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被人誤解的背後,是值得尊敬的矛盾與信仰

Ninety-seven

作者|今夜

孔乙己大概是不幸的,這種不幸和每一個平凡人都差不多。

1918年冬天,魯迅寫下了一篇文章,叫《孔乙己》,在第二年春天4月的時候,發表在《新青年》上面。

我們小時候在書上讀到這篇文章時,只覺得可笑,可笑的是孔乙己這樣一個形象,只能淪為別人的笑柄,後來重讀的時候才發現,孔乙己這一個形象,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或者是一個時代,也是一群人在時代壓迫下人的無奈。

《孔乙己》:被人誤解的背後,是值得尊敬的矛盾與信仰

孔乙己的身上有兩個非常矛盾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終歸宿的根源。

“矛盾”的含義就是兩個完全對立的狀態不能融合,被迫交織在一起的存在,而在一個人的身上,所謂矛盾,就是自己不能左右周全,或者自己不甘於命運的擺佈,而孔乙己就是矛盾的集中存在。

一:“階層之下”的矛盾

上擠不進上流社會,下不願意淪為平民,就好像是孔乙己,所以在文章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在《孔乙己》這篇文章中,有一個核心矛盾點,就是階級對於個人甚至是對於時代的壓迫。

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之後,可以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而現在要漲到十文,但是他們需要在櫃外站著,多花一文,可以買一碟鹽竹筍或者茴香豆。

只有穿著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

兩個區域,代表著兩個不同的人群,而其中便是階級之間的區別,穿長衫的代表上流社會,而短衫的則代表著苦力,這是非常明顯的兩個人群,其中也表達了兩個階層之間的爭執和各自獨立。

而孔乙己,則是居於中間,沒有能力躋身於上流社會,但是又不願意淪為平民,在最後的一絲倔強中守著自己的尊嚴: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最可怕的人性現實,就是自己的努力換不來自己想要的結果,其中的因素大多是因為那些我們無法左右的原因,而孔乙己代表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在一個時代之中,成為了棄子,沒有能力跨上上流階層,又不甘於平庸,守著自己的理想和心中的那一份倔強去生活,其實守的也是自己的尊嚴。

《孔乙己》:被人誤解的背後,是值得尊敬的矛盾與信仰

而正是因為孔乙己對於人生信仰的堅守,成為他身上值得尊敬的地方。

就是關於“書”。

關於書的事情,孔乙己是沒有什麼臉面的,因為要麼是孔乙己讀書沒有取得功績,要麼是孔乙己“竊書”行為。

而且在孔乙己的世界裡面,他並不是偷而是“竊”,孔乙己有著非常明確的原則,因為他覺得對於書是“竊”,不能算偷。

這也恰恰是孔乙己對於尊嚴的信仰,第一次,他給別人抄書的時候,抄了幾天就會帶著書一起失蹤,第二次,則是偷何家的書,被吊著打,第三次,又偷丁舉人家的書,被打斷了腿。

在那樣一個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的時代裡面,孔乙己沒有偷過任何東西,唯獨是書,如果他真的是品德惡劣,他一定會偷一些錢財之類的物品,而他偷的唯獨是書。

我想這也是孔乙己在那樣一個不被理解不被重用,甚至被各種詆譭的時代裡,對自己靈魂最好的堅守和尊重。

對於物質匱乏的他,書是他的精神寄託和幻想,也是支撐著他唯一的力量。

《孔乙己》:被人誤解的背後,是值得尊敬的矛盾與信仰

二:屈辱和善良之間的矛盾

孔乙己不僅不被時代認同,更不被那裡的人認同,因為總是淪為別人的笑柄,而孔乙己身上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他即便處在屈辱之中,也從來沒有想過反擊,依然堅守內心的善良,這也是孔乙己身上最矛盾的地方。

文章中出現兩次這樣一句話: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空氣。

快樂的空氣因何而來呢,就是因為孔乙己,因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記得”,別人會輕易的拿孔乙己開玩笑,比如他們會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是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不管是對誰來說,這一句話都是極其諷刺而又屈辱的,何況是對於孔乙己這樣一個文人。

而孔乙己的表現呢:只是張紅的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

如果是其他人,受到屈辱之後,大多都會衝動的和對方吵鬧起來,即便沒有正面衝突,至少會為自己辯解,而孔乙己只是說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的話。

在文章最後,孔乙己去偷丁舉人家的書被打斷腿之後,掌櫃的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孔乙己聽了這話,辯解著說:“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向懇求掌櫃,不要再提。

當別人把孔乙己當做笑柄,百般取笑時,孔乙己從來沒有想過和對方提任何矛盾和爭執,而是用自己無力的語言為自己維護尊嚴,這是他在屈辱和善良之間的矛盾重點。

《孔乙己》:被人誤解的背後,是值得尊敬的矛盾與信仰

孔乙己的善良不僅僅是對於別人對於他的羞辱,也包括小孩子。

  • 首先,是教一個小孩寫“茴”字,也就是“我”。

當孔乙己和我聊起茴香豆的“茴”字時,我有一些不耐煩,懶懶的答道:“誰要你教,不是草字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嗎?”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

在這裡有一個細節非常有趣,就是孔乙己問“我”會不會寫茴香豆的“茴”字時,是這樣說的:“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

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孔乙己心中的理想不滅,即便是看到一個小孩在店裡打雜時,都會想到,如果長大了要做掌櫃的,這體現的是一個人內心的溫柔,即便對於一個小孩子都是如此,而且也是一個人對於生活的追求和理想。

對於很多平凡人來說,他們願意安守當下,他們活得好也是因為守住當下的平凡,而有孔乙己則是唯一一個堅守自己理想,因為

他穿著長衫還站著喝酒

  • 其二,孔乙己對於小孩的善良,則體現在“茴香豆”上面。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這就是孔乙己身上可愛的地方,如果是其他人,大概粗魯著聲音,將小孩吼到一邊,而孔乙己只是用手將碟子罩住,甚至還說一些“多乎哉,不多也”類的話,這也是一個被別人嘲笑的人內心的一絲溫柔體現。

《孔乙己》:被人誤解的背後,是值得尊敬的矛盾與信仰

在文章的最後有這樣一句話,也是文章的重點: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其實這一句話是文章的一個伏筆,也是重心,作者說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有兩層意思。

第一:並不希望孔乙己死,因為這麼一個可愛的,為理想而守護自己尊嚴的人,不應該就這麼殘忍的被生活拋棄。

第二:孔乙己死了,但是大多數的“孔乙己”仍然存在,就是我們身邊這一些人,這樣一些集合著矛盾和糾結,仍然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孔乙己的確離開了,但是這樣一群人永遠存在,因為生活的矛盾永遠存在,除了時代賦予的掙扎之外,還有自己內心的堅守,生活中,總有人會堅守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善良,無論這個世界帶給自己多少傷害,仍然願意堅守那一份淳樸和良知,即便活得痛苦和掙扎,也不願意放下。

而這,便是“孔乙己精神”。

-end-


今夜情感,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文學的歸宿,用文字與您溫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