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和家谱文化还有必要去传承和发展吗?

dongyangwoainisy


我国宗祠及族谱文化兴于宋朝、盛于明清,中间因战乱和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逐渐流行。事物的存在就有他的价值,宗祠及家谱文化历经长时间的发展,肯定有它的积极意义,当然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

宗祠和家谱文化的初衷及传承价值

北宋曾肇(1047-1107)主修第一部曾氏族谱,到现在已先后十次修族谱,大约是100年重修一次。为什么人们乐此不疲,就在于它的积极意义。

是孝悌观念的传承。任何一部族谱、任何一座宗祠,首要的核心要义便是认祖归宗、敬畏先祖,并延伸出一系列的制度文化,蕴含着“族规”“家法”和代代流传下来的为人处世的精华,和名人“家书”有着同样的功效。

是国家治理的需要。在儒家伦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特别是朝廷治理力量不足以覆盖到基层,依靠宗族势力进行社会治理,“家规”就是社会法规。在新时代,宗祠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处理的精华对于培育优良家风、家教、家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

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传承下来的宗祠建筑大多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族谱中记载的凡人善举、为人壮举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新修的宗祠、族谱在刻意复古的同时,也会留下时代痕迹,又是一种文明传承的途径。如洞口县遗存明清古宗祠上百座,最久的有500年历史。有19座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沙镇的曾八支祠保存着丰富完整的家史族谱、族规家训、礼仪规范等资料,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民间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孝文化博物馆和高沙文史博物馆,现正在倾力打造湖南首家“中国孝文化博物馆”。

传承中出现的偏差及歧途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祠堂文化和家谱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偏差、走向了歧途。

装点门面、讲究形式、徒有其表。大修祠堂和族谱,大开族会,大搞聚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没起到任何教化作用,成了新的炫耀家族势力和财富的方式。

实用主义、功用主义盛行。宗族活动不是弘扬宗族的优良传统和孝悌文化,成了互相吹吹怕怕、搞好关系、形成裙带的场所,依托宗族小裙子去办事情,对社会公平公正造成冲击。

家族势力干涉基层治理。在部分农村,依托宗族势力形成“地头蛇”,有的发展为黑恶势力,抢揽工程,强卖材料,破坏地方发展环境。有的甚至干涉村里事物,剥夺宗族外人员的合法权益。

以新的视野促进宗祠、族谱文化的繁荣发展

传统文化都有个继承创新、发扬光大的问题,宗祠文化同样如此,需结合新的时代、新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内容上,必须突出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石,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传承发展中,必须突出这一核心要义,增强认祖归宗意识,增强孝悌意识。而且要从小开始教育,如此,才不会出现喝了几天洋墨水、出国上了几年学,就视中华为无物,视西方文明为信仰。

形式上,必须因地制宜。破除功利主义、炫耀势力、装点门面等思想,回归本源,开展家训、家规教育宣传,开展族谱典型人物学习等活动,从热热闹闹走向实实在在。如此,才能挤破宗族活动贪大求洋的泡沫,才能弘扬宗族文化的精华,才能沉淀族人心灵,才能促进后辈子孙发展。

宗祠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与今都具有强大的积极意义,与国与民都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传承和发展不过时,但必须回归其本源,不忘初心方得永久。


邵阳黄豆


祠堂文化和家谱文化都应该传承和发展!

祠堂文化可以了解家族礼仪,尊老爱幼,增强家庭教育。

家谱文化可以了解家族根源,枝繁叶茂,增强亲情友谊。

祠堂、家谱文化,虽然不能给你带来财富,但是,不可能不要祖宗先人,以及亲疏不分吧!

不知道祠堂文化的人!家教、家风、家训荡然无存,其子女必然不孝,人伦败坏,导致家破人亡。

不知道家谱文化的人!自己的姓氏来源,祖宗先人的恩德,父族母党,七大姑八大姨都整不清楚,何来亲情友谊?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华夏五千年文明传承,不是用金钱来衡量,而是需要懂得厚德载物,以德服人!


欧阳88472


有必要,寻总问祖,了解自己由来,感谢祖上代代相承有必要!当然,对于如今生活节奏太快,唯利是图除了钱其他都是没有意义的人来说是没必要的,因为这部分人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这些事没有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东西他们不会感兴趣的,他们总拿国外对比,总问国外没有百家姓人家也一样,知道自己是那个分支又怎样这样的话题,但文化不同没有可比性,对于那些读了两年书就数典忘祖的人来说总喜欢拿外国比是可耻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宗族文化也是大家相互团结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然当下宗族文化大兴土木建设祠堂,姓氏家族之间相互攀比,你家祠堂豪华我比你更豪华的情况是不应该,宗族之间应该做一些实质性的东西,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出路。


领悟16730233


,少数民族解放前没有祠堂。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國家成千上亿拨款祠堂。编造许多少數民族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前,宗族是封建宗派主义,不准写族谱更不聚会,那是复辟封建主义社会。为首的要批斗判刑。写族谱是海外僑回国寻宗河底。查家谱修建宗上坟墓。这样國内有些大姓才开始写族谱,修建祠堂的。我写族谱可以了解自己宗族的发展历史。犹如了解自己的国家历史一样。


任玉坤2


乱世战事多,家谱续接少。泰平盛世续家谱,追根念祖名人出。我从那里来,后人哪里去。DAN便于查,儿孙基因也明了。


心随佛洪福与天齐披霞光寿禄任平赐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不要打着宏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开历史倒车。


用户6238967819


祠堂文化和家谱文化还有必要去传承和发展吗?

我认为当然有必要去传承和发展,但是要注意观念和形式,原因如下: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也是历史:

首先,作为至今依旧保留祠堂和十三代家谱的我家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习惯”,其实我家算是宗族中的“异类”,比如,我们家早在三、四代以前,族谱(类似家谱,我们家为族谱)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比如新加入的女性的名字,除了某某氏之外,会在侧页记录女性的原名,籍贯和主要事迹(生育,贡献等等),且我这一代,是由我姐姐—长孙女,继承祠堂的主祭(类似族长,但如今主要负责年度祭祀)。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在传统的宗祠文化(祠堂加家谱文化,统称宗祠文化)中,最被人诟病,从而反对的部分,是可以改进然后被传承下来的,如今还得到很好地发展。

其实看族录(宗族“大事”记录)还是很有趣的,且可以得到一些很宝贵的真实历史史实,就如同现存的那些宋史、明史一类的历史记录,更多的还是后人,或者是后几代根据零星的官方记录,结合民间记录所编撰的,但是想我家的族录的话,都是当时发生事情之后,由指定的族人记录的,真实性是很高的。

2.有历史的,独属于我们的文化,就应该传承和发展:

我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真的不易,铭记历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自豪,其珍贵的部分在于一种“寻根”的“民族感”,就像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了解历史一样,那是我们曾经的“过往”,我们真的能完全抛弃?

现在这么多博物馆、古董、小众文化的保护,都是出于一种“珍稀”感,文化传承不易,保护不易,所以才需要更加努力去维护。

说实在的,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年家族祭祀的时候,主系加旁系,大约快有两百多人,声势浩大,虽“规矩”十分复杂,但那种仪式感带来的庄严,真的很震撼,如今,即使我们很努力了,但到了我们这一代,还记得去年祭祀,只有不到五十人了,加上政策下来,我们家宗祠被划到“规划”的蓝图里,估计下一代,就看不到了,毕竟国家的力量真的“强大”,曾经还以为这荒山野岭的,能好好保护下去,没想到......

总之,还是希望能保留吧,中国已经失去太多的文化了,就算现在的四合院,也只保留了“外皮”,里面也早已现代化,真不知道......

总结:

祠堂文化和家谱文化是非常有必要去传承和发展的,其一是因为,既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应该传承下来,并继续发展;其二,如今传统文化很多就是因为没有好好传承和发展,所以渐渐消失,是非常可惜的。


长了鹿角的兔子


不必刻意去恢复。如果有就让它传承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果已毁掉的,没有的就不必刻意去做。

因为宗祠文化和祭祖文化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如,搞了玩玩还可以,要当宗教般虔诚,已经做不到了。


飞飞猫说话


我觉得没必要。我这个姓氏还有个全国性的宗亲文化研究会,每两年开一次会,都是由举办地的宗亲们出钱,事派很大,驻宾馆吃会餐,说白了搞的怨声载道。不知道他们怎么打听到了我的联系方式,邀我出席了一次会议,我当时工作正忙请假去的,到那儿没别的,对家谱查祖宗,我说我不知道,爷爷往上就没听说过,他们就帮助我查线索找资料,我说不需要,找着了对我能怎么着?当我听说我们这个姓的人家还有好多好多贫困户,我当即赶写了一篇发言稿,建议既然我们是一个老祖宗,我们的会议就应该干点正事,搞个族内扶贫平台什么的机制,先把眼下急迫的问题想法解决,还可以搞个族内众筹,帮助急需资金的宗亲干成事,这样经费也有渠道了,以后再说祖宗的事。参会者有的是农民代表都赞同我的发言,但是组织会的那些老学究们却好像总对虚事感兴趣对实事不感兴趣,言外之意嫌我扭转了会议的讨论方向,依旧强调祖宗事重现实事轻。我勉强参加了这一次会,以后谁联系我也不接电话了。说真的这年头哪个上班做生意的人老有闲工夫参加这种不着边际的会,一点积极的现实意义没有,那些找到了祖宗不照样回家受穷去了,为什么承认是一个祖宗后代了还不说真心互相帮助,还干虚事不干实事?


蛩呜斋主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祠堂文化和家谱文化肯定是要传承的,说实话听家里人说有续家谱的记录,可是没有见过,可能已经断层了,现在还有不少爷爷辈的人在世,只听爷爷们讲过,爷爷的爷爷曾经从山西洪洞县逃荒过来,时间大约在1875年左右,就在此落根了,到我这一代也不过第五代人,现在一大家子也不到300人,在北方祠堂文化保留很少很少,都是流落的人。

听说山西洪洞县周氏祠堂还保留完好,真希望有机会去看一看,看一看那个从小就听说的大槐树,大槐树的故事爷爷辈都一直说,那个时候信息封闭,流传下来的应该千真万确,最明显的烙印,就是强大的基因痕迹,小脚拇指指甲呈现两瓣状,就是小脚趾长两个指甲盖,我们这里的一大家都有。

没有来源的家族是无根的,所以很多国外华人要寻根,家文化最有体现的就是祠堂文化和家谱文化,有必要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