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遼東,故元將領的易幟之變


明初遼東,故元將領的易幟之變


洪武之初,明軍北伐前鋒抵達了幽、冀二州,元軍分佈在遼東的有:遼陽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駐兵開原,洪保保據遼陽,王哈剌不花佔復州,劉益兵屯得利贏城,高家奴聚平頂山,兵力多至萬餘,少至數千,互不統屬。洪保保、王哈剌不花、劉益、高家奴都掛有遼陽行省平章的職銜。也先不花與高家奴、納哈出、劉益等合兵攻佔遼東重鎮遼陽,洪保保被俘之後又被放出,率舊部寄住在劉益盤踞的得利贏城。

洪武四年二月末,平章劉益以遼東州郡地圖並藉其兵馬、錢糧之數,降明。朱元璋置遼東衛指揮使司,封劉益為指揮同知,衛城建立在得利贏城。朱元璋給劉益的官階不高,與原行省平章差了許多,更對其他降將隻字未提,洪保保懷疑劉益隱匿其它人功勞未報,心生怨恨。五月,洪保保聯合馬彥輝、八丹等,叛殺遼東衛指揮同知劉益。六月,劉益的部下前元侍郎房暠、右丞張良佐平定了洪保保的叛亂,將馬彥輝等斬殺,唯有洪保保逃往納哈出營金山。當時朝廷派去的宣詔官吳立在金州,於是朝廷任命吳立、房暠、張良佐為指揮僉事。七月,朝廷命馬雲、葉旺為定遼都衛指揮使,率魯兵由登萊海道而進至遼東。

洪武五年十一月末,納哈出襲擾遼東,劫掠牛家莊,殺軍士5000餘人,燒倉糧10萬餘石,都督僉事仇成失職,被降為永平衛指揮使。納哈出率20餘萬殘元軍隊與明軍進入對峙態勢。


明初遼東,故元將領的易幟之變


洪武八年九月,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置定遼前衛指揮使司,以遼東衛為定遼後衛指揮使司。十二月,納哈再次出襲擾遼東。都指揮使馬雲等探知納哈出將至,命蓋州衛指揮吳立、張良佐、房暠等嚴陣以待。納哈出兵臨之後,見城中有備,則越過蓋州城,兵指城垣尚未完全建成的金州。但金州衛指揮韋富、王勝等堅守待援,射傷並俘獲納哈出禆將乃剌吾,援軍到達後大敗納哈出。乃剌吾被押送京師,朱元璋不僅未殺他,還命乃剌吾為鎮撫,賜以妻妾、田宅。

洪武二十年春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率師20萬北伐出征納哈出,史稱“金山之役”。馮勝先期遣人把乃剌吾送往納哈出大營,納哈出見此非常震驚,經乃剌吾勸說也有降意。經過一番周折,納哈出最後率部投降,遼東名副其實的納入了明朝版圖。朱元璋親封納哈出為海西侯,賜鐵券丹書。


明初遼東,故元將領的易幟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