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弟子規》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外表往往樸實無華,容易被人忽略。我和《弟子規》之間,就曾經失之交臂。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根據文義,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親子共讀《弟子規》|德日進,過日少

還在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要求讀經,兒子就曾經背過《弟子規》。聽他可愛的童聲背誦著:“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覺得很有意思,但也覺得那僅僅是孩子學著玩的小東西,和自己無關。

緣起

時間飛快地流逝,轉眼好幾年過去了。我和先生為孩子的任性苦惱過,為教育的根本是什麼而迷惘過,也眼見了周圍的朋友家庭不和、交友不慎、工作不順等諸多煩惱……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是否有什麼東西被我們忽略了?

寒假裡,已經上五年級的兒子在爸爸的手機上無意中看到一個被大家熱傳的視頻,視頻中一個家境富裕、被十三所學校勸退、進過三次監獄的年輕人,現身說法講他幡然悔悟的過程。他舉起一本其貌不揚的小冊子說:“就是它---《弟子規》,讓我學會了怎麼做人,讓我知道以前的自己根本不能叫做人。”視頻裡的年輕人幾度泣不成聲,兒子也看得異常專注和投入。

看完後,兒子對我說:“媽媽,我也想再好好讀讀《弟子規》。”

從那天起,我開始和兒子一起學習,理解,實踐。我豁然開朗,原來,是我們忽略了做人的根本。我發現,這本小小的冊子裡其實包括太多的內容。如果靜下心來認真讀,逐步領會和實踐它,不但可以成為一個自我完善,品行端正,受人尊敬的人,生活中很多矛盾和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弟子規》講了些什麼?

可以說,《弟子規》淺顯易懂的文字裡蘊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涉及到每個人生活、學習,交友、待人處事的方方面面。

如對待長輩和他人的態度: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小到吃飯,大到做事: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說話的原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交友的原則: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與人相處的仁愛之道: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最後,當品行修養到位了,又細緻入微地教導弟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最後諄諄教誨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殷殷之情,溢於言表。

親子共讀《弟子規》|德日進,過日少

研習《弟子規》,你的生活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當今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孩子還沒出生,家長就開始操心“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人的頭頂彷彿都瀰漫著焦慮、緊張的烏雲,連九零後都已經在擔心自己的髮際線。

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低下頭來,潛心領會和研習《弟子規》,哪怕只是做到其中的十之五六,假以時日,也會感到由內而外的愉悅和平靜。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等等都會不知不覺得到改善,效率提高,工作成績斐然。

比如在家庭中,子女如果能長存孝道和感恩之心,從最基本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做起,孝順父母,關愛兄弟姐妹,那老人必然心情舒暢,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即使老人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勸告的時候能做到“怡吾色,柔吾聲”,也就掌握了溝通的要義。兄弟之間處理家庭財務糾紛時,如果大家都能退一步,做到

“財物輕,言語忍”,那自然“忿自泯,怨何生”了。那整個大家庭自會其樂融融,家和萬事興。

親子共讀《弟子規》|德日進,過日少

而我,也在不斷用《弟子規》來規範自己,感恩,守信,推己及人,慎獨慎微。並由此,我對國學更生親近之意,對其中的很多內容都產生了共鳴。久而久之,心境也變得更加平和、澄明。

結語

現代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總結起來包括五類。用鄭振鐸先生的命名法,就是“倫理、故事、識字、常識、詩歌”。

所以,《弟子規》只是一個點,遠遠不是全部。但它好似一顆種子,在孩子心裡種下向善、向上、自律、自省。大千世界,眾多美好、有趣的事物,都是這顆種子的養料,讓我們在注重外在行為規範的同時,給內在的心性溫柔的涵養。

對孩子如是,對我們亦如是。

親子共讀《弟子規》|德日進,過日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