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此前有研究表明,病毒排出的中位持續時間為發病後20天,最長為37天,不過,這一記錄很快就被打破。

近日一研究報道了1例特殊的COVID-19患者,病毒排出時間長達49天!這是迄今為止病毒持續排出時間最長的病例,且恢復期患者的血漿輸注在消除病毒方面展現出很高的效率。該結果發表在預印本medRxiv平臺。

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 前沿報道


研究人員對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3月19日期間出院和死亡的130例患者進行了調查。其中,中度患者96例,重度19例,危重15例(均死亡)。所有患者均經病毒核酸檢測確診。

研究人員描述了一例特殊輕症COVID-19患者病例,發病後到病毒排出持續時間超過49天,但與大多數病例相比,該病例表現出輕微的傳染性和較好狀態,只出現中度發熱,體溫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無呼吸衰竭。雖然核酸檢測顯示病毒並未被清除,但入院後症狀和體徵基本穩定。用恢復期COVID-19患者血漿治療有效地清除了其病毒感染。

作者表示,除持續時間長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 首先,病毒表現出低毒性和低傳染性。但持續時間長,在體內難以消除。考慮到COVID-19的高度突變,這種病毒可能在人體內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有可能導致今後的週期性爆發。
  • 其次,在免疫細胞水平正常的情況下,快速控制發熱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預測因素,有助於早期發現預後良好的患者。
  • 第三,血漿輸注可能是治療COVID-19的有效方法。由於長期感染,這些人的長期健康狀況和感染能力需要隨訪。


本報告詳細描述了特殊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信息,為合理治療、風險分層、社區醫療管理策略和分層用藥決策提供了依據,並指出血漿輸注可能是一種高效的治療方法。

文章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22.20040071v1


滴血驗癌?血液中微生物DNA可以預測癌症

近年來,任何關於癌症治療和監測的新聞總能牽動大家的神經。前段時間,一則“一滴血就可以檢測癌症”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那麼“滴血驗癌”真的可行麼?

近日,Rob Knight等人開發了一種新穎的方法,通過分析血液中存在的微生物(細菌和病毒)DNA的模式,來確定被檢測人員是否患有癌症,以及是哪種類型的癌症,該研究發表在《Nature》。看來滴血驗癌又有了新進階。

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 前沿報道


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數據庫(The Cancer Genome Atlas)獲得的微生物數據,其中包含來自數千種患者腫瘤的基因組信息和其他信息,從未治療過的33種腫瘤樣品(總計18116個)的全基因組和全轉錄組測序數據中發現了與特定癌症類型相關的不同微生物特徵或模式。

有的是預料之中的,例如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與宮頸癌、頭頸癌之間的聯繫,以及梭桿菌種類與胃腸道癌之間的聯繫。但研究小組還發現了先前未知的微生物特徵,這些特徵強烈地區分了癌症類型。例如,費氏桿菌屬的存在可將結腸癌與其他癌症區分開來。

研究人員從數據集中刪除了惡化程度高(III和IV期)的癌症,發現僅依靠血液來源的微生物數據,許多癌症類型在早期仍可區分。為了確定這些微生物模式在現實中是否起作用,研究小組分析了59例前列腺癌、25例肺癌和16例黑色素瘤患者,以及69名健康的、無癌症的個體的血液樣本。

結果該模型可以準確地識別出肺癌患者和無肺部疾病人員,其靈敏度為86%、特異度為100%,並可以81%的靈敏度正確區分前列腺癌患者和肺癌患者。

作者表示,採用這種方法,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監測這些變化,不僅可以作為診斷方法,而且可以進行長期的治療監測。對癌症患者的護理以及癌症的早期發現有重大影響。這一基於微生物的腫瘤診斷工具值得進一步探索。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95-1


阿司匹林並不能降低認知障礙、治療老年痴呆

阿司匹林由於藥效眾多,素有“萬能藥”、“大力丸”之稱,201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或可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症。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或許並不存在如此神效。

近日,Joanne Ryan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服用一次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並不能降低由輕度認知障礙或可能的阿爾茨海默氏病引起的思維和記憶問題的風險,也不會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Neurology》。

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 前沿報道


該研究納入美國和澳大利亞年齡≥70歲(美國少數民族≥65歲)且無心血管疾病,肢體殘疾和診斷為痴呆症的19114名社區居民,進行了一項低劑量阿司匹林的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

參與者被隨機分配為每天1~100 mg阿司匹林或安慰劑。使用改良的小型精神狀態測驗、霍普金斯語言學習測驗(修訂版)、符號數字模式測驗和控制性口頭詞彙聯想測驗評估了基線和隨訪期間參與者的認知情況。

在平均4.7年的隨訪期間,964名參與者觸發了進一步的痴呆評估。共有575例確診的痴呆病例,41%被歸類為臨床上可能的老年痴呆。阿司匹林和安慰劑在所有痴呆觸發因素(危險比為1.03;95%可信區間:0.91~1.17)、可能的老年痴呆(危險比0.96;95%可信區間:0.74~1.24)或輕度認知障礙(危險比1.12;95%可信區間:0.92~1.37)風險上沒有顯著差異。阿司匹林組和安慰劑組隨時間的認知變化相似。

作者表示,沒有證據表明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痴呆、輕度認知障礙或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這些結果令人失望,有可能五年的時間還不夠長,無法顯示出阿司匹林可能帶來的好處,後續將通過跟進參與者繼續研究其潛在的長期影響。

文章鏈接: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20/03/25/WNL.0000000000009277


天然免疫蛋白通過靶向脂質筏抑制HIV複製

人蛋白質載脂蛋白AI結合蛋白(AIBP)參與脂質筏和膽固醇外流的調節。在動脈粥樣硬化和急性肺損傷相關的脂質筏(質膜上富含膽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結構域)增加情況下起著保護作用。

近日,Larisa Dubrovsky等人的研究表明,AIBP是一種先天免疫因子,通過靶向修飾HIV靶細胞上的脂質筏減少病毒細胞融合,從而抑制HIV複製。該研究發表在《mBio》。

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 前沿報道


宿主細胞脂質筏對於HIV生物學至關重要,參與HIV-1的組裝、出芽和靶細胞的感染。考慮到HIV對脂質筏的依賴性,以及AIBP降低脂質筏的能力,研究人員假設AIBP可以抑制HIV的複製。

後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外源性添加的AIBP降低了脂質筏的丰度,抑制了HIV體外複製和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的複製,而內源性AIBP的敲除增加了HIV的複製。

內源性AIBP在活化的T細胞中比在單核巨噬細胞(MDMs)中更為豐富,外源性AIBP在T細胞中的作用比在MDMs中要弱得多。

AIBP抑制病毒細胞融合,特別是通過細胞活化或含有Nef(一種慢病毒編碼附屬蛋白)的胞外體動員脂質筏靶向細胞。MDM-HIV融合僅在病毒或外顯體提供的Nef存在下對AIBP敏感。

HLA-B*35基因型的供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與HIV疾病的快速進展相關,與其他HLA基因型的供體細胞相比,其結合的AIBP較少,且不受AIBP的保護,不受HIV-1快速複製的影響。

該研究發現AIBP可以在體外和體內抑制HIV複製,並逆轉含Nef的細胞外囊泡的感染性作用。可以設想旨在通過刺激AIBP產生來抑制HIV感染和與HIV相關的合併症的新治療方法。

作者表示,這項研究確定了一種新型的先天免疫因子,該因子通過靶向脂質筏來抑制HIV感染。進一步的研究可能表明AIBP也可以防止其他病毒和微生物的感染。

文章鏈接:

https://mbio.asm.org/content/11/1/e02956-19


SARS-CoV-2感染期間口咽後部唾液樣本中病毒載量的時間變化和血清抗體反應

近日,袁國勇院士團隊在香港瑪嘉烈醫院和瑪麗醫院開展了一項隊列研究,旨在確定來自COVID-19患者的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中SARS-CoV-2的系列呼吸道病毒載量,以及血清抗體反應。

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 前沿報道


2020年1月22日—2月12日期間,在兩家醫院篩選納入了經實驗室檢查鼻咽或痰標本確診為COVID-19的23 例住院患者。採集了血液、尿液、口咽後唾液和直腸拭子樣本。用逆轉錄酶定量PCR(RTqPCR)檢測病毒載量。用EIA法檢測SARS-CoV-2內核蛋白(NP)和表面尖峰蛋白受體結合區(RBD)抗體水平。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以確定感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變。

這些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歲(範圍37~75歲),其中10例病情較為嚴重,需要吸氧,年齡也普遍更大。有5例患者轉入ICU,其中3例接受了插管。

結果顯示,患者呼吸道樣本的中位病毒載量為5.2log10拷貝/mL,只有3例(13%)患者的唾液樣本中未檢測出新冠病毒RNA。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週最高,隨後隨時間下降,1例患者在症狀出現後25天仍檢測到病毒核酸,且年齡越大,病毒載量越高。

16例患者在症狀出現後14天或更長時間內,血清抗NP-IgG陽性率為94%(n=15),抗NP-IgM陽性率為88%(n=14),抗RBD-IgG陽性率為100%(n=16),抗RBD-IgM陽性率為94%(n=15)。抗SARS-CoV-2-NP或抗SARS-CoV-2-RBDIgG水平與病毒中和滴度相關。序列樣本中未檢測到基因組突變。

作者表示,這項研究揭示了患者的病毒動力學和抗體反應,併為指導感染控制策略和治療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需要進一步的病毒學和免疫學研究,以瞭解SARS-CoV-2感染、感染控制措施應與COVID-19的流行病學一起迅速發展。

文章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196-1/fulltext


49天!COVID-19患者持續排毒時間再刷記錄 | 前沿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