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雷納託·古圖索(Renato Guttuso)是意大利畫家。他1911出生於巴勒莫,20歲來到羅馬,很快成為浪漫主義的羅馬學派的成員,還參加“米蘭潮流運動”和戰後的“新藝術陣線”。古圖索十分關心社會現實並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早期的畫風是表現主義的,並受到畢加索的影響;後期的作品是寫實的,這是一種藝術的迴歸傳統,但不是原來意義的傳統,而是充滿現代氣息的寫實。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1 時代背景

  意大利是一個美術大國,具有悠久的美術傳統。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這塊土地上湧現了無數美術傑作和大批美術名家。到了20世紀,它仍然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卓成就的美術家。被大鑒賞家兼美術史家貝倫森譽為“繼承意大利美術偉大傳統的最後一位畫家”的古圖索,就是其中的一員。古圖索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繪製出許多風格鮮明、雅俗共賞的油畫,很值得我們品味。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2 人物生平

  雷納託·古圖索(Renato Guttuso)1911年12月26日誕生在西西里地區的巴蓋利亞,這是位於該地首府巴勒莫附近的一個小鎮。古圖索的父親從事土地測量工作,以業餘時間畫水彩畫,正是父親的愛好,使古圖索很早就接觸到繪畫,並進入到當地畫家的畫室。古圖索回憶往事時,說過如下的話,“在我六七歲和十來歲時,我的道路就確定了……”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13歲起,古圖索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簽名籤日期,或許他已經把自己當作畫家來看待了。這時,古圖索臨摹了不少19世紀西西里地區的風景畫。這一類經驗,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西西里地區生活的認識,為他的藝術埋下了種子。1928年,古圖索一邊在巴勒莫讀書,一邊跟未來主義畫家裡佐學畫,這樣的學習自然會促使他了解當代的藝術潮流,同樣有助於他的藝術。1930年,19歲的古圖索進入巴勒莫大學攻讀法律從西方許多著名美術家的經歷推斷,他的這種選擇,很可能受到家庭或社會風氣的影響。幸好,沒多久古圖索就醒悟來了。隨著自己的兩幅畫1931年在全國美術四年展上展出,古圖索意識到應當告別法律,全身心投入繪畫。1932年,古圖索與五名西西里地區的美術家在米蘭一家畫廊舉辦聯展,就這樣,年輕的古圖索一步步深入到繪畫世界中去了。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3 作品特點

  《父親像》(1930年)、《水手的女人》(1932年)、《海難》(1932年)等油畫展示出古圖索已經是一位不錯的畫家了。觀注現實生活,觀注人的命運,這樣的特點在上述作品中體現得頗為明,它也將成為此後古圖索創作的主線。就作畫方式而言,利用有力的筆法和沉著的色調,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營造出渾厚的畫面氣勢,是古圖索著力的重點,這形成了一種表現性的寫實繪畫。有別於上述油畫,水粉畫《情人》放棄了藉助明暗變化塑造立體形象的方式,以奔放的色彩筆觸塗抹出一對平面性的簡略男女形象,整個畫面乎受到一股內在激情和活力的左右。畫風的不一致,表明年輕的畫家仍在努力探索,尋求自己更滿意的語言。從古圖索後一階段的創作判斷,強調形體與強調色彩的做法有融會的趨勢,但色彩的表現力似乎更受畫家重視。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作於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的油畫,如《浪子》(1935年)、《有圍巾和雨傘的自畫像》(1936年)、《嘲弄基督》(1938年)、《鄉間行刑》(1938年)、《畫室裡的百姓》(1938年)、《逃離埃特納》(1938—1939年),從不同角度反映出古圖索作為一個人和藝術家的基本面目。關注現實,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反抗暴政,反對法西斯勢力,這樣的一些態度貫穿在上述作品中。《嘲弄基督》創造性地沿用了歷史悠久的教美術題材,對當代社會現實進行諷喻。《畫室裡的百姓》以平實的手法描繪出令人信服的普通人形象,從中可以感受到畫家的柔情。《鄉間行刑》和《逃離埃特納》更直接有力地表達了古圖索的政治立場前一幅畫以特寫式構圖突出了殘酷的槍殺場面。穿白衣的受難者,那不屈服的英雄形象,不由讓人想起戈雅一百多年前創作的《1808年5月3日的屠殺》中的年輕主角。難怪有論者說“那白襯衫就像黑暗場所的一聲吶喊”。像戈雅一樣,古圖索也是有感而發,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分子秘密處死了加西亞·洛爾加,此畫就是為紀念這位西班牙大詩人創作的。後一幅畫與《鄉間行刑》不同,是一幅場面大人多的油畫。創作這幅畫時,古圖索受到畢加索不久前完成的反法西斯大作《格爾尼卡》的啟示,但在形式語言上,他並沒模仿畢加索,而是運用了寫實意味濃重的畫法,讓刻畫生動的立體性人物、動物和物品與帶有空間深度感的場景融為一個富於動態和激情的和諧畫面,這表明古圖索在追現代性時並沒放棄傳統因素。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4 政治立場

  面對當代重大事件——西班牙內戰時,古圖索的立場十分鮮明。他站在民主進步的力量一邊,用自己的言行反抗法西斯勢力。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古圖索參加了意大利美術家團體——潮流(Corrente)。該組織成員是一批年輕的意大利美術家,他們的藝術風格也許並一致,但他們的態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反對意大利另一個美術團體——意大利二十世紀(Novecento Italiano)的地方主義傾向。這種態度與他們反法西斯、反納粹的立場密不可分。在當時的意大利,二十世紀已經成為墨索里尼利用的一股力量。同樣,他們支持現代主義美術的態度也與反法西斯、反納粹的立場緊密相連,因為把現代主義美視為墮落美術大加討伐驅逐的正是納粹勢力。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1937年,古圖索移居羅馬。他的畫室成為文人藝術家聚會的一箇中心,大作家莫拉維亞等經常出入其中,與他討論各種感興趣的問題。古圖索一直關心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在爭民主求進步的運動,他感受到共產黨的存在和作用,漸漸認同了共產黨的理想。1940年,古圖索式加入意大利共產黨。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裡,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古圖索始終堅守著他政治立場。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5 藝術風格

5.1 繪畫風格

  與畢加索等共產黨員一樣,古圖索在藝術上並沒接受蘇聯倡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原則,他一方面繼承傳統寫實性繪畫的因素,一方面吸納近現代不同繪畫流派的因素,在此基上形成了一種較為平易近人的具象性繪畫風格。審視一下20世紀40年代的古圖索作品,不難感到參加共產黨後的畫家仍然沿著自己的藝術路徑行進,沒有被什麼條框框束縛。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5.2 繪畫主旨

  對社會現實做出反應,就關乎人類命的重大問題表達自己的態度,依然是古圖索繪畫的主旨。《室內基督受難圖》(1940年)、《基督受難圖》(1940—1941年)、《槍殺》(1942年)、《有受傷馬匹的戰鬥場面》1942—1943年)、《屠殺》(1943年)、《死之勝利》(1943年),看到這樣的繪畫標題,不難發覺讓古圖索牽腸掛肚的盡是苦難和死亡之類。這一切全與20世紀40年代歐洲的社會矛盾緊密相連,難怪古圖索要反覆描繪這類令人心情沉重的題材。由於古圖索的創作直接呼應著公眾關心的嚴肅社會問題,所以它們往往會在公眾中激起強烈反響有時甚至會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著名的《基督受難圖》遇到的情況,就是一個顯著例證。眾所周知,在西方繪畫歷史上,以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故事為題的作品數不勝數,其中亦不乏佳作。古圖索選擇這一題材,目的在於古喻今,對當代人類的命運、現實生活的苦難、日益猖獗的法西斯暴行做出藝術回應。為了宣洩積聚在心頭的情感,古圖索吸收了凡·高、畢加索等人繪形用色的特點,在保持實性的基礎上,藉助大膽誇張的形色處理,創作出這幅別具風貌富於衝擊力的基督受難圖。它一面世,就引來種種議論,教會十分反感撲在基督身上痛哭的裸女形象,發佈公告、禁止神職人員和信徒參觀這件作品。儘管對如何看待這幅畫有爭議,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它像《格爾尼卡》一樣,深刻有力地傳達了古圖索對血腥殺戮的抗議之情。《基督受難圖》及類似的作品向我們證明著古圖索確實在力求使藝術有益人類。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5.3 藝術情趣

  有益人類的繪畫不全是《基督受難圖》、《屠殺》這樣的作品。以一種富於人性、熱愛生活的態度描繪人和物,同樣能產生有益人類的繪畫。《一家人》(1940年)、《戴紅的米米絲》(1940年)、《靜物》(1940—1941年)、《紅桌物》(1942年)等作品,展示了古圖索藝術的這一面。美妙的色調,生動的筆觸,配合著令人信服的可辨可視的具體形象,帶給觀者審美的愉悅。從古圖索偏愛暖紅色調這一點上,或許也能體味到他的藝術情趣,現代不少熱愛生活的畫家都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親近這樣的色調。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5.4 新藝術戰線

  二戰期間,古圖索像歐洲許多共產黨藝術家一樣,積極投入了抵抗運動。為此,他不得不離開羅馬,避居熱那亞一帶,在地下狀態中繼續繪畫創作。前述《之勝利》就與他反抗納粹德國的經歷有關。二戰後,古圖索更加活躍地參與意大利的文化活動。他與一些志趣相近的人,共同創立了新藝術戰線(Fronte Nuovo delle Arti),試圖用後立體主義畫風表達自己的信念。當然,古圖索這樣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藝術家,不會僅僅用繪畫表達自己的信念。作為世界和平理事會成員,出席1948年在華沙召開的和平大會,就是他用社會活動表達自己信念舉措。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基督磔刑》

畫家採用十字架磔刑這一歐洲傳統題材來揭露希特勒匪徒駭人聽聞的殺人罪行。作品在貝加摩展出時,意大利天主教教會和反動報刊聯合向畫家發動攻擊。古圖索在這幅畫中大膽採用《格爾尼卡》某些痙攣性的形象,如馬頭、伸直的手、強烈的電光和那些金屬般僵直的人物,給人以一種 痛苦的感受。

《基督磔刑》在貝加摩獲二等獎。全畫以大塊面平塗手法來描繪那些受難的"信徙";這幅畫 有明顯的立體主義風格, 也是古圖索染指於立體主義的第一幅作品。中間伏在耶穌受難像前的女裸體,雖是作為宗教傳說中的抹大拉形象出現的,但她被現代化了,以隱喻那些被法西斯殺害 的家屬的悲痛形象。古圖索借用畢加索在《格爾尼卡》上某些象徵性細節,是為了讓觀者產生一定的聯想。他避免了畢加索的晦澀,大膽畫出了血、汗、死屍的蒼白 和青紫等各種顏色。這些色彩異常強烈,象閃光的寶石,分別鑲嵌在畫面上。畫家還故意在畫幅後景上置一稜鏡,通過這一緩慢轉動著的巨大鏡子,幻化出這幕悲慘 情景的各個局部。除了中間被綁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外,還有一個背朝觀眾的犧牲者,是完全以大紅色來展示的。這塊紅色在畫面上竟是如此刺目,它似乎象徵一 種恐懼,然而又象徵一種熱血的力量。前景桌子上面的用品,即釘子、錘子、刀子等,是耶穌受難時的象徵物,它們當然也象徵現實人們平時所受的苦難;飯碗、瓶 子、剪刀,則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標誌,卻又是那個悲慘時代的生活符號。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弗西利亞》,1974年,300x300cm,布油彩,Universit degliStudidiPalermo,巴勒莫大學美術館

古圖索十分關心社會現實並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早期的畫風是表現主義的,並受到畢加索的影響;後期的作品是寫實的,這是一種藝術的迴歸傳統,但不是原來意義的傳統,而是充滿現代氣息的寫實。這是一幅具有現代感的寫實作品,畫中摒棄了傳統的透視畫法,畫家以寫實的技巧與現實的色彩,反映了市場的琳琅滿目。穿行於其間的人們選擇著自己需要的物品,人們顯得匆忙而無笑容。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獲得了物質的豐富,卻失去了人的意義。這裡展示的畫面,表明的是人與物的混淆與價值觀念的混亂。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海灘上的四個人體》,1957年,94x101cm,布油彩,SmithsonianInstitution,Washington,華盛頓史密斯索尼亞協會,RenatoGuttuso,雷納託·古圖索,1911年-,意大利,表現主義,繪畫,風俗

這是一幅具有現代感的寫意作品。畫家以有力的筆法和沉著的色調,塑造出海灘上一男面對三女的雕塑般人體,男的皮膚黝黑,肌肉發達,手拿香菸,營造出渾厚的畫面氣勢。


學賞畫(169) Guttuso:用有力的筆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實人物

大學生法庭 古圖索 意大利 油彩拼貼畫 1969年 155x234cm 私人收藏

這是一幅大型拼貼畫,由紙屑、張貼畫、畫刊剪報、五顏六色的膠條、塑料條、色彩塗塊拼貼而成。

古圖索用這些原料繪製成一個學生法庭。被告席上站著一群人,他們高舉手臂、緊握拳頭,其中正中間的那個人上衣上彆著象徵共產主義的鐮刀錘頭徽章。這群人臉上寫滿必勝的信心,並贏得了站在畫面右側的聽眾的讚許與支持。這些聽眾用拳頭、紅色的黨章和玫瑰花來表現愛和勇氣。畫面的左側有一堆書,暗示被告是有豐富知識的學生。被告席由木欄杆圍著,將這群人同另外兩個只刻畫簡單輪廓的人分開。從衣服的顏色以及他們左肩上的白色膠條可以隱約分辨出這是兩名士兵。作者賦予學生們富於表現力的鮮明色彩,與此相反,兩名士兵則顯得黯然失色,毫不起眼。

古圖索所描繪的審判,發生在米蘭。這幅作品與他關於巴黎學生起義的畫作《六八年五月牆報》天然成對。作為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古圖索至死都是一個政治戰士。他用盡二十世紀所有的繪畫手法及風格來控訴法西斯主義,並積極靠攏意大利共產黨。受畢加索的影響,他於一九四五年創立了一種融表現主義、立體派和西西里民間藝術為一體的新表現主義的戲劇表現手法。上世紀六十年代,他把波普藝術的語言表現手法運用到他的作品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