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拓渠道挖潛力 農民增收後勁足

編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近年來,通江縣做精做深農村居民經營性、工資性、財產性收入等文章,促進了全縣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日前,該縣獲得2019年全省農民增收縣。

終於在春雨來臨之前鋤完了草,在通江縣興隆鄉筍子埡茶葉基地裡,副鄉長趙海冰鬆了一口氣,“這段時間,我們已經管理茶園萬餘畝,新栽植茶園400餘畝。”興隆鄉有茶葉種植傳統,近年來全鄉14個茶園進行了技術改造,提升效益,促進了老百姓增收。

農民腰包鼓起來的不僅是興隆鄉,數據顯示,通江縣農業人口61.2萬,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萬餘元;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去年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

1 提高農業發展質量 讓農民增加經營性收入

春回大地,陳河鄉母家梁村的羊肚菌迎來了豐收,“今年羊肚菌長得好,一早上就能採50多斤。”合作社負責人彭萬林笑得合不攏嘴。今年合作社共種植了60多畝羊肚菌,按現在市場價算,產值有120萬元左右。

農民收入的四個組成部分,分別是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去年,通江縣農民人均經營性收入5603元左右,同比增長10.5%,在農民收入中仍占主導地位。

經營性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業。按照“一片一特色、一村一產業、一戶一庭園”的發展思路,全縣傳統農業方面農作物總播面130餘萬畝,肉類總產量7.44萬噸;特色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去年銀耳生產重點鄉鎮擴大到30個、專業村120個、專業合作社120個,接種銀耳152萬袋(瓶),比2018年增長40%以上,實現年產值10.5億元。全縣茶園總面積11萬畝,茶葉產量2600噸。

讓種養有效益、增收入,不僅要種得出、養得好,更要有市場、賣得好。為此,該縣建成城鄉物流倉儲配送中心、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網貨冷配中心各1個,已入駐8家物流快遞企業,49個鄉鎮開通快遞配送點,全縣共有攬投點132個,建設220個鄉村電商服務站,日均線上交易5萬餘元,實現了電商與快遞深度融合。

2 挖掘農村就業潛力 讓農民工資性收入再上臺階

“今年我不出去打工了,就留在村裡上班。”近日,通江縣三溪鎮桅杆坪村一社村民蒲家和說,這些年村裡發展起青花椒產業園,平時管護需要勞動力,他今年不僅在家門口上班,還流轉50畝土地發展青花椒,相信收入不會低。

工資性收入3857元,同比增長11.5%,這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中居第二。近年來,通江縣堅持把壯大勞務經濟作為重要抓手,狠抓“工資性”增收。積極拓展勞動力市場,培育壯大勞務品牌,充分利用“職業農民”等農民工培訓項目,加強對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拓寬就業渠道;穩定勞務輸出,通過整合農業、扶貧等培訓資源,開展青壯年勞動者技能培訓、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等“五大培訓”。

返鄉創業創新成為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利用返鄉創業試點縣為契機,通江縣全面落實創業補貼、創業吸納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累計回引在外人員創業興業850人,吸納勞動力就近就業5500餘人,實現勞務收入4800萬元。

3 激活“沉睡”資源 讓農民分享更多財產收益

去年通江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財產性人均收入為332元,同比增長11.2%。雖然佔比較低,但增值潛力不小。今後,土地增值收益以及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分紅,將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通江縣進一步激活農村“沉睡”的資源,為農民增收提供新動能。從土地制度改革來看,著力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讓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

從盤活土地資源方面來看,主要是盤活農村靜態資源,擴大規模經營,推進“三權分置”改革,提升耕地、林地經營效益,全縣已完成50個鄉鎮、531個行政村清產核資、成員確認、股權量化等工作,完成率達100%;頒發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323個,發放《通江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書2.3萬本,開設集體經濟組織銀行對公賬戶122個,建設13個集體經濟扶持發展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全覆蓋。(記者 何歡)

原標題:拓渠道挖潛力 農民增收後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