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一)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一)

近年來,在一些學者的大力推動下,國學熱漸漸興起,傳統文化開始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一些曾經的傳統經典文學,又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但是,我們也看到,在這種貌似欣欣向榮的文化氛圍之下,依然夾雜著眾多的紛爭,有這樣一部書,就曾在某一個時間點,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就是傳統文學啟蒙讀物《弟子規》。作為《三字經》的姊妹篇,《弟子規》卻沒有得到像《三字經》那樣的地位,究其原因,也是和它裡面寫的內容容易引起爭議有較大關係。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一)


現代社會,由於時間碎片化,要讓人系統的學習某樣經典,是比較困難的,而碎片化的學習又容易導致理解片面化,於是就會產生各種各樣令人啼笑皆非的爭議。《弟子規》開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出自《論語》,意思是本書所講內容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編成的,有的人反對儒家思想,那是他的自由,但有一點就是他們口中的儒家,是不是孔子所講的儒家,這是一個問題,因為很有可能他們所認為的儒家是朱熹的理學儒家,那個和最初的儒家已經是南轅北轍。不討論其他的,光這句話,要表達的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為人的順序,一個人一定要學會做人,這比學習文化知識要重要的多。我們很遺憾的看見了現代人很多文化水平很高的人,為人處事是為人不齒的,尤其是某些個海外歸來之人,所作所為稱得上貽笑大方。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一)


《入則孝》篇是講孝順的,或許大家都有看見或聽見很多人在議論古代人的孝是愚孝,但是我覺得他們討論的重點是有問題的,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裡有很多故事讀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仔細想想,沒有哪部經典,也沒有哪位聖人提過要讓人照著二十四孝裡的行為去做,我們之所以把二十四孝提出來,是告誡後人們要孝順,孝順總沒有什麼錯吧,那你管它行為方式幹什麼?《弟子規》在孝這一段提到的很多地方今天幾乎是做不到的,但是他所提到的孝順,則應該是能做到的。如果我們只看到書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則,須順承......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就說《弟子規》教人愚孝,那這本書也就沒有什麼讀下去的必要了。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一)


如果說《入則孝》篇是講孝順父母的,那麼《出則悌》篇則是講尊敬長輩的,現在的人普遍缺乏尊敬心是毋庸置疑的,這也和獨生子女教育有關,“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這些在古代社會是基本禮儀,而在現代社會,估計除了在領導面前,幾乎是做不到了。但話說回來,時代畢竟在進步,有一些繁文縟節本就是過時產物,需不需要繼承下來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這不一而足,不過無論如何,保持一份恭敬的心,是不會過時的,《孟子》雲“敬人者,人恆敬之”就是這個意思,只有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當然,尊敬他人的勞動成果,也是很有必要的,只可惜,總有些人缺乏這樣的一份心,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環衛工人在工作崗位上受傷甚至犧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