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 :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简单概括来可以说,第五代注重拍事,第六代则注重拍人。

陈凯歌1984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黄土地》,该片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中国电影 :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1987年凭借剧情片《孩子王》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

中国电影 :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中国电影 :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第五导演因为他们已经开始逐渐摒弃宏大叙事而开始关注一些生活中细微的个体了,比如《孩子王》、《黄土地》、《黑炮事件》等,而且从这代导演开始,他们进入了对镜头语言的探索,他们追求画面的形式感,这种做法在那个时代就是激进的、有反抗性的。

而第六代则沿着这个苗头更多地像西方电影靠拢,从业者要更加年轻一些,所处的时代也更为开放。但那种压抑苦逼的情绪是一直从第五代延续到第六代的。如果说第五代是探索的开始,第六代则更为直接地开始了对欧洲电影的模仿。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可以说是经历了压迫和变更的一代,在交替之间更多接触到的是人性。人性在交替间显现,没有外界的干扰和掺杂,纯粹的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觉醒。所以人可以发现“我”,并表现“我”,感触“我”。而八零后新锐导演则可以说是属于社会化随波逐流的一代,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更多的掺入了社会的观念而非自我的认知。在环境干扰越来越多时他们很难看清楚自我本身的意识,所以作品停留的方位以及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几乎都是偏颇的个人意识和社会混杂而成的。

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二,张艺谋陈凯歌他们的代表作《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黄土地》《霸王别姬》《无极》。可以看出他们的影片从新锐到宏大,从原始艺术到拥抱商业,可清晰地看出他们的电影,是一个从对民族家国的文化醒悟再到试图自我表达的过程,他们的作品年份表都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理想的实践。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基层民意的空前活跃面前,在观影者自身成长条件充沛面前,在官方的控制面前,他们似乎看上去高高在上,但在表达层面却是不可琢磨了。到现在,是他们深厚扎实的美学素养在支撑着他们,尽管大家也都知道他们拍的是爱情、人性、命运、但感受其中的力量也很艰难。或许是“道理看得越明白,越无话可说吧”。从观众角度去论他们在电影上的成就,只能是往事重提。

张艺谋说过:“第五代导演刚出来的时候完全反戏剧反故事,就是我说的偏冷怪。够偏冷怪才够叛逆,形式感很强,追求电影化,追求视觉化。现在观众需求是看一个好故事,偏冷怪只能在电影节当几天宠儿。我和大众一样,也是喜欢听故事。三十年前反故事反戏剧是有市场的,现在反故事反戏剧没人理你。”

他们这一代导演讲故事不太好有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吧,张艺谋自己也说确实在选材上很随性,碰到什么拍什么,很多时候更看重的是构图光影等美学方面的因素。大概现在也很想跟上市场的需求好好讲故事但是思想上有太多禁锢。

而第六代导演离我们的时代更近一些,在思想上的禁锢也会少一点。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导演,他可以说是中国第六代导演当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虽然他讨厌导演的代际划分,但这个称号是影迷给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贾樟柯开始了他的电影之路。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就让他获得了肯定这对于他来讲是一种莫大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家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

中国电影 :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小山回家

中国电影 :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三部曲

贾樟柯最大的成就在于,重新定义了电影中关于人的存在。我们往前看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一种宏大的叙事。人物形象伟大,视听语言也是一种宏大的气势。这是第五代导演的特点,他们在叙事时仍然遵循老一辈的观念。虽然他们有所创新,但他们骨子里没有摆脱对于伟大的描写。

第六代新一代导演,他们的叙事偏个人化。在视听上更生活化了运用大量的跟拍,特写。在个人表达上更加出色,我更喜欢这种在大时代浪潮中关于个人的命运的描述。人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电影重新回归到了叙事人的状态。

不论是第六代导演还是第五代导演,他们的电影风格多多少少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可以说时代成就了他们,他们也回报以时代。


中国电影 :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呀,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