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魏延与姜维镇守汉中的策略有何不同?

爱旅剪影


魏延和姜维都是蜀汉的重要将领,魏延曾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达十五年。姜维则是蜀汉后期的全军统帅,两人在任时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汉中进行了战略部署,两人策略的不同在于:魏延是保守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战略,姜维的想法则是大胆的想诱敌深入。

在刘备攻取汉中后就破格提拔了魏延为汉中太守,当时魏延就向刘备保证:“若曹操亲率主力前来,臣请为大王拒之,若曹操派手下将领率兵前来,臣请为大王吞之。”魏延到任后便在阳平关外的险要地区设置了许多据点用来巩固阳平关外围,这样依靠阳平关的险要,就可以将来犯的魏军彻底挡在国门之外,来保证汉中以内民生不被干扰。而魏延死后十年蜀将王平便凭借魏延部署的防御工事,仅用了不足三万兵马,便使得曹爽十万伐蜀大军铩羽而归。

而姜维在费祎死后成为了蜀汉军事最高统帅,可能正因为王平利用魏延的防御工事轻松击退了曹爽,让姜维觉得魏军不足为虑,并且姜维觉得这样的部署虽然稳妥,但却无法取得大的战果,所以姜维为了在魏军来犯时可以获得更大的胜利,开始改变汉中的防御部署。

姜维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部署,放弃了阳平关而退守汉、乐两座城池,让其他据点仍然坚守,这样如果敌军来时由于战线过长粮草补给就会变得困难,到时再派军队游击骚扰敌军补给线,这样敌军便不会长久,等到敌军撤退各据点就可以一起出击来围歼敌军了。

可惜令姜维没有想到的是,真正魏军来犯时蜀汉内部已经出现矛盾,再也无法做到众志成城,而魏军的强大也超出了姜维想象,在放魏军过阳平关后局势已经无法控制,最终因为姜维大胆的战略部署让邓艾得以巧渡阴平灭亡蜀汉。


小伤聊史


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魏延镇守汉中,采取的是分兵固守险要关口的策略,御敌于国门之外。而姜维则改为“敛兵聚谷之法”,即依靠重要关隘困住来犯敌军,再集中优势兵力个个击破。

姜维推行以上策略也实属无奈。蜀汉早期,兵力至少在二十万以上,而到了后期,兵员大幅缩减,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体的防御计划。有鉴于此,姜维才只能出此下策。

------------------------------------------------------------


观雪一壶酒


魏延守汉中的策略被称为“错守诸围”策略, 目的是严防死守,阻击退敌。姜维的防守策略被称为“聚兵敛谷”,目的是防守的同时可以消耗歼灭敌人。把敌人引入伏击圈,消耗敌人,然后再敌人疲惫时用有效兵力全力出击,歼灭敌人。

公元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认命魏延为汉中太守,从此魏延守了10年汉中。他采用防守策略,实行重兵层层据险防御,就是所谓“错守诸围”的策略。在汉中城外设置外围防御利用汉中复杂多山的有利地形,在每一个险要关口都安排人利用地形进行防守,敌人能进兵的关隘驻重兵,其余兵马留守汉中城内。分兵固守,又互相关联,互为犄角之势,任何一道防线受到攻击,都会得帮助,从背后打击敌人,形成一道屏障,固若金汤,魏军攻打数次都是无功而返。

姜维是后到蜀营的,被诸葛亮器重,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他,而且姜维文武兼备,但有些生不逢时,他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影响力,刘禅对他还爱搭不理,只顾跟着黄皓玩乐,黄皓干涉朝政,姜维行使权利总是在关键时候受阻,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最终被魏军攻破汉中导致蜀国灭亡,姜维最后战死。有人说汉中被破,是因为姜维改变了魏延守汉中的方法,其实不然,此一时彼一时,姜维防守汉中时整个蜀国内的情况和魏国情况都变了。

段谷之战,姜维被胡济放了鸽子,二人约好各自带兵在上邽会合,结果胡济没来,姜维遭到邓艾绝对优势兵力的围困,里无粮台,外无救兵,虽奋勇杀出重围,却也损失惨重。鉴于野战兵少而导致段谷之败,为了集中优势军力,姜维提出“聚兵敛谷”的策略。与其死守,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打乱敌军的补给线,这样敌军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惫时,诸城守军和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

在当时的情况下,姜维的防御措施没错,不但能拒敌,还能有效歼灭敌人。但可惜姜维独木难支,在内又受到黄皓的迫害,很多战略意图不能实施,显得捉襟见肘。在魏军打来的时候,刘禅胡乱安排用人不当,加上守汉城的蒋舒献城,引魏军进去,最后在没分胜负的时候刘禅在奸臣的劝说下下令投降,在刘禅下令投降的时候,蜀国城内重点关隘还在蜀军手中,而且姜维的“聚兵敛谷”的策略基本还在按步骤实施,结果刘禅的一句话蜀国灭亡。

相比较,魏延的策略在防守上比较稳妥,也适合当时蜀国的国情。姜维的策略不但可以防守还能有效歼灭敌人,也是符合当时的环境。不能说谁高谁低,如果非要做个比较,个人觉得姜维的策略要高些,虽然败了,但不代表策略错误,按照魏延守的方法,如果有人献城,同样会遭到重创,结局差不多。如果魏延时按照姜维的方法守城,魏军的几次进攻可能会有来无回,悉数被歼灭,诸葛亮北伐时也相对会容易些。


水瓶座58139384382


问题:蜀汉大将魏延与姜维守汉中的策略有何不同?

回答: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击败曹操,占领了四川北部的屏障汉中。当时需要一员大将镇守。众人都认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张飞也以此自诩。

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名声不显的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众人皆是不解。于是刘备借着宴会群臣的机会问魏延:“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答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魏延驻守汉中十五年,汉中防线固若金汤。他采取的防御方法就是“错守诸围之法”。

魏延利用汉中周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有利地形,将所部蜀军分为几部,布置在出入汉中的各个险要关口骆谷、斜谷道、子午道等地,自己带一部分精锐留守汉中。魏延是将防线布置在汉中周围,分兵固守要道,且互为犄角。自己则率领精兵为机动,如果魏军偏师进犯,就消灭他。如果魏国主力进攻,自己坚守要隘,等待蜀军主力来援。

这是一个典型的防守反击的策略。先将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坚守阵地。然后再寻找机会反击。后来王平守汉中时,沿袭了魏延的策略,固守待援。打退了曹真大军的进攻。

诸葛亮,魏延死后,姜维镇守汉中。他调整了防守部署,采用的战略是“敛兵聚谷之法”。

与魏延相比,姜维野心更大。他认为魏延的战术过于保守,虽可御敌于汉中之外,保汉中不失,但不利于蜀军出击,更无法消灭来犯之敌。于是,他将魏延部署在各关口的军队撤回来,集中主力在汉城和乐城两处,外围只留少部分侦探。一旦魏军来犯,就放开各条要隘,将魏军引入汉中的坚城之下,坚守城池的同时另派精兵从小路潜行,重新封锁各个入川要隘,断其粮草。最后再将敌军聚而歼之。

两者相比姜维的策略更有灵活性。采用了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打法。

这两种主张都是基于汉中地区的险要地形做出的判断,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有的只是对于当时的国情,双方的实力对比和自己手上的兵力所做出的判断。

孙子兵法在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蜀汉后期,国力衰减,人才凋零。当魏国倾国来攻时,敛兵聚谷之法能否奏效歼灭敌军就很难说了。姜维所部兵力不足是最大的弱点

首先,放开大路,请君入瓮。关键要看你的瓮底是否坚固,能否坚持到奇兵重新封锁各个要隘,切断敌军粮草后勤。再聚而歼灭。

实际情况与姜维预料相反,魏军来犯时,钟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兵临汉城和乐城。两城守军本来就不是很多,加上守将蒋舒投降,魏军轻易地就冲破了瓮底,最终导致汉中失守。

其次,作为奇兵的姜维部在沓中被邓艾军拦住交战。始终没有做为奇兵出现。等到摆脱邓艾时,汉中已然失守。姜维只能退守剑阁。

蜀国腐败的朝政也是姜维战略失败的原因之一。

姜维本来驻守汉中,朝中宦官黄皓弄权,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为了自保,率领本部人马在沓中种麦。带走了汉中本就不多的人马。

当魏国准备大举进攻时,姜维就上表蜀汉朝廷,请求增派主力驰援汉中防患于未然。刘禅听信黄皓所言,迟迟没有动静。等魏军五路伐蜀大举入侵,刘禅才派出廖化、张翼等部援军。结果援军还没赶到,魏国大军就已经攻下汉中。

所以,汉中的失守,原因是多方面的,姜维开始的想法并无不对之处。但是作为蜀汉的高级将领,着眼点不能局限于如何歼灭敌军。而是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国力,政治,军备等各个方面来权衡那种战略适合当前情况,守住汉中。所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改为错守诸围之法或许还能为蜀汉政权赢来守住汉中的最后一丝机会。


斜阳几度


汉中这一防线,极大的阻挡了曹魏前进之路,再加上魏延的严格把守,令曹魏感觉非常害怕。所以也能够看到,魏延将刘备托付给自己的重任,是看得比较重的。

直到最后魏延不幸去世,接管镇守的重任,便交给了姜维。被魏延一直精心防守的汉中,在四十年风云中都表现出它的经久不衰。

然而姜维刚刚接管时间只有30天,便被他人给夺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每个人参与镇守时,策略是各不相同的。姜维接管时,蜀汉环境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变,当时刘备已经辞世,小儿刘惮继位以后,虽然刘备将刘惮交给诸葛亮来看管,但后来诸葛亮也不幸离世了。

姜维身为蜀汉大将军,手中拥有较高权利,在他接任汉中以后,将魏延大将军之前参与镇守的方法完全不管不顾。

在他看来魏将军镇守策略会是行不通的。看上去好像能够将对手给予控制住,实际上保护好汉中不被对方侵略是行不通的。通过姜维观察,看上去会非常不利于蜀汉突发情况后的快速攻击。

更别提将对手给歼灭了,所以姜维上位以后,便将魏大将军之前安排的,专门负责不同关卡的士兵,全部给予撤回,并且让他们向中间两座城市行进。位于城中也只是安排所剩无几的侦察兵看护。一旦曹魏大军发起进攻,就让他们进入汉中内部,准备来个一锅端。

拥有这一想法,听上去会让人感觉到方法不错,然而姜维对蜀汉作战实力高估了,不受外围保护的汉中,犹如空壳一般,曹魏大将看到大势已去后,便顺利踏入城中,曹军人马大批大批的涌入城内,蜀军顿时惊慌失措。魏军毫不费力的将汉中给拿下,被镇守长达40几年的汉中,就这么丢失了。

姜维提出的策略并不是行不通,但是通过深思熟虑以后,是需要付出较高实力才能实现。所以大家对姜维的策略并不认可,都称他是最为愚蠢的将士。

魏延进行汉中防守时,显示出他的组织多谋,他在当时采取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策略,首先将曹魏大军堵在城门之外,同时还在外围处建造了更多高墙来防止敌人踏入。

诸葛亮进入南征凯旋而归以后,借此胜利之势,魏延又新建了两座城市。这两座城市内,也准备更多数量的物资,以及前方参战时的重要用品,对汉中更好的防守,做足坚强的后盾。在魏延镇守期间,一直都在使用这一策略进行延续。

之后诸葛亮离世以后,王平再次继承诸葛亮谋士之位,再次通过魏延这一策略,也取得了作战胜利。将城池防守的很牢固,通过此次战役的开启,不但让曹军受到重挫,还让汉中再次持续镇守时长,达到20年左右。通过过上述两位大将军的谋略,便可以看出,不同的策略导致产出结果各不相同。

胜利与失败只在一念之间,就算时至今日,也会让我们看到,只要做事时,能够找到好的方法,就会让你节省大半时间。如果一味的错下去,则会呈现一步错,百步错的局面。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