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三年時間,總結的“知識體系”構建心得

關於知識體系....我非常清楚你想要的是什麼。

一個現成的框架,套進去就能用的,今天學明天就可以用上的。


事實上,確實網上有很多整理好的,但除了收藏卻沒有其他作用。

因為知識體系屬於整理的人,只有整理過的人,才能在大腦裡形成神經元的物理連接,有了連接後,大腦再次受到外界刺激,立馬知道該如何使用。


花費三年時間,總結的“知識體系”構建心得


如果僅僅是收藏,沒有花時間完成鏈接的過程,大腦只會按原來的方式思考。

所謂的知識體系是什麼?

“知識體系”聽著很高大上,最本質也無非就是一項技術:通過格式化的方式,降低知識調用成本的技術。

市面上大多數解釋都冗長且不可行。

知識體系只需要做三件事:

1. 建立清晰的知識脈絡。

例如很多人都在學心理學,但看的都是“微表情”,“生活心理學”......

不是說這些書沒有用,而是這些書都像蒲公英的種子,風一吹就不見了。真正想學心理學,並且要應用到生活中,那就必須有一顆完整的樹。

例如最初的三大巨頭,佛洛依德,榮格,阿德勒。他們體的主張和後來的演化。學會這些後,大腦的神經才會形成強大的連接,調用的時候才能足夠快。


2. 填充案例

知道很多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很多知識是高度抽象的。

如果沒有足夠的案例填充理論,知識就很難被調動起來。

只有填充大量案例,才能將知識的神經與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聯繫起來。

遇到問題,可以很快的找到對標參照物,並快速實施。


3. 知識結構化

只是線性的知識,就很容易被侷限。

芒格就有個鐵錘人的理論:

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

所以需要對一些案例進行多維度解釋分析,把線性的知識打上“結”。

例如:

溝通,既可以從權利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還可以從內容上向哲學歷史擴展。

當然為了調整調用的效率,也可以進一步優化結構。


完成這三步就OK啦,哪有那麼複雜,最後附帶執行清單,可以作為參考。


花費三年時間,總結的“知識體系”構建心得


參考執行清單:

1.試著選擇兩個學科,構建脈絡。可以用哲學或心理學+專業,因為這兩個通用性非常好

2.挑選學科相關的50本書籍,閱讀、筆記、心得

3.把想要的知識結構畫出來,列出所有的節點(案例、知識點、理論),然後強化。建議選最常見的,容易想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