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源於華夏,身處蠻夷,為何性格具極強包容力?


楚人源於華夏,身處蠻夷,為何性格具極強包容力?

王子午鼎


楚文化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和創造性。楚國文化是一種兼收幷蓄的文化。比如楚國青銅器源自中原,但是其風格卻兼有北雄南秀。中原青銅器的風格是雄渾粗壯大氣,而楚國青銅器在莊重之外,還以裝飾生動,富於變化聞名,它們精雕細鏤、富麗繁密,顯示了工匠的奇思巧技,顯示了楚人的趣味與喜好。

比如王子午鼎,這是典型的楚鼎。它的撇耳和束腰,都是楚文化的典型特徵。撇耳、束腰和鼓腹,形成一道優美的曲線,腹壁等距離裝飾了6只爬獸,探出口沿,消除了兩耳間數條平行線造成的呆板滯重之感。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這鼎都顯得活潑而不失莊重穩實之感。它從容地矗立在那裡,氣勢不凡,活脫脫一副楚人躊躇滿志的心態的寫照。

王子午鼎的形制,別開生面,是對西周以來鼎制的重大突破,反映了楚人強烈的創造精神。中原的鼎,追求厚重大氣,威嚴肅穆,因此一般笨重碩大。然而,中原鼎被楚人收細了腰之後,立即有了曲線之美,平添了許多嫵媚。和這隻王子午鼎一樣,幾乎楚墓中所有的重器,都有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青銅裝飾。這些原本源自中原的青銅器,吸收了蠻夷風格之後,由中原之凝重、典雅、簡樸一變而為楚之活潑、靈動、繁縟。

楚人源於華夏,身處蠻夷之中,性格具有極強的包容力。楚國所征服的地域少數民族林立,楚人從不以正統自居,楚文化也從來沒有中原文化那樣的優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從立國之初,就採取懷柔少數民族政策,“甚得江漢間民和”。及至強盛之時,更是明確了“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夷”的混一夷夏,融夷入夏的文化政策,楚人的這種開放融合的思想,比當時管子“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左傳·閔公元年》)和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的思想都要開明。因此楚國文化中既有華夏文化的遺傳,又有巴人、越人、荊人、徐人等少數民族土著的貢獻。他們以博大的胸懷來吸取周邊文化之長,使中原文化和蠻夷文化在這裡交流融合,楚國文化因此表現出異常強烈的豐富性和創造性。

在政治上,楚國前期中央集權比較強大,但是政治結構呈現多元性。楚國擴張過程中,王道與霸道兼用,武力與懷柔並重,雖然兼併了許多國家,但是對許多小國是存而不滅,並非“絕其社稷,有其土地”,而是使之長期成為自己的屬國。戰國時期,楚國更是大行封君制。戰國七雄中,實行封君制最早,封君最多和封地最廣的是楚國,現在已知的楚國封君就有六十多位,封君世襲並對封地有全面統治權。這樣,封君制,縣制,屬國制並存,楚國多元的政治結構,自然導致文化多元。許多屬國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楚國文化顯示出非同一般的強大的容忍度、開放性和凝聚力。早在建國初期,楚人就發明了“楚式鬲”,還得揚越和華夏的青銅冶煉技術而兼之,使自己的礦冶水平居於全國領先水平,並創立了介乎夷夏之間的楚制和楚俗。在楚文化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楚人敢於打破陳規,向自認為不合理的事物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