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孔乙己》:生而為人,請你善良

前言: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

每當提起孔乙己,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他最後出現的這個畫面,悽慘,可悲。

《孔乙己》是魯迅於191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於《吶喊》。

全文從魯鎮的酒店展開,通過一個站櫃檯的十二歲夥計的視角,描寫社會各界人士對孔乙己的涼薄。

今天,我從《孔乙己》中的小夥計的變化展開對該文的個人見解。

孩子的改變,是社會與環境造成的

在眾人觀念中,孩子是童真的象徵,也是最不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人,但同樣,孩子是最容易被環境和社會塑造的,比如文中12歲的敘述者。起初他因為“樣子太傻”,不懂得諂媚逢迎,伺候不了有錢人,被安排溫溫酒,可溫酒時又不懂得怎麼避開眾人的目光在酒中摻水,被掌櫃的安排站臺。

這時候的他只是一個很單純的孩子,不懂得那麼多的人情世故,可漸漸地看著眾人都可以大肆取笑孔乙己,他也開始看不起孔乙己,比如當孔乙己問他有沒有讀書,知不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怎麼寫,他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

在這兒,他已經變得世故,以貌取人,這是當時社會教給他的生存法則,一味地堅持做自己並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就像孔乙己:始終不肯放下讀書人的尊嚴,不願意脫下又髒又破,象徵著讀書人身份的長衫,不願意加入到短衣幫中靠力氣掙錢,這些都是因為他的固執己見。而這些並沒有給他帶來金錢,地位,帶來的只是眾人無休止的取笑。

這樣愚笨的人,註定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小夥計站在櫃檯前,通過眾人之相,早已明白了這個道理。

後來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坐在蒲包上,用手走路來喝酒,“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並沒有遞到孔乙己的手裡,哪怕他已經可憐到了這個地步。

一個人儘可以麻木,冷漠,但如果這是一個孩子所做,便會讓人覺得心寒。

反過來說,一個孩子尚且如此,何況大人呢。

豆瓣9.5《孔乙己》:生而為人,請你善良


給予別人的善良,總有一天會回饋到你身上

孔乙己是悲劇人物,文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淒涼:社會各界對他的不容,自身的鬱郁不得志。

一個人得意之時,一定有很多追隨者,但失意之時,有幾個人會陪在你身邊呢?孔乙己是一介書生,他有沒有結過婚,有沒有孩子無從得知,他是以年約五六十歲的老人身份出現的,他最得意的無非是當別人問他當真認識字嗎時的那種不屑置辯的神氣,無非是當得知“我”也讀過書時的那種惺惺相惜的驚喜。

可是,上至權貴,下至平民,誰會在乎他的那點滿口之乎者也、茴字有四種寫法的腐舊學問,在他們看來,一個連飯也吃不起的人也配賣弄學問麼?務實永遠是貧困人們永恆的主題。

可是孔乙己是一介書生,有著書生都有的清高氣息,他可能滿腹經綸,卻無法通過考試求得一官半職,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一個讀書人失落的了,這麼些年他遭遇的打擊可想而知,年年希望離去,失望而歸。

而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你的失意在別人看來只是你無能的體現。所以他們並不認為提及這些揭人傷疤的傷痛是一種傷口上撒鹽的殘忍,反而靠這些取樂。

現實中這樣的人並不少,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對於別人遭遇的不幸,非但不同情,反而大肆渲染,各種質疑,可謂悲涼至極。

豆瓣9.5《孔乙己》:生而為人,請你善良


總結:

孔乙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但他不僅僅指讀書人,他可以指任何不得志之人,雖然他們有自生性格方面的缺點,但社會更應該給予他們包容與體諒,沒有誰,一生一帆風順,但願你的善良能在你需要的時候帶給你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