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在廣西桂林市靈川縣大圩鎮距桂林市區19公里處,有個近年新開發的灕水人家景區,這裡彙集了當地很多瀕臨失傳的老工藝作坊,包括茶油坊、打鐵鋪、酒坊、腐竹坊等,每個作坊裡都是一些掌握這些傳統手藝的老人在經營並對遊客現做現售。這是一組拍攝於12月的照片,一位北京來的女遊客對腐竹房裡懸掛晾曬的腐竹十分好奇,她說之前吃過但從來沒見過。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腐竹房位於景區內一間半敞開式屋子內,通紅的柴火灶上,一字用木條排開10個格子鍋,每個鍋裡的豆漿,正熱騰騰冒著熱氣。房內,滿是濃郁的豆漿味。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腐竹是什麼?於桂林人來說,這是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一種豆製品,至今全國人的餐桌上基本都能找到它,許多幹腐竹就來自於桂林。不過,於北方來的一位女遊客來說,如果不是來這看到,她說還從來不知道在冀東吃了30年的豆皮,桂林人是這樣做的,不過人家不叫豆皮而是叫腐竹。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冀東一帶農村人家也喜歡吃豆皮,這是早年生活困難時期作為如雞蛋一樣的營養品送給生病老人和坐月子女人吃的。與桂林人不同的,他們是在豆漿開鍋後直接用一根杆沾到豆腐皮上起出一張圓餅狀整張攤開晾曬,而桂林人的腐竹,是捲成一根棍狀去曬。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有江南來的遊客說,他們那把腐竹叫腐皮。關於腐皮一詞,最早出現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他表述的大概意思為,將豆漿加熱時表面出現一層膜,將膜取出,乾燥後即得腐皮。雖然名稱叫腐皮,但這種描述與北方人稱的豆皮大概一致。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無論叫它腐皮還是豆皮或是腐竹,前期製作過程大體相似。在桂林這家老作坊裡,為傳承展示老手藝,看到他們還用豆腐包過濾豆渣,像極了北方女遊客小時候父母在家做豆腐場景。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腐竹坊大姐說,她們這做腐竹的過程,是將豆腐皮挑出後捲成一根捲到鍋上面的杆上,再去曬乾,就是腐竹了。大姐還介紹說,之所以叫它腐竹,是其形類似竹子枝杆,所以稱為腐竹。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由於這家腐竹房是面對遊客開的,遊客可以現場參觀,並能喝到豆漿豆腐腦和熱豆腐皮。門口黑板上寫有價格:腐竹50元一斤,溼腐竹3元一根,還出售豆腐渣,5元一盒。與北方農村豆皮不同的,冀東一帶一般按張和大小賣,一張1到2元,豆腐渣都用來餵豬的,少有人吃。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桂林人這樣做,一根賣3元

看了這家腐竹坊,讓北方女遊客感慨的是,原來吃了30年的腐竹,因為其中有個“腐”字,一直認為是腐爛的“腐”,所以當地人很少買它吃,原來,真不是這樣子的,誤解它了。腐竹在你家那又叫啥名呢?你認識知道它怎麼做的了嗎?

▌如內容信息有誤,請以官方為準,並及時通知我們更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