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神!口径最大的野战火炮,12个小时打一发,但是个“废物”

自诞生以来,火炮凭借强大的战场统治力一直被誉为“战争之神”。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各国军队装备的火炮综合性能不断提升,口径记录也不断被刷新。其中,由美国研制的“小戴维”36英寸T1型大型臼炮,以914毫米口径成为战争史上迄今为止口径最大的野战火炮。这款全重40吨的庞然大物仅仅是单枚炮弹就重达1.6吨。由于设计上的缺陷,这款火炮每发射一枚都需要间隔12小时。不仅如此,由于二战接近尾声,美军为首的盟军咋正面战场已经完全占据了优势,原本用作攻击大型永久工事的“小戴维”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原子弹的问世,机动性差、射击精度不高的“小戴维”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战之神!口径最大的野战火炮,12个小时打一发,但是个“废物”

可以说,1944年作为二战的转折点,随着盟军全面反攻轴心国,美军在欧洲战场与德军的碰撞,也是当时世界上两支最强军队的较量。由于在战争前期消耗巨大,德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优势,面对由铺天盖地的轰炸机组成的美军空中打击群,德军根本无力抵抗。因此,从欧洲大陆到大西洋沿岸,德军开始大量修筑由众多坚固工事构成的“大西洋堡垒”。这些巨型钢筋混凝土防御攻势,其外墙厚度甚至达到了2.13米,足以抵御重型航弹和大口径舰炮的攻击。美军在经过评估后,决定迅速研发一款用于打击这种巨型攻势的攻城炮。

二战之神!口径最大的野战火炮,12个小时打一发,但是个“废物”

由于德军的“大西洋堡垒”充分地和当地地形、山林环境融为一体,一般的直射型火炮根本无法达到彻底摧毁的效果。因此,美军选择研发具备曲射效果的大口径迫击炮。结果,这款被美军昵称为“小戴维”的T1型大型臼炮,其914毫米的口径一举超越此前德国研制的“多拉”巨炮(口径为800毫米),成为全球口径最大的火炮。甚至,其1.6吨重的炮弹比日本海军巨舰“大和”号的460毫米舰炮炮弹还要重400公斤。此外,这款火炮的射程达到了9.7公里,完全可以在远距离对德军工事进行毁灭性打击。由于战争到了关键阶段,整个“小戴维”的研发时间非常短,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的前提下就进行了试射。当然,除了操作复杂、后坐力大、射击精度差等一些短板之外,这款火炮的威力依然让美军大吃一惊。据悉,为了进一步加强杀伤力,“小戴维”的专用炮弹战斗部装药量高达700公斤。在试射中,仅仅发射一发炮弹就轰平了一座小山,并且留下了深达十多米的弹坑。

二战之神!口径最大的野战火炮,12个小时打一发,但是个“废物”

众所周知,以德制列车炮为代表的巨型火炮,由于整个发射平台十分复杂,需要数百乃至上千人同时服务。以“小戴维”来说,过于笨重的短板让其机动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仅仅是运输方面,其炮管和基座等发射平台都要由两辆坦克运输车分开运输。不仅如此,为了抵消这款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强大后座力,美军专门设计了重7吨、厚3米的基座。在发射之前,美军工兵需要在发射地点事先挖出一个可以容纳这个基座的深坑,随后才能固定各个发射单元。由于工程量巨大,“小戴维”的发射准备时间长达12小时,并且需要借助夜色隐蔽运输。因此,按照美军的设计标准,这款火炮每天只能发射14发炮弹,完全达不到预期的射速效果。

二战之神!口径最大的野战火炮,12个小时打一发,但是个“废物”

就在美军依然对“小戴维”进行各种优化完善时,二战形势已经日益明朗。一方面,随着美军和苏军在东西两线全面推进,德军苦心经营的“大西洋堡垒”还没有发挥出作用就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美军在制定了登陆日本作战计划后,最初也希望借助“小戴维”打击太平洋诸岛以及日本本土负隅顽抗的日军。不过,随着两枚原子弹将广岛和长崎夷为平地,日本迅速投降。自此,在仅生产一门之后,“小戴维”后续研发项目就被迫中止。唯一一门成品火炮,也被送进了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