人們怎麼挖掘也挖掘不盡。而孔乙己口中的文言,並非是朱程理學的教義,皆來源於先秦哲學導師孔子的《論語》。

《論語》的核心是“仁”,但可悲的是孔子的學說,經過了封建強權的改造,“仁政”只成了強權者口中的仁政,也就是說打著仁義道德的口號,都幹著傷天害理的勾當,因此孔學成了“孔乙己”,成了自己的第二位,而“孔甲它”這隻披著羊皮的狼,則成了當時堂而皇之的正統學說。

所以丁舉人、趙貴翁之流,借孔學爬上高高的寶座,卻用所謂的強權把真正的孔學打入了十八層地獄,“孔乙己”是真正的自己,卻不得不屈從於別人的借骨畫皮,把自己排在卑微的次位,任他人蹂躪摧毀。

因此,時至今日,有很多學者提出,要學習真正的中華文明,要從先秦的諸子百家讀起,後世的許多編排釋義其實是經過了封建強權的洗禮,有所歪曲了的。

而魯迅的這篇《孔乙己》正是從揭露強權者假仁假義的嘴臉,來顯示真正文化的孱弱地位。他們掌握話語權,拼命打壓正統,使真正的文明如此勢微,只能苟延殘喘;他們壟斷文化,使託舉起強權的普通民眾不知文化為何物,愚弄大眾,讓大眾甘心被奴役被愚弄。然末世的到來,只能證明他們不過是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竊書不為偷”,到底誰才是偷書賊?

文中孔乙己一生苦讀聖賢書,卻與以聖賢書為教義的科考無緣,“乙己”二字就顯示了現世的荒誕與無奈。在自己與他人較量誰更像自己的考試中,自己卻得了個末流,只能靠向他人靠攏才能證明自己更像自己一點,是不是很可悲?

這隻能說明科舉考的不是聖賢書真正的精髓,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是少數人謀取功名的噱頭。但是,孔乙己在這種騙局下迷糊了,他對此不是無動於衷堅持自己,而是開始“竊”。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文化的真正精神在末世的悲哀

“竊”這個字很有意思,它有偷之意,但又完全不同於偷。我們平時說竊聽、竊取、瞟竊,都有羨慕、好奇、急於知道之意,卻不是佔有的意思,而是趁別人不注意,探得關竅之義。

而“偷”是強取豪奪,不惜以卑劣手段把別人的東西堂而皇之地佔為己有。在這裡,我們應該明白,其實到底誰才是偷書之人了吧?丁舉人之流,正因為知道書是自己偷來的,所以更害怕物歸原主,所以才會對孔乙己的竊書行為下死手。如果是不識字的短衣幫,或許隨便順走十本八本,他也應該不會如此動怒的吧?

別人說孔乙己又偷別人的書,孔乙己爭辯道“竊書不為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且情緒激動,“漲紅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可見他對於“偷”這一說,是有強烈的委屈與憤怒的。在這裡,我們更應該明白,到底是誰在偷,誰在竊!

在眾人看來,“偷”與“竊”實在並無太大分別,孔乙己玩如此文字遊戲,不過是一派無用讀書人的酸腐相罷了。但孔乙己反應如此劇烈,極力為自己申辯,真的只是想為自己掙回一點虛假的面子嗎?

孔乙己那種被偷又無法言說的苦楚,那種對偷者名利無法隱藏的豔羨,都隱在那一串省略號後面,無法言說的痛,說也說不明白的苦,唯有靠一貫讀熟了的論語詞句來安撫自己。

現世多難,很多時候,假像掩蓋真相,珍珠蒙塵玻璃閃耀,我們唯有靠自己排解心中苦悶,不必要對不懂的人過多解釋。與不懂的人述說,不過是說多錯多,引眾人發笑罷了。

二、短衣幫裡唯一一個穿長衫的人,孔乙己能喚醒民眾嗎?

在咸亨酒店門前,三教九流出入,長衫客可以踱進隔壁的雅座,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短衣幫只要一碗酒,在櫃外站著喝,都是各行其道,互不相擾,但孔乙己一來,氣氛就活躍起來了。這不是孔乙己天生活潑,會搞氣氛,而是大家把他看成一個可以逗樂取笑的傻子。

短衣幫故意戳中孔乙己的痛處惹他發怒,引來一陣大笑,故意奉承他幾句引他搖頭晃腦幾聲得意,同樣一鬨而笑,都把它當傻子耍,但這世上,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傻子?

只有認真的人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傻子嗎?如果確乎是這樣,那麼孔乙己的確稱得上一個傻子。他愛讀書,卻中不了舉;他不會營生,弄到將要討飯了;他只能站在櫃外喝酒,卻要做唯一一個穿長衫在短衣幫中喝酒的人。他的執拗和認真,確實更像一個傻子,但,他真傻嗎?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文化的真正精神在末世的悲哀

孔乙己是一個站著喝酒唯一一個穿長衫的人,但在這些窮鬼裡面,他從不拖欠。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會還清。他有著嚴格的做人準則,從不為難店家,監督夥計在溫酒時有沒有羼水。

孔乙己身材高大,從不為難他人,著一長衫站在斤斤計較的短衣幫中,真有點鶴立雞群的意思,可長衫客當他為敗類,短衣幫也視他為異類,對他從來沒有好聲氣。

孔乙己的孤獨是所有清醒者的孤獨,他的無奈也是所有勇敢者的無奈。他可以“偷”,成為丁舉人之流;也可以“不竊”,成為短衣幫之流;但他卻如此與眾不同,又要站在短衣幫中。

他是個傻子,是個如夏瑜一樣的傻子。在《藥》中,夏瑜為了拯救被愚弄被奴役民眾孤身涉險,卻被他要拯救的人告發送入牢房,被他要拯救的人砍死在刀下,被他要拯救的人舔盡最後一滴血。

孔乙己堅持著自己的精神,站在人群中,是要用自己的那點堅持喚醒他們,但他卻被他們卡住了脖子捏緊了喉嚨,使他叫不出聲,他穿著兩千年的影子而來,卻湮滅在他所要拯救的人們的惡意裡。

三、教“我”學文化,不僅被嫌棄還被拒絕,文化的出路在哪裡?

孔乙己在短衣幫中受到排擠和惡意作弄,自己的思想插不進去,於是把眼光投向了“我”,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有一回他問“我”:“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了一下頭,他便很熱心地考起“我”來,並要告訴我“茴”字的四種寫法。

可是“我”毫不熱心,甚至非常嫌棄:就你一個討飯一樣的人,還配考“我”,還配教“我”?!可見,當時,“我”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也受普通民眾思想的影響頗深,開始認同當時的主流文化,也顯示出了吃人的嘴臉。

你瞧,當時“我”是怎樣想的。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文化的真正精神在末世的悲哀

當孔乙己考我茴字怎麼寫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是你也配!當孔乙己告訴我寫茴字時,叮囑將來做掌櫃的時候記賬要用,“我”想的是我和掌櫃還差得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這不僅說明“我”開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用有色眼睛看人了,還被強權灌輸了奴才思維,做著奴才的事,永遠就只想著做個好奴才,從不想著有一天做“人”的事。還用功利性的眼光來看文化,在“我”的眼裡,文化不能為我帶來功名利祿,那我為什麼要學它?!

“我”在咸亨酒店當夥計,本來是一個被邊緣化了的人,掌櫃對“我”沒有好臉色,主顧們也欺壓著“我”這個走狗,但在人群中,我依然沒有半點對孔乙己的憐憫之心,更別說惺惺相惜的味道了。

中華文明的精髓到底在哪裡才能得到傳承?所謂的讀書人,不過是打著讀書的幌子窮兇極惡;所謂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民眾,除了麻木不仁的活著,已經沒有了半點思想;而所謂的國之少年,則正在被封建遺毒異化;孔乙己已經被逼到巷落牆角,苟延殘喘,我們文化的根、真正的精髓到底要栽在哪裡?這是孔乙己雖然已成為了“孔乙己”,卻仍然不得不需要思考的事情。

四、與孩子打成一片,現實卻撐不起理想

在人群中不受歡迎的孔乙己,卻還是很受小孩子們喜歡的。孩子們聽到笑聲,不知道是大家在嘲笑孔乙己,只以為他是相當的可愛,每每圍住了他寵溺地望著他。這時,孔乙己便免不了分食他們一些茴香豆。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文化的真正精神在末世的悲哀

可孩子們吃完豆,仍不走,還渴望更多。但孔乙己下了很大決心才買下的一碟茴香豆,根本不夠滿足孩子們,便只能用五指罩住了碟子,說不多了,把孩子們哄走。

少年的思想已被毒害,未通世事的孩子們的心靈還是乾淨的,魯迅每每把這個世界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在《狂人日記》末尾,狂人就呼出了: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未被遺毒侵害的孩子,雖然心靈乾淨純澈,但無奈孔乙己已經被主流世界邊緣化,已經撐不起給他們充足營養,讓他們健康成長的重任,他日漸孱弱的影響和老邁的身軀,都在彰顯他作為一個垂垂老者的無奈,誰能撐起最後的結局,給世界一個閃亮的回答,讓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新的精神領袖的帶領下,再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外侮交困、內戰不斷的年代,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孔學走過兩千年的風雨,經過多次決堤與改道,早已不是當年純粹的儒家仁政,《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儒家文化的真正精神行進到末世的悲哀。溯本清源才是我們一直要做的事,但封建強權,一次次把皇權推向極端,使民眾漸漸丟失了話語權,一次又一次的文字獄,把思想的新生扼殺於搖籃。末世餘輝,唯有《孔乙己》照亮了儒家前世今生的傳說,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五、《孔乙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小時候我讀到竊書不為偷,根本沒有多少對孔乙己的嫌惡,只為愛書之人感到深切的悲哀,因為在當時,每一個走出校門的我們都是孔乙己。捉襟見肘的生活,識理守理的恭謙,都不能讓我們成為理直氣壯的孩童。

小鄉小鎮,普通民眾是不需要文化的,在他們眼裡只有誰強勢誰風光,就巴結誰。在這樣的人群中,你又窮又講氣節,遲早是要被吃掉的。

在他們眼裡,生存是唯一,其它一切都是扯淡。你強悍,能用拳頭說話,他們會懼怕,你不強悍,能用權利說話,他們照樣會趨從,但孔乙己空有精神,既打不過人,又沒本事撈到半分名利,註定只能被吃。愚昧的民眾,是國家和民族陷入危機的根源。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文化的真正精神在末世的悲哀

想要叫醒睡不醒的人,孔乙己必須在夾縫中生存,然後走向無人問津的死亡,這樣,作品帶給人心上的牽痛才會永久,才能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反省自己,反思社會,憂慮整個民族和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未來。

《孔乙己》寥寥數語,卻能在人群中激起萬千波浪,任何人每讀一遍,心都有被撞擊過的震痛。這篇文章既是魯迅先生最終愛的一篇,也是對整個中華文明和殘酷現實戳入最深的一篇。它給我們提出一系列問題:普通民眾到底需不需要文化?文化是不是隻是少數專權者身上的點綴?文化的真正精隨又該是什麼?

帶著這些沉痛的思考,我們的民族正在覺醒,而能夠叫醒我們的,不應該只是狂人幾聲嘶聲力竭的吶喊,應該是文化的普及。新中國成立後的掃盲運動,和目前的義務教育,終於使我們擺脫了最初的愚昧與麻木不仁,人性中的思想正在慢慢復甦。一個強大的民族正在崛起,我們將拭目以待。

中華文明傳揚到的地方,一個個民族開始啟智,為什麼中華文明在本地卻只能是富貴人家的點綴,不能成為全民享用的大眾文化?她既能照亮整個人類的行程,何不讓她的後人每一個都能分得杯羹,然後把微弱的力量匯聚成永不停歇的巨大浪潮,推進人類的真正解放和自由?這也許是魯迅提出的一個最深刻的話題。值得慶幸的是,雖然目前一切並未解決,但我們已行進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