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前 言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大规模行动,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即国内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的湖北武汉,需要全国各省驰援。医疗资源不足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恐怕就是老龄群体,如今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截至2018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5亿,占总人口的17.9%,据预计,2050年前后,或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这是一个可怕数字。

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对于“老有尊严”,高质量养老的需求尤为迫切。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以及高质量养老的强烈需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三十年后,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如何养老?

新冠肺炎疫情下,据统计,自除夕之夜第一支医疗队抵达武汉起,累计从全国29个省份和军队系统派出345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精神,但是,湖北武汉作为全国中心城市,需要全国各省支援,也暴露出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人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预算年均增长率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率是17.5%,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此外,中国每千人执业医生数仅为 2.2,医生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法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每千人拥有接近 4 名医生,尽管如此这些国家也开始重视医生数量不足的问题,此外,我国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在沿海东部省份医生密度较高。医生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医生资源短缺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国的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

第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而截至2018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5亿,占总人口的17.9%。可见,仅仅6年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激增近30%。据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或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据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57万亿元,占 GDP 的 7.3%,远低于美国(22.3%)和欧洲(28.5%)。

第二,高质量养老的需求强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高质量养老需求激增,而传统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偏于“家政化”、“保姆化”,且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家庭养老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保姆或家政人员缺乏必要的科学医疗条件及相关的老年人护理知识等,远远不能适应未来老龄化社会对于高质量养老的需求。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正是存在以上的原因及问题,医养健康产业应运而生。医养健康产业是把医疗与养老融合在一起,根据庞大老年人群体需求,医---解决老年人健康保障问题,养---解决老年人生活起居问题,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医与养结合无法真正结合的困局

据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医养结合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92%,2017年我国医养结合行业市场规模为5245亿元,预计2021年医养结合市场规模将达到11603亿元,具体图1所示,可见,医养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养老产业存在三种商业模式:居家养老商业模式、社区养老商业模式和机构养老商业模式。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主要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二毛照护、颐佳等。这类企业的主要商业模式有两种:“B2B”或“B2C”。“B2B”模式的付费者主要是政府,是由政府出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并在建成后管理和运作,为辖区内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而“B2C”业务则是直接面对老人群体进行服务,付费方主要是个人或者商业保险。机构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有政府、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等。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在医养结合的大背景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切合我国家庭结构和传统观念,市场潜力很大,但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面对同一个难题,即养老服务过度的“家政化”,社区的养老服务业务与家政服务的区分度很低,医养结合度较差。再者,即使家中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许多传统中国家庭仍会选择使用传统渠道,即通过雇佣保姆来照顾老人,而非选择此类养老服务机构。

在机构养老商业模式中,以养老地产切入的房企、保险公司占据主要地位,表1便是大多数的机构养老产品,从中可见看出,各机构养老产品地产属性太重,与医疗、健康管理结合度低,往往是打着“养老”的幌子作为卖点,而养老服务、医疗服务以及护理水平等产品核心价值存在不足。因此我们说,养老不是单纯地投资一个房地产,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很强的护理、医疗、健康管理的专业的体系和人才。

表1:机构养老产品汇总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综上,医养健康产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医养产业需求端需求旺盛,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当前医养健康产业中,无论是居家或社区养老的偏家政化,还是以房企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养老的偏地产化,都暴露出一个棘手问题:医与养结合或者融合程度太低。

请参考!高质量养老的三个途径

毫无疑问,医养健康产业成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上到国家层面,下到各省市也都在行动,但是,正如上面所深入分析的我国当前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状况,发现三大商业模式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偏于“家政化”、“保姆化”,机构养老模式则“地产化”属性过重,医与养的结合或者融合度都太低,远远达不到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要求。

那么,面对医与养结合程度低,无法满足高质量养老需求的困境,有哪些解决之道呢?

解决之道(1):借鉴美国医养养老经验,促进PACE(老年人全包服务项目)的发展

。PACE 模式是美国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医疗照顾,尤其是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顾的一个创新项目,承担PACE费用的是Medicare 和Medicaid,它们每个月会固定支付一笔费用。PACE的职工会为病人安排医生问诊、药品、康复和住院等所有的医疗服务,并负责费用,同时,PACE还会关注病人诸如做饭、洗澡、家务等日常需求,并负责把会员送到日托中心,让病人可以通过社交活动来避免孤独感、预防认知功能的衰退。PACE的费用是打包费用,包括了病人所有的医疗健康服务和社交活动支出,但是依然比疗养院的费用低。也正是这种包括了住院和其他一些昂贵的医疗服务的打包费用,使得PACE机构有充足的动力来对老人进行健康管理,以避免生病去医院而带来的巨大花费。

解决之道(2):公立医院办养老机构。在此路径的第一个“试水者”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就其表现来看,不可谓不成功,不仅标准药房、放射室等医疗设施一应俱全,还开设神经内科和康复科两个专门科室,配备专职全科医生;更重要的是,该中心与重医附一医院开通了医疗绿色通道,其医疗服务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原因便是医疗资源优势明显,虽然费用偏贵,但是床位长期供不应求,老人需要排队入住。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种比较成功的新模式并没有很好的“复制”,多家医院反映,主要的原因有政策壁垒、盈利导向和医养结合自身缺乏行业标准等。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解决之道(3):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并以此作为解决高质量养老的突破口。之所以把智慧医疗作为发展医养健康产业的战略重点之一,原因有三,

其一,智慧医疗的特性所决定的。智慧医疗英文简称WIT120,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也就是说,智慧医疗会极大地缩短医与养之间的距离,最大化的加速医与养的融合。其二,中国的家庭结构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到历史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影响,养老产业中居家养老占据绝对的大多数,占比在90%以上,而机构养老占比在1%-3%之间,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很难发生大的改变,而智慧医疗可以很好地适应目前居家养老的这种中国特色。其三,人口基数大,未来老龄人口巨大。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唯有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等智慧系统有效资源整合,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尾 声

针对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提出了三个解决之道,即借鉴美国医养养老经验,促进PACE(老年人全包服务项目)的发展、公立医院办养老机构、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但是美国养老模式的经验在中国的推行需要时间,且在中国“水土”的适应性,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公立医院办养老机构虽模式新颖,整体表现较好,但是政策因素、行业标准不完善等严重阻碍其发展;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发展新型养老,虽然是效率最高,可从根本上解决健康养老问题,但是,智慧医疗行业内技术的研发成功再到应用需要较长时间。

解决之路注定坎坷重重,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回避问题的理由。当前,老百姓、政府和社会三方主体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各自的任务,以量变促质变。具体而言,对于老百姓来说,我们要做的还是搞鼓自己的“钱袋子”;对于政府来说,应大力破除阻碍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机制、政策壁垒,疏通公立医院办养老机构的道路,同时加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房企、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机构养老在医养方面的结合度;对于社会资本来说,从长远效益来看,其应该大力助推智慧医疗板块的发展,因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技术的力量在未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症结。

被疫情锤炼过的医疗资源,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