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對幫扶 江蘇積極開展對口幫扶支援合作紀實

 一圈、一圈、又一圈,海拔2800米左右的盤山公路,深深刻在了幫扶幹部劉軍的腦中。從無錫惠山區到青海海東樂都區掛職的兩年間,他早已熟悉了這裡大大小小的村鎮。


  劉軍引來的14畝甜葉菊,是樂都區共和鄉聯星村羅麗華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的起點。“江蘇來的幹部,有信仰,有幹勁,有眼光,讓我開了眼界。”羅麗華說著未來的打算,眼睛裡閃著光亮。“14畝甜葉菊就是我的梧桐樹,一年多賺5萬元,將來我還要做民宿、搞旅遊,接‘金鳳凰’。”


  從揚子江畔到青藏高原,從魚米之鄉到天山腳下,一批批江蘇幹部人才滿懷熱血與激情,在青海、西藏、陝西、新疆等對口幫扶支援合作目的地不懈奮鬥,與當地幹群結下兄弟般的深厚情誼。


  五級結對傳遞江蘇深情


  一條拉薩河,緩慢安靜地流淌。河南岸,西藏拉薩曲水縣才納鄉四季吉祥村宛如一座世外桃源,四種顏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的365套藏式房屋,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窮達的家就住在這裡。看到來了客人,窮達的妻子端出了酥油茶和點心。“現在的生活很幸福。”說起家裡的日子,黢黑的窮達靦腆地笑了。“自從2016年12月搬遷到新房後,我打工的機會也多了,收入也就高了。”窮達做藏藥種植技術員,年收入1.5萬元左右,妻子在村委會做保潔員,每月收入2500元,兒子也在家門口打工,月收入3000元。最讓他驕傲的是大女兒,正在浙江大學讀書。


  在泰州市的對口支援下,資金、技術、人員紛至沓來,曲水縣才納鄉淨土健康產業蒸蒸日上,萬畝鄉土苗木良種繁育基地、中藏藥種植基地等項目逐漸發展起來,才納鄉從昔日名聲在外的貧困鄉變成了名聞遐邇的富裕鄉。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結對幫扶,是先富帶後富的好抓手。為了更好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進一步深化“三對口”工作,在具體實踐中,江蘇構建了“五級結對”的幫扶體系,在強化省際戰略對接、市際幫扶對接的同時,全面推進縣際“攜手奔小康”行動,將幫扶資源、工作重心向鄉鎮、村莊延伸。截至目前,已經有448對鎮、484對村(社區)、499對村企、1035對學校、311對醫院結對幫扶。


  都村村曾是陝西省富平縣淡村鎮6個貧困村之一,屬於革命老區。去年秋季,記者來到這裡採訪時,正遇到村第一書記王喜娟向在這裡幫扶的蘇陝工作隊隊員沈建良送錦旗。原來,在沈建良的協調下,其後方單位江蘇省水利廳投入90萬元,援建了新的村衛生室、黨員活動室和近3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其中,部分房屋出租做農家樂飯店,年租金8萬多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為村裡扶貧幫困提供了支撐。“現在我們的村部真正成了都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把全村人都凝聚在了一起,這多虧了蘇陝協作。”王喜娟動情地說。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是國家級一類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0戶195人,貧困發生率34.75%。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與高峰村簽訂協議,率先探索“整村推進結對幫扶”新模式。2018年4月以來,善港村已派出駐高峰村精準扶貧工作隊10批150人次。從黨的建設、文化建設、鄉村治理、產業打造等多個方面入手,蹚出了一條可推廣、可複製的深度貧困村精準脫貧的村村結對“善登高峰”之路。


  真誠合作謀求多方共贏


  “我們與陝西的結對幫扶,在產業、教育、醫療、就業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全面加深,全方位、無死角,合作項目越來越多。”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蘇陝工作隊領隊杭海說。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是基礎,是“輸血”到“造血”的關鍵。陝西聖唐乳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鋼鋒介紹,“有了江蘇的資金和江蘇的企業加盟,我們要在羊奶產業領域大展身手,實現從種羊養殖到奶粉銷售一條龍全產業鏈發展。如今,公司正在積極申報AAA級工業旅遊景區。”


  吉順青稞醋是鎮江與拉薩市達孜區長期結對共建的“結晶”。吉順青稞醋車間主任高海坦言,“希望能夠抱緊恆順醋業的大腿!”鎮江市京口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西藏拉薩市達孜區委常委、副區長許俊超說,正爭取讓吉順青稞醋進入更多的內地商超。


  接續幫扶中,對口支援正逐步向雙向合作轉變,雙方積極搭平臺、拓空間,不斷深化合作領域,努力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2018年,江蘇消納伊犁新能源電力12億千瓦時,有效滿足了江蘇企業用電。蘇陝合作方面,雙方先後共建10個園區,其中能源領域的合作逐漸深入,陝西的煤炭、電力等能源入蘇量逐年增加。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沒有青海的清泉,就沒有江蘇的碧水。生態,將江蘇與青海兩省牢牢連接在一起。江蘇省對口幫扶青海省工作隊副領隊薛強說,在青海,生態保護是第一位,因此在西寧市和海東市,幫扶資金主要聚焦於“兩不愁三保障”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


  就業增收,是擺脫貧困的重要方式。在陝西省周至縣新建立的人力資源市場遠程面試室,隔著攝像頭和屏幕,蘇州貫龍電磁線有限公司吉春魁順利面試了一批求職者。2017年以來,江蘇與受援地區充分發揮雙方資源稟賦,力促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脫貧,在企業與貧困戶中間架起一座橋樑。


  腳下有泥心中有情


  在江蘇的對口幫扶下,一個個“扶貧車間”建了起來,留守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一所所學校有了嶄新的校舍、全新的教學理念,邊遠山區的孩子們享受到優質教育;由江蘇參與建設的醫院,由江蘇派駐的醫生,已經成為當地看病首選之地;大量的西部富餘勞動力,走進蘇州、無錫等各地企業,學習最現代的生產技術……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洋芋花節期間,幹了20天,賺了七八千塊,數錢的時候開心呢。”1986年出生的榮尕胖曾經是貧困戶,去年變成了農家樂的老闆娘。


  藉助無錫惠山區“無中生有”的特長,一手打造了首屆洋芋花節的樂都區峰堆鄉80後書記李瑋說,這個節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計劃每年都要辦下去,力爭讓這個品牌走出海東,辦成青海省的名片。


  嶄新的農民居住區、寬闊的馬路、現代化的廠房、美麗的校園、先進的醫療設備……每到一地,當地人總是充滿感激地向記者介紹江蘇與受援地結對幫扶的成果。


  一顆赤誠心,換來一份真感情。“既然來了,就想幹點事。”在青海省民和縣幫扶的楊葉新說出了我省“三對口”幹部的共同心聲。


  “真是幹出了感情,每次回江蘇,心裡對新疆總有一份深深的牽掛。”崑山援疆前方工作組原組長沈立新,曾連續兩次援疆。在他的推動下,崑山市的機關、鄉鎮與阿圖什市44個深度貧困村結對。


  省教育廳援疆幹部、克州教育工委原副書記沈本領說,堅持多年的結對共建,江蘇為新疆培養了300多位種子教師,新的理念改善了當地的教學生態。


  走進青海海東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新村,有一座由江蘇於2017年援建的盤繡園。當地人告訴記者,江蘇幹部多次實地調研,精心拿出援建方案。如今的盤繡園,一方面加工製造傳統盤繡作品,同時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旅遊商品,並實施土族盤繡人群傳承培訓。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及“傳幫帶”機制,有效帶動了婦女增收。


  班彥,在本地方言中寓意富裕和幸福。搬入新家的村民呂志全,在家門口掛了一塊“土鄉緣民宿”的牌子。他說,感謝江蘇,未來日子肯定越來越好。(趙偉莉 梅劍飛 吳 瓊 付 奇 杭春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